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全心全“益”赴馬鞍山和縣愛心支教

發佈時間:2021-07-29 11:25:0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全心全“益”赴馬鞍山和縣愛心支教和心理調研團隊于7月10日到達馬鞍山和縣展開為期21天的愛心支教。旨在用青年學生的愛心與責任促進當地教育的向好發展,為當地學生帶來一個更有意義的假期。


       這次支教是隊伍裏很多隊員的第一次支教,但是卻是赴和縣支教團隊的第九年。九年裏,教科院的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踐行著“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和縣湛藍的天空下,上演著一場又一場“夏天的奇遇”。

    “自從你們來了這裡以後,我們這裡夏天溺水兒童的數量逐年下降了。”

    “這裡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因為有你們陪著他們,他們才有事情做,才不會到處亂跑,才不會下河游泳。”

       這是和縣歷陽鎮副書記馬寧在第一次全體成員培訓會上説的話,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了,支教,除了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提升自己的師範生技能,豐富自己的假期生活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到這裡的時候,我所震驚的是這裡小學環境的“破敗”,只有二層的小樓,全是石子、長滿雜草、還不到四百米的操場,遠離教學樓的小廁所……顯然,這裡的隱性課程對於孩子們的發展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次震驚是驚訝于這裡孩子知識水準的參差不齊,有五年級的孩子,英語程度甚至低於普通三年級學生的水準,有的孩子不願學習,缺少家國情懷,城市教育與鄉村教育的差距仍然存在且在類似的鄉村小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所以,我們來到這裡,希望在這僅有的21天時間裏,能帶給他們一點什麼,用我們並不是很豐富的知識和僅有的經驗,帶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世界的多元性和豐富性,讓人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級的一個男生,他的媽媽常年在外面工作,沒有時間在身邊關注他的日常生活,讓他養成了非常內向的性格。第一次見他,是來報名的時候,他駝背、內八、支支吾吾一個字都憋不出來,他的媽媽拉著我囑咐道:“他的學習很不好,很內向,不喜歡和不認識的人講話,你多幫他講講。”我以為,她像許多送孩子來補習的家長一樣,是想讓老師多關注一下自己家的孩子。但是當我在給他講題的時候發現,一個要上六年級的學生,基礎的數學應用題一點都不會寫,基本的英語單詞一個也不認識,知識儲備甚至不如一個四年級的學生,第一天給他講題,我甚至要一個字一個字讀給他聽,他才能勉強寫完一道題。

       這讓第一次給學生上課的我很苦惱,因為這樣的課業輔導無疑是沒有作用的——他依然沒有辦法學會他應該學的知識,他的成績仍然會是原來那個水準。但是以他的知識儲備,我想要對他進行補習甚至不知道從何補起,所以,一個一個字講述的日子仍然還在繼續,我很迷茫,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究竟在哪。

       但是,慢慢的,我發現,從無論怎麼説也不開口到會用求助的眼神看向我,從低頭悶聲盯著書發呆到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幅美術作品,很多次我路過五年級的教室都看見他抬著頭看著在講臺上講課的老師露出笑容,有一天他的媽媽碰到我跟我説:“他説他今天在這裡學了好幾道英語題,他覺得這裡的老師很好,他在這裡很開心。”我當時突然發現,這樣,也是有意義的。


圖為志願者教孩子們做手工。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曾可伊 供圖


    “總有些新奇的際遇,比方當我們遇見你們。”這個夏天,雖然在這裡我們要早起買菜、要熬夜備課、要自己做飯、要自己打掃衛生、每天被不同的孩子氣的跳腳……但是當看到他們一個個綻開的笑臉時,被他們追著喊“老師”時,他們高高舉起自己的手工作品時……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這樣的支教,是我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是青年學生服務、奉獻社會的深刻實踐。當代青年學子理應發揮所學,深耕社會,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每一名青年學子都胸懷這樣的責任與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和縣的夏天永不停歇,我們的少年永遠熱烈。未來,教科院將會在每個夏天組織一批又一批的教科學子趕赴這裡,在這個活潑又有熱情的季節裏,以初心和責任為槳,愛心與真誠為帆,乘著夏日的清風,載著孩子們的夢想,共同奔赴屬於他們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