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佈

發佈時間:2020-07-16 10:43: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宗超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727_副本.jpg

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深化醫改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部署。自20093月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以來,醫改的進展和成效始終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醫改是世界性難題,既要遵循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內在規律,又要緊密結合中國國情。為跟蹤醫改進展,客觀、科學評價醫改成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連續5年編寫《中國醫改發展報告》年度報告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地方衛健委在醫改十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以2019年醫改主要進展和現階段醫改重點領域、重點問題為主要內容,編寫本報告,基於事實證據對醫改進行客觀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為進一步深化醫改策略提供有益支撐。

醫改十年來,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基本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把人民健康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深化醫改納入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統籌謀劃、全面推進。2019年,醫改突出一個理念兩個重點,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穩步推進,《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審議通過,人民健康權利有了立法保障;堅持人民健康優先發展,更加強調公益與公平;遵循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和路徑;加強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夯實全民健康基礎,經過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同時,面臨健康風險廣泛性、健康優先戰略長期性和推進健康中國任務艱巨性等嚴峻形勢,深化醫改仍需在大衛生大健康治理構架和制度設計上建立體現公益、科學合理的醫療機構運作新機制,強化三醫聯動等方面統籌佈局、精準發力。

本書包括總報告、專題報告和地方經驗與案例三部分。總報告在簡要回顧醫改十年進展的基礎上,重點總結了2019年醫改進展,並面向2020年和十四五規劃提出改革推進策略。專題報告圍繞現階段醫改重點領域和重點問題,從專家視角進行系統分析,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和思考。地方經驗與案例部分選取部分改革進度推進較快且改革成效有所顯現的典型地區,對其醫改經驗進行總結,為推動全國醫改向縱深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指出——

我國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穩步推進,逐步優化就醫格局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分級診療制度是新醫改以來推行的一項重大制度,推進醫聯體建設、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遠端醫療是推進分級診療的3個主要抓手。作為中國特色基本醫療制度之首,分級診療制度實現之日,乃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成功之時。

1.重點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醫聯體作為一種制度創新,通過多種組織形式,調整優化醫療資源結構佈局,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放大優勢醫療資源效應,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困難的問題。

2019年重點工作方向為引導醫聯體特別是醫共體有序發展,開展城市緊密型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試點,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破行政隸屬關係,形成服務、責任、利益和管理四個共同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健委)會同中醫藥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及《關於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通知》,先後確定了118個醫聯體建設試點城市和567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縣。浙江、山西、安徽等省份全省統一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取得積極成效。

各地在探索醫保基金總額付費(如安徽天長、浙江)、構建權責清晰的治理體系和醫共體運作機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做法和相關配套政策。安徽按照兩包三單六貫通的建設路徑,從利益共用機制、管理運作機制、服務貫通機制三方面制定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配套政策。浙江對醫共體實行醫保總額預算、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推廣住院服務按DRG付費、門診服務及家庭醫生簽約按人頭付費等改革,明確醫共體各單位之間的權責清單。2018年,在醫共體建設地區,縣級醫院三、四類手術例數增長10%以上,縣域內就診率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85%。三明市醫保部門與醫聯體和10個縣(市)總醫院簽訂協議,按照總額預付、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原則,引導醫療機構強化疾病防治、健康促進,逐步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湖南所有社會辦三級醫療機構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社會辦醫療機構及康復、護理等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比例超過20%

2.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提質增效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作為實現基層服務模式轉變的創新途徑和有力抓手,現階段以改善服務品質為重點著力提高簽約居民感受度,著力改變簽約服務重簽約、輕服務,重數量、輕品質的做法,在保證服務品質基礎上逐漸擴大簽約服務覆蓋面。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開展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團隊38.2萬個,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覆蓋3.2億人,覆蓋率達71.3%,比2017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各地重點圍繞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品質,從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家庭醫生激勵機制、落實簽約居民優惠政策等方面入手,調動醫務人員和群眾的兩個積極性,推動基層服務模式逐步轉變為連續性、責任式的健康管理,建立大醫院願意放、基層接得住、群眾願意去的分級診療核心動力機制。上海市落實簽約居民預約優先轉診、暢通雙向轉診、慢性病長期處方、延伸上級醫院處方等優惠政策,區級醫院和社區門急診總量佔全市的60%,就診患者下沉效果初步顯現;安徽擴大高年資護士轉崗社區試點範圍,加強對重點人群慢性病管理,試點區域高血壓控制率提高到70%以上。

3.遠端醫療服務助力分級診療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健康醫療資訊化對優化健康醫療資源配置、創新健康醫療服務的內容與形式産生了重要影響,已成為深化醫改、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目前已逐步形成國家、省、地市、縣、鄉五級遠端醫療服務體系,覆蓋所有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重點覆蓋國家級貧困縣和邊遠地區。各地大力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通過遠端醫療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截至2018年底,開展遠端醫療服務的三級公立醫院1452家,二級公立醫院2746家,分別比上年增加302家和504家。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遠端醫療服務網路的三級公立醫院1124家,二級公立醫院1386家。三級公立醫院、二級公立醫院開展遠端醫療服務分別為608.6萬人次、368.1萬人次,比上年分別增加406.9萬人次、222.6萬人次。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構建有序的就醫格局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良方,也最能讓老百姓直接感受到醫改實惠。隨著醫改不斷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取得重要進展和積極成效。

一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的作用部分顯現。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逐年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診療量2009~2018年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5%2.7%20191~9月全國醫療服務情況顯示,扣除村衛生室診療量變化影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的診療人次同比分別提高4.5%5.9%,高於總診療人次2.8%的增幅。北京市基層門急診量已連續28個月增幅高於二、三級醫院。廣東、山西兩省縣域就診率達到或接近90%。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常見病、多發病和重大疾病診療能力顯著改善,2019年浙江省超過1/3的鄉鎮衛生院能夠開展一、二類手術。安徽省鄉鎮衛生院具備“50+N”種疾病診療能力的佔80.1%,開展外科手術的佔61.3%

(參見《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p5-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6月)

 

《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指出——

我國全民醫保制度建設穩步推進,醫保管理體系逐步健全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藍皮書指出,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以下簡稱“基本醫保”),實現了保障範圍從部分人群到全部人群,保障方式從單一制度到多層保障的轉變,政府投入不斷加大,保障水準穩步提高。為進一步理順醫保管理體制,提升醫保治理能力,20185月國家醫保局成立,整合了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製度的管理職能,並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藥品(醫用耗材)、醫療服務項目、醫療服務設施等醫保目錄製定、價格管理、招標採購等職能進行整合,為深化醫改提供了組織保障,有助於發揮醫保在“三醫聯動”中的促進作用。2019年,持續深化醫保支付等多項改革,不斷完善醫保制度,提升醫保管理和服務能力。

1.醫保籌資運作機制不斷完善,醫保保障水準穩步提升

一是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城鄉居民大病保障水準不斷提升。2019年城鄉居民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於520元,新增財政補助一半用於提高大病保險保障能力(2018年每人平均籌資標準增加15元,達到65元);個人繳費同步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250元。在大病保障水準上,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由50%提高至60%,貧困人口在此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65%,並全面取消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封頂線。

二是提出全面做實城鄉居民醫保地市級統籌,部分地區開始探索省級統籌。截至201912月底,江蘇省、山東省等已下發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全面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市級統收統支。海南省則自202011日起,開始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成為繼京津滬渝4個直轄市和寧夏、青海後的又一個實現省級統籌的省份。廣東省正在積極探索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工作。統籌層次提高,對進一步提高基金抗風險能力、提高保障水準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城鄉居民“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門診保障能力有所提高。20199月,國家醫保局會同多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服務納入協議管理,對於“兩病”參保患者門診發生的藥品費用由統籌基金支付,二級及以下定點基層醫療機構政策範圍內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

2.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進,醫保管理效率不斷提高

20196月,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佈《關於印發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確定了北京、天津、上海等30個城市作為DRG付費國家試點城市。10月,出臺《關於印發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國家試點技術規範和分組方案的通知》,確定了DRG分組基本原理、適用範圍、名詞定義,以及數據要求、數據質控、標準化上傳規範、分組策略與原則、權重和費率確定等。

總額控制下的多元複合醫保支付工作也在有序開展。截至20198月,97.5%的統籌地區開展了醫保付費總額控制;86.3%的統籌地區對診療方案和出入院標準比較明確、診療技術比較成熟的疾病重點推行按病種付費;75.1%的統籌地區按病種付費數量達到了100個以上;62.3%的統籌地區開展了按人頭付費;67.4%統籌地區對於精神病、安寧療護、醫療康復等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且日均費用較穩定的疾病開展了按床日付費。

探索醫保基金監管新模式。20196月,國家醫保局發佈《關於開展醫保基金監管“兩試點一示範”工作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確定26個基金監管方式創新試點,17個基金監管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和32個醫保智慧監控示範點,探索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醫保基金監管先進經驗,同時,為保障基金安全使用,積極做好基金監管工作。截止到201911月,國家醫保局共飛行檢查了全國30個省份、80家醫保定點機構,共查實欺詐騙保金額2.6億元。

3.異地就醫結算由住院到門診,醫保公共服務能力有所提升

繼續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初具成效。截至201911月底,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已達到25057家,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22233家,國家平臺備案人數523萬,累計結算人次395萬,涉及醫療費用945億元,基金支付557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9%。與此同時,長三角全部41個城市,3800余家醫療機構已實現異地門診結算。截至10月底,長三角門診直接結算總量累計達40.38萬人次,涉及醫療總費用8859.08萬元。

為推進醫保公共服務均等化,201912月國家醫保局推出國家異地就醫備案小程式,啟動全國統一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服務試點工作,首批試點14個統籌區,探索全國統一的備案材料清單和個人承諾制度,進一步方便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四類人群異地就醫。

4.持續推進商業保險發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在完善

一是優化商保參與大病醫保經辦管理服務。20195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做好2019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完善對商業保險機構的考核機制,發揮商業保險機構在規範診療行為、控制醫療費用、引導合理就醫等方面的作用。因醫保政策調整導致商業保險機構虧損的,由雙方平等協商風險分擔機制。

二是促進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互補銜接。鼓勵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發展包括護理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在內的補充保險,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和個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20191~10月,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達到6141億元,同比增長30.7%;賠付支出1838億元,同比增長37.28%

5.開展醫保資訊化頂層設計,全流程資訊管理體系逐步成型

2019年,國家醫保局在印發《關於醫療保障資訊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從國家醫保資訊平臺建設、資訊化試點省份推進、醫保資訊標準體系建設和醫保身份憑證建設四方面建立全流程資訊管理體系。國家醫保資訊化支撐體系以“內部管理、業務管理、生産經辦、數據分析”四類系統為基礎,覆蓋醫保經辦、公共服務、宏觀管理和業務協作各個方面,為支撐公平可持續的醫療保障體系提供了資訊支撐,天津、河北、吉林等16個省份被列為資訊化建設試點地區。為保障相關資訊系統實施落地,國家醫保局下發了《關於印發醫療保障標準化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和《關於開展醫保藥品、醫用耗材産品資訊維護的通知》,加強基礎共性標準、管理工作規範、公共服務標準和評價監督標準4個領域的標準化工作,逐步實現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等15項資訊業務編碼標準的落地使用。除此以外,在身份認證、線上服務方面,醫保資訊化相繼推出了“醫保電子憑證”“國家異地就醫備案小程式”等服務,進一步拓展了對醫保業務的資訊支撐作用。

(參見《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p18-2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6月)

 

《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指出——

我國醫改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在統籌推進黨中央“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落實健康中國建設戰略過程中,醫改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

1.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嚮往與健康風險的廣泛性

雖然當前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生活方式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我國已進入高增長狀態,腫瘤、心腦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等疾病高危人群不斷擴大;新發傳染病時刻威脅人民生命安全,也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環境因素、行為生活方式因素、食品安全等,健康風險因素眾多,防控難度大。人民對健康的嚮往和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希望長壽,更希望高品質、高水準的健康生活,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需要採取全方位的體制機制改革才能有效應對高品質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2.落實健康優先戰略實現發展轉型的長期性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現健康事業與經濟社會的統一協調發展是此次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推進健康優先發展理念過程中,推動非衛生部門將健康納入優先發展、實施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改革的難點和重點。特別是我國長期在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下,注重硬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準仍是工作重點,轉變現行的發展模式難度較大。醫改以來,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和相關部門發佈醫改相關文件600余份,政策落實不到位、項目實施不紮實的情況仍然存在,部分地區部門間協調不暢,存在利益壁壘;相關部門對於健康事業的重要性認識需要進一步轉變和提高。

3.實現全面小康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任務的艱巨性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追求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全面性,前期依靠犧牲資源實現的高速增長已經不復存在,政府投入的力度也將有所減緩。醫療衛生事業屬於高科技、高技術行業,保持較高的投入是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政府投入不足與醫療費用增長較快的矛盾將持續存在。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比較突出,可能長期存在,也是實現小康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健康産業體系基礎較弱,特別是長期護理、康復、醫養結合等社會化服務業態仍處於發展初期,全方位滿足居民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參見《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p37-3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6月)

 

《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指出——

公立醫院改革未來要在痛點和難點上持續推動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新醫改以來,公立醫院從試點改革到綜合推動,再到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的歷程,可以看出,公立醫院改革實現了階段性的發展目標,今後要在一些痛點和難點上持續推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意味著國家已從戰略層面統籌考慮關乎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其中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供給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如何建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方位、全週期”醫療服務體系,如何做到“三個轉變,三個提高”,實現高品質發展,是供給側改革需要交出的答卷。

(一)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服務需求帶來的挑戰

“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服務”帶來了需求的急劇增加,給供給側服務能力帶來巨大挑戰,首先在於基層服務能力薄弱,無法真正起到“健康守門人”的作用。目前我國基層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全科發展滯後,能力不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頂層設計,進行宏觀衛生規劃。其次,三級衛生網路之間協同配合不足,尤其是疫情暴露的醫衛聯動和防治結合的短板亟待改善。健康服務體系內協同行為的相關機制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隨著我國醫藥分開和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等多項政策出臺,公立醫院的扭曲激勵被逐步矯正,但各地發展不均衡,阻礙協同合作的利益壁壘並未完全打破。同時,針對個人的激勵機制設計不合理,致使各層級醫療機構和醫生缺乏以患者為中心提供連續、整合服務的積極性,醫生行為模式並未真正改變。

(二)治理機制需進一步加強

除了政府與醫院的責權利之外,涉及其他政府外部治理機制的問題,比如出資人制度、支付制度、監管制度、籌資補償制度、資源配置方式等制度安排也沒有完全理順。例如籌資補償制度,財政對公立醫院落實六項責任,那麼是不是六項責任之外就不需要投入,財政對公立醫院補償的責任範圍在哪?在實踐中需要進一步探索把握。

公立醫院治理中出資人制度不健全是一個突出問題,很多治理職能其實分散在其他政府部門,很難協調。因此,如何歸併、調整、協調政府多個部門的責權和利益關係,使公立醫院的舉辦主體進一步明晰,是公立醫院治理實現良性運轉的關鍵所在。

(三)公立醫院自身運營和發展的新問題

在這樣的外部制度環境下,公立醫院內部運作管理也面臨諸多新挑戰。公立醫院需要在戰略規劃、運營模式、利益相關者互動上做出系統改變。雖然短期內我國以三級醫院為主體、專科導向的健康服務提供模式慣性很強,但隨著健康中國建設步伐加快,公立醫院目前承擔的部分門診服務終將轉移到基層,很多二、三級公立醫院目前的運營模式將會受到衝擊。此外,我國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程度不高,內部管理亟待全面升級和改善。

(參見《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p88-9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6月)

 

《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指出——

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任重道遠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是一項複雜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落實公立醫院政府主體職責,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促進醫保相關政策協同。貫通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環節,形成市場倒逼機制,引導藥品供應鏈上游改革發展,推動醫藥行業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用藥需要。

1.進一步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

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合理化解公立醫院債務問題,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大監管力度,引導公立醫院堅持公益性;統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藥物基本醫療簽約服務相關經費、資訊和政策,促進基層醫療機構以健康管理為載體,開展家庭、社區衛生服務,促進防治結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自身改革

加強黨的領導,完善治理體系。自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堅持品質內涵發展,完善內部組織結構,改革醫務人員績效考核內容、方式、方法,促進合理用藥,實踐價值醫療 建立完善符合醫療行業特徵的薪酬績效制度,讓醫生回歸看病本色,激發其精益求精醫療技術,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內生動力;實施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完善緊密型醫聯(共)體建設,引導優質資源下沉,優化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以人為本的一體化服務。

3.進一步完善醫保相關改革舉措

強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施基金區域總額預算管理,建立藥品支付標準及其動態調整機制,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完善醫保定點機構協議管理,探索定點機構醫保基金績效考核,調動醫療機構規範基金使用的自律性和自覺性;價格是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信號,及時騰籠換鳥,理順醫藥服務價格體系,讓價格回歸價值,是實施醫保戰略性購買和臨床價值醫療的共同基礎。

4.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政策

首先,我國公立醫院藥品耗材採購的政策目標、政策環境、焦點問題發生了改變,需要進一步完善藥品耗材集中採購和使用政策;其次,與藥品集中採購相關的問題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已呈匯合之態,時機成熟;最後,201911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印發的《關於以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國醫改發〔20193號)(以下簡稱國醫改“3號文)明確要求,研究出臺改革完善藥品採購機制的政策文件。

因此,立足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在國醫改“3號文基礎上,結合我國藥品集中採購政策變遷軌跡,特別是國家集採試點經驗,從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措施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1)總體目標。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凈化藥品流通環境,提高藥品交易效率,節省藥品費用;以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其核心是實現降價、省費、保供

2)總體思路。政府組織、聯盟採購、平臺操作。即政府擬定基本政策,發揮搭平臺、促對接、強監管作用;醫療機構為採購主體,形成採購聯盟,實行藥品集中採購;依法依規,按照市場規則,量價掛鉤,陽光操作,誠實履約;鼓勵多方參與,多種採購形式並存,構建滿足藥品終端市場需要的採購體系。

3)基本原則。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相結合,以量換價,減輕患者用藥負擔;堅持品質優先,採購和使用合一,滿足患者用藥需要;堅持三醫聯動,優化相關政策環境,創建藥品集中採購市場要素;堅持以國家和省級藥品集中採購平臺為依託,鼓勵醫保基金統籌地區、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和社會第三方積極參與,探索多種形式的藥品集團採購方式。

4)完善藥品分類分級採購,形成分工協助、競爭有序的平臺格局。在國辦“7號文推行的招標採購”“談判採購”“直接採購”“議價採購”“特藥採購基礎上,結合患者臨床用藥需求,藥品臨床特性和市場供求關係,進一步明確國家與地方談判採購、國家與地方集中採購的品種範圍,構建全國統一開放的藥品公共採購市場,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

5)完善國家藥品耗材供應保障資訊平臺,加大購銷雙方合同違約處罰力度。進一步整合藥品生産、流通、使用、價格、支付等資訊,完善國家藥品耗材供應保障監管資訊平臺,包括藥品短缺監測資訊發佈、臨床合理用藥指導,特別是藥品購銷、配送供應、貨款結算監管等;規範藥品耗材購銷合同範本,加大藥品耗材集中採購合同監管力度,將違約情況納入企業、醫院及其法人徵信體系,與醫保藥品耗材採購、結算掛鉤。

6)規範藥品集團採購組織行為,發展藥品集中採購專業平臺,豐富我國藥品分類採購模式。鼓勵藥品配送企業延伸服務,社會第三方,或者醫療聯合體組建藥品集團採購組織,為公立醫療機構、民營醫療機構和社會零售藥店,提供以市場為基礎的藥品集中採購與供應保障服務。在醫保支付改革到位的地區,或者已經建立醫保支付標準的品種,鼓勵公立醫院或醫療聯合體作為採購主體,按照委託代理合同,委託GPO進行藥品耗材團購、配送及相關服務,讓醫院藥學人員集中精力從事臨床藥學服務,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7)完善藥品集中採購相關規則,促進醫藥行業高品質發展。例如,在藥品談判、招標採購競價規則中,納入藥品性價比、臨床綜合效果、企業誠信因素;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曾經中標企業産品,保持産品品牌供應的連續性;採用彈性量價掛鉤辦法,並根據實際採購數量,價格相應浮動;對於已經建立藥品支付標準的藥品,允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藥品集中採購平臺,自主採購;強化企業藥品供應保障第一責任人規制。

(參見《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p119-12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6月)

 

《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指出——

中醫藥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07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化醫改中,始終強調堅持中西醫並重,注重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和作用。新一輪醫改十年來,經過各方努力,中醫藥發展深度融入醫改,在深化醫改中發揮了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又借力醫改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高品質發展。目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順利完成,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目標初步實現,醫改中醫藥政策機制基本建立,符合中醫藥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當然,還存在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不平衡、鼓勵中醫藥發展的醫改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中藥品質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問題。下一步,應當在建立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中發揮中醫藥作用、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推動中醫醫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符合中醫藥事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嚴格中藥品質監管等方面持續發力,為破解醫改難題、實現健康中國目標貢獻力量。

藍皮書指出,建立並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目標初步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健全。截至2018年底,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到0.62張,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41人,提前完成2020年規劃目標(見圖1、圖2)。



(參見《醫改藍皮書: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20)》p140-14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