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搶抓天時解大地之渴

發佈時間:2021-03-04 09:41:07  |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宗超

大年初一,四川九寨溝,一場人工增雨(雪)作業緊急展開;春節前後,江西、福建、廣東三地聯合進行跨區域人工增雨;除夕前夕,廣西人工增雨換來全區普降大雨……2月中旬以來,緊鑼密鼓的人工增雨作業,成為多地政府關心、百姓關注、媒體聚焦的“關鍵詞”。在這個時節,開展如此大規模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這既響應了緩解旱情解民憂的迫切需要,也源於氣象科技以人民為中心對“天時”的敏銳捕捉。

這個冬天,大地很“渴”

儘管幾次極端寒潮和雨雪天氣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但數據證明,這個尚未走遠的冬天平均氣溫-2.5℃,是氣溫排名歷史同期第八高的暖冬。伴隨較高的氣溫而來的,是顯著偏少的降水:自2020年12月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為33.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4%,為2009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

偏少的降水,帶來了嚴重的氣象乾旱。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冬以來,江南、華南及雲南等地氣象乾旱快速發展。氣象乾旱面積在1月19日達到頂峰,浙、閩、贛、湘、粵、桂、滇七省(自治區)合計105.5萬平方公里。1月20日至22日以及春節前夕,南方出現兩次降水過程,雖然氣象乾旱有所緩解,但2月中旬末以來,閩粵交界沿海地區氣象乾旱再次露頭並逐漸發展。直到3月3日,雲南西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閩粵交界仍存在中等以上氣象乾旱,雲南西部和東北部重度乾旱。

乾旱影響著老百姓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2月初的浙江杭州,一處小區每隔4天就要進行一次降壓供水,高層居民用水桶存水。四川涼山,森林火險預警持續“高位”。據應急管理部統計,2月前期出現旱災峰值時,浙江、江西、湖南、廣西、雲南合計104萬人受災,27.7萬人因旱情需生活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6.8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5億元。

重旱之下,乾渴的大地呼喚著雨水的滋潤;春耕春播在即,待播的幼苗需要雨露澆灌;天干物燥,森林草原火災風險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抓住每一次有利天氣,進行人工增雨,勢在必行。

“向天要水”,比想像中更難

2月8日至10日,廣西迎來一次降雨過程,氣象部門迅速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有效解除了前期旱情。

人工影響天氣不等於“呼風喚雨”,是影響天氣而非創造天氣。正如廣西的增雨作業,必須先抓住大氣運動自然形成的降雨過程時機。氣象部門只能增雨,而不能在烈日下憑空變出雨水。

為何如此,要從人工增雨的基本原理講起。

雨水之所以從雲中落下,是因為雲中存在極小的冰晶。作為凝結核,冰晶可以吸附水汽,使過冷卻水滴變為大冰粒子,讓自己逐步變大,大到足以成雨落地。

這樣富含水汽的冷雲,是降水的前置條件,也是人為無法製造的“天賜良機”。很多時候,雲中因缺乏足夠冰晶,導致降雨有限或不降雨。這種情況,才是需要人工增雨的時候。作業團隊通過向雲中適量播撒碘化銀成冰劑,産生人工冰核,代替自然形成的冰晶,完成它們吸附水汽形成降雨的使命。


假如雲層是一塊海綿,人工增雨只能從富含水分的濕潤海綿中擠出水來。當大地乾旱時,正巧有一塊濕潤的“海綿”從空中飄過,這就是決不能錯過的時機。

這也意味著,在飛機增雨作業中,作業人員往往需要“衝著雲去”,他們是艱苦環境中的逆行者。每一次極力捕捉增雨條件的作業過程,都是一次“向險而行”。

克服困難搶抓“天時”,是氣象人的職責

向險而行,源於緩解旱情的迫切需求,也正是氣象部門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職責所在。在遭受旱情影響的南方多地,雖仍有數次降雨過程出現,晴熱少雨依舊是天氣主基調。在自然降雨期間,借助人工增雨“推”一把,更可能降下更多雨水。

但這樣的時機十分難得,搶抓“天時”,正是氣象部門的努力與行動。

2月7日至11日南方的降水過程,就是這樣一次良機。經過這輪人工增雨作業,在浙江樂清,楠溪江水位恢復到8.1米,達到日常供水水位;困擾廣東多時的森林火險預警信號,雨後全部“清零”;在雲南,全省大部地區氣象乾旱等級明顯降低,滇中以南大部地區氣象乾旱明顯緩解……


2月9日,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合河水庫地面作業現場。

春節前,廣西南寧馬山縣氣象局收到來自玉業村村民的一面錦旗與一封感謝信。村民在信中摁下紅手印,感謝人工增雨幫助解除群眾燃眉之急,將可能面臨絕收返貧的農民從危機邊緣拉了回來。

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是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的目的所繫、動力所在。氣象乾旱仍在繼續,人工增雨雖然不是解渴“萬靈藥”,只能在已經自然降水或者接近於降水的條件下“推上一把”。但如果這一點推力,能夠化作利國利民的動力,那就是氣象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