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地方傳真>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佈

發佈時間:2020-08-17 15:17:5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宗超

中國網訊,20208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行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發佈會暨“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

該報告包括1個主報告,及綜合篇、經濟篇、社會篇、生態環境篇等419個專題研究報告。

“十三五”時期,在國家強農惠農支農政策的支援下,中國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紮實穩步推進,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接近完成。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農村發展中仍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如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村老齡化日趨嚴重、農村民生短板突出、村莊分化日益加劇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十四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後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發展形勢將呈現出新的特點。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在8000萬人以上;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鄉村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25.3%,約為1.24億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預計將在2025年前後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值,引領全國農村發展。

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以深化體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以促進農村産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品質、推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綜合治理能力為重點,加快推進美麗鄉村、智慧鄉村和善治鄉村建設,為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一句話,就是要鞏固一個確保、強化兩大動力、貫穿一條主線、聚焦四大重點、建設三個鄉村。為此,需通過補短板、調結構、抓改革、強治理,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一是著眼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人群,補齊農村民生短板。二是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提品質善佈局,大力提升農業生産率,強化數字鄉村建設,全面優化農村産業結構。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試點工作,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拓展確權成果應用,著重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通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升協同效應。四是通過厘清治理主體職責邊界,適應鄉村社會變動帶來的新型治理需求,優化治理手段,強力提升鄉村綜合治理能力。

該報告發佈了中國農村發展指數及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測評報告。一是農村發展水準繼續穩步提高。2016年,中國農村綜合發展指數達到0.677,與2015年相比提高了0.028。生活水準維度對總指數的增長貢獻最大,達到39.3%。而城鄉一體化維度的貢獻率出現大幅下降,在總指數增長中的貢獻率僅為3.6%。二是生態環境改善明顯,維度發展失衡有惡化傾向。2016年,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分別為生態環境(0.168)、城鄉一體化(0.158)、生活水準(0.137)、經濟發展(0.116)和社會發展(0.099),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不同維度之間存在的發展失衡趨於惡化。三是農村發展的主要貢獻來自生活水準提升。2016年,四大地區(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總指數的增長主要來自生活水準維度的提升。四是地區間差距有所擴大。在省級層面,農村發展整體上呈“兩端分化、中間趨同”的分佈特徵。2016年,農村發展水準最高的五個地區總指數的平均值為0.942,農村發展水準最低的五個地區總指數的平均值為0.539,兩者之比為1.748,地區間農村綜合發展水準的差距出現擴大。五是維度間發展失衡在東北與西部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趨於緩解。

該報告從“五位一體”總佈局的視角出發,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構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準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農村産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體制機制保障與政策性供給四個維度29個指標構成。

我國農民收入來源趨於多元化,增收進入“多輪驅動”時期,但各項收入的增速均有所放緩,且區域間差異顯著。為此,應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同時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於農民增收的制度環境,並形成因地制宜的農戶增收長效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切實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保持持續提高的態勢,但是進展速度呈減緩趨勢;各領域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特別是生態環境一體化成效顯著;各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程度穩步提高,而且區域差距持續縮小。為此,報告提出要穩步提高人口城鎮化水準,優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城鄉一樣化內容,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以三産融合發展化解城鄉二元經濟,進一步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

我國基於居民生活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但也存在著糧食供給數量充足而結構性供求失衡問題。為此,應根據新時代糧食供求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以滿足新時代居民糧食消費升級為導向,保持糧食供求相對寬鬆關係,多途徑提高抗禦國際市場波動衝擊和平抑國內市場波動能力,完善糧食收儲政策,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立糧食優質優價機制,確保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

産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但實現産業興旺面臨著農村産業高品質發展不充分、核心競爭力不強、農村經營主體去精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破除等問題,為此,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鄉村産業區域佈局和産業結構;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支撐,實施科技助推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創新多元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促共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農民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橋梁;加快推進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生産要素對産業發展的支撐。

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出發展水準低、發展不平衡、持續性盈利能力不強等現實性問題。為此,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探索多種類型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如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員股份合作制、聯合社會資本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同時,要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通過規範股權設置,穩步放開農民股權流轉範圍;此外,要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作機制,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的內部治理結構,制定稅費優惠政策。

當前農村産業投融資機制存在財政和信貸對農村産業的投入力度不足、投融資機制相對單一、機制創新發揮的作用有限、農村金融配套服務機制發育不成熟、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認識不充分等問題。為此,應繼續加大支援創新力度,激發農村産業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活力;完善農村産業投融資機制,為其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完善農村産業金融的配套服務機制,促進投融資機製作用的有效發揮;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差異化的管理監督體系。

我國合作社面臨著整體經營實力弱小散,空殼社、掛牌社、休眠社大量存在,運作股份化導向明顯,領辦人與普通成員群體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政策支援系統不完善等問題。為此,應注重合作社發展從數量擴張到品質提升的轉變,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提升合作社的整體社會形象。

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當前,我國鄉村人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偏低,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流失嚴重等問題。為此,應重點培育“綠領”一族,增強新農人職業榮譽感;通過分類培育鄉村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立人才發展規劃,重點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培育功能,發揮人才帶動作用,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當前我國鄉風文明建設存在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公共文化設施落後;家風家訓傳承意識日趨淡化;農民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單一,民俗文化活動日漸消失等問題。為此,應該加強黨組織在基層工作的思想引領作用,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準;通過推進城鄉教育平等,搭建立體式教育培訓機制;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大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培育農村文化産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優良家風鄉風,打造新鄉賢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並保護民俗文化。

鄉村治理面臨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不強、部分地區村民自治效果不佳、外來人口參與社區治理機制不健全、新的價值體系缺失、農村居民依法辦事存在障礙等問題,為此,應加強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外來人口參與社區治理機制、引導建立新價值體系、加強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等。

我國城鄉教育面臨縣域義務教育尚未均衡發展,城鄉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機會差距顯著,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師資水準、物質資源配置等城鄉差距顯著,以及城鄉教育機會與資源配置差距較大等現實性問題。為此,應強化政府在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發展中的保障作用與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中的激勵作用,鼓勵地方探索與創新,推動農村教育水準整體提升,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與精準扶貧、教育扶貧政策的聯動,建立協同治理模式,保障城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生態宜居鄉村建設面臨著農村環保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不配套、鄉村總體建設規劃不能適應發展需求、鄉村建設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機制、農村生態環境缺少有效的監管手段、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投入缺乏等主要問題。為此,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及長效管護機制,以及鼓勵村民參與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推進生態宜居鄉村建設。

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産生量與經濟發展程度的關係正處在倒“U型曲線的前半段,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存在著法律法規不完善、重視程度和覆蓋率低、管理監督機制弱、建設和運營資金保障不足等系列問題,為此,應從完善法律、加大資金保障、推進體系建設、加大終端處理技術研發以及強化評價和監督檢查等方面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和農村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村面臨著嚴峻的水污染問題。為此,要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限制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並因地制宜地研發和選用適宜的污水處理工藝;同時要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加強監督管理,以及建立與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資金保障機制。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水土資源的保護,特別是水土資源品質的保護與提升,但中國水土資源在數量上的不足,以及源自工業、農業污染導致的水土資源品質的下降,都嚴重影響著中國農業的綠色發展。為此,應強化對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重大戰略意義的認識,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確保中央各項政策的落實;採取制度、機制、技術等有效措施,確保耕地數量穩定與品質提升;在加強水生態建設的同時,以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以及創新農業用水機制,實施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特區、實施生態補償等機制創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