中法戰略對話為中歐關係注入正能量

發佈時間:2022-01-18 16:11:01  |  來源:慕陽子  |  作者:慕陽子  |  責任編輯:宗超

慕陽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1月13日,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訪華,與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進行了視頻會晤,並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無錫共同主持了第二十二次中法戰略對話,為2022年中法外交開了個好頭,為中歐關係發展注入了正能量。

中法戰略對話機制啟動於2001年,每年一次,由中國國務委員和法國總統外事顧問牽頭,開創了中國同其他大國進行機制性戰略對話的先河。該機制直接服務於元首外交,併為各領域重大合作提供協調平臺。2022年中法兩國均有重大政治、外交議程,中國共産黨將於下半年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北京冬季奧運會2月開幕,法國則將在4月迎來五年一次的總統大選,並在上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據法國上次輪值已隔13年之久。在該重要節點,兩國均有意就雙邊關係重大議題進行提前溝通,為中歐關係錨定方向,因此今年戰略對話時間較往年更早,重要性也更為凸顯。

在全球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的背景下,博納的中國之行,再次彰顯了法國開放務實的“中國觀”。二戰以來,法國以“力量平衡者”形象獨立於世,戴高樂衝破冷戰格局,率先承認新中國,開創了美蘇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希拉克旗幟鮮明反對伊拉克戰爭,平衡美國霸權,並親手締造了中法關係黃金十年。

馬克龍2017年上臺,在外交上繼承戴高樂主義,對國際格局和大國關係有著自己獨立的判斷,提出“西方霸權正走向衰落”,認為中國崛起已改變世界,並將“塑造一代人的生活”,是法國和歐洲在國際舞臺“繞不開的大國”,法國作為平衡的力量,要選擇和中國對話而非對抗,引領塑造“二十一世紀歐中夥伴關係”。馬克龍上任伊始即承諾每年至少訪華一次,雖受制于疫情未能兌現,但與中方最高領導人保持密切溝通,兩年內視頻通話7次,參加中法德領導人視頻通話兩次。拜登入主白宮後抓緊拉攏歐洲盟友聯手“制華”,馬克龍多次在國際場合反駁此種冷戰思維,強調中國是全球治理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

2022年將是中法、中歐合作的關鍵之年。一是政治領域。中法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促進國際和平安全有重要作用,主張加強戰略互信,反對中歐對立和對抗。中國將繼續支援法國推動歐洲戰略自主,法國也承諾在歐盟內繼續堅持積極的對華政策。博納在訪問時強調,法國反對體育政治化,也將在涉臺問題上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二是經貿領域。疫情以來,法國政府為加快復蘇、改善就業,積極勾勒法國的未來發展藍圖,提出“法國振興”“法國2030”等經濟計劃,推動經濟創新性增長,強調在歐盟主席國任內,法國要加快歐盟經濟綠色、數字轉型戰略。以上倡議與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多有契合。此輪戰略對話中,雙方一致同意繼續深化核能、航空、航太、農食、三方市場等各領域合作,探討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合作。

三是多邊領域。馬克龍多次強調,中法“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立場相近”,曾提出與中方進行“餐單式合作”,共撬“新型多邊主義”。疫情以來,中法兩國在全球抗疫、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非洲融資減債等方面加強協調。未來中法、中歐將繼續在多邊領域加強合作,在全球治理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然而,中法、中歐關係中也存在多重挑戰。馬克龍民意基本盤穩定,有望連任,但在疫情嚴重、經濟復蘇前景並不明朗的背景下,法國社會矛盾、黨派鬥爭隨之加劇,大選結果不確定性上升。默克爾離任後,德國內外政策穩定性下降明顯,法德軸心默契度或減弱,能否繼續共同發揮中歐關係穩定器作用仍需觀察。

美拜登政府在反華議題上將持續發力,歐洲對美獨立性仍有限,不排除在涉華議題上與美加強協調。此外,個別歐盟成員國及政客試圖以挑戰中國主權底線來謀取私利,造成中歐在涉臺、涉港、涉疆、涉藏等敏感議題上摩擦不斷,這將在一定時間內為中歐部分合作議程造成阻礙。

但總體來看,中法中歐共識多於分歧,合作機遇大於挑戰。正如王岐山副主席所説,“和而不同”是歐盟建設的一條成功經驗,也應成為中歐關係的指導原則。期待此次中法戰略對話所展現的開放務實精神,能夠引領中歐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實現中法、中歐的共同繁榮。(責任編輯: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