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資訊速遞>獨家>

滿漢全席起源小考

發佈時間:2019-10-17 10:03:2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瑞芳  |  責任編輯:王瑞芳

資料圖


滿漢全席以宮廷盛宴而聞名於世,但是關於它的起源則長時間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傳聞甚多。在國內飲食界,有人稱滿漢全席是清代宮廷筵席;更有人認為其為清朝皇帝筵宴滿漢文武大臣的“國宴”;但與此相反的説法則明確指出,《清史稿·大宴儀》從來沒有“滿漢全席”也絕非“宮廷禦膳”,更不是皇帝餐。 


滿人進關後,在六部九卿中,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據《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記,康熙以後,光祿寺承辦的滿席分六等。光祿寺承辦的漢席,則分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類。


清代宴席定制、菜式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及銀兩標準。


據記載康熙年間,一等滿席,每桌價銀八兩,一般用於帝、後死後的隨筵。清朝初年1兩白銀的購買力,約合今人民幣400—500元即每桌為3200--4000元。


二等席,每桌價銀七兩二錢三分四厘,一般用於皇貴妃死後的隨筵。約合人民幣2893--3617 元。


三等席,每桌價銀五兩四錢四分,一般用於貴妃、妃和嬪死後的隨筵。約合人民幣2176--2720元。


四等席,每桌價銀四兩四錢三分,主要用於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賀筵宴,皇帝大婚、大軍凱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種筵宴及貴人死後的隨筵等。約合人民幣1772--2215元。


五等滿席用於招待朝鮮進貢的正、副使臣,一些貢使及蒙古王公等,規定每桌價銀三兩三錢三分,約合今人民幣1665元。


六等滿,賜宴經筵講書,衍聖公來朝,越南、琉球、暹羅、緬甸、蘇祿、南掌等國來使,規定每桌價銀二兩二錢六分,約合今人民幣1130元。


光祿寺承辦的漢席,則分一二三等及 上

席、中席五類,主要用於宴賜文武會試考官出闈,實錄、會典;書開館編纂日及告成日賜宴等。其中:


一等席用於主考,知、貢舉等官,每桌內饌鵝、魚、雞、鴨、豬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


二等席用於同考官、監試御史、提調官,每桌內饌魚、雞、鴨、豬等二十碗,果食蔬食等均與一等席同。


三等席用於內簾、外簾、收掌四所及禮部、光祿寺、鴻臚寺、太醫院等各執事官,每桌內饌魚、雞、豬等十五碗,果食蔬食等與一等席同。


上席高桌、矮桌用於文進士的恩榮宴、武進士的會武宴,主席大臣(高桌)、讀卷執事官用矮桌,用面二斤八兩,寶裝花一攢,內饌九碗,果食盤,蒸食七盤,蔬菜四碟。陳設豬肉、羊肉各一方,魚一尾。


中席用於文武進士和鳴讚官等,用面二斤,絹花三朵,其他與上席高桌同。


始於康熙,盛于乾隆時期的千叟宴,是清宮宴中最大規模,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禦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陽春園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招待在京60歲以上、京外65以上的老人,鼓勵臣民尊重長輩孝敬老人。康熙朱批65歲以上者賞銀一兩,70歲以上者六兩,80歲以上者八兩,90歲以上者十兩。 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宮舉行千叟宴二次,招待70歲以上老人,每次與宴者三千人。嘉慶元年正月再舉千叟宴于寧壽宮皇極殿,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後人稱謂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九白宴始於康熙年間。康熙初定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時,這些部落為表示投誠忠心,每年以九白為貢,即:白駱駝一匹、白馬八匹。以此為信。蒙古部落獻禮後,皇帝高禦宴招待使臣,謂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宴請標準依制每桌1665元。


節令宴係指清宮內廷按固定的年節時令而設的筵宴。如:元日宴、元會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節次定規,循例而行。


滿族雖有其固有的食俗文化,但入主中原後為服從政治需求,施行科舉考試時多用漢席,保證各族人的飲食需要,以便於考出好成績。各族每人平均可參與文、武官員的考試,錄取後可以直接參與執政和國家行政管理。而對吸取漢族文化、推行儒學與佛教、整理幾千年的文化遺産,拓展外交,維護民族團結有功人員賜予宴席和榮譽,對強化政治體制、治國理政發揮了重要作用。 


設“滿漢全席”也是為了充分體現多民族融合的特點。滿人剛剛入關時宴請漢族官員多用滿席,只有開科考試時用漢席。漢族官員招待滿族官員時也多用滿席並加入部分漢菜,這樣就使菜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發揮宴請的政治功能,逐漸使滿宴與漢宴相融合,形成了後來的“滿漢全席”,集中了全國各地區菜係108道。其中南菜54道,分別是30道江浙菜 、12道福建菜 、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分別是12道滿族菜 、12道北京菜、 30道山東菜。這些菜也不是一次吃完,要用三天時間享用。顯然這不是用於一般的宴請,而是用國家的重要場合。


千叟宴雖然僅舉行四次,其政治效果甚大,推動了中華禮制文化傳承,也增加了家族長者為尊的治理和國家穩定,這在農耕時代有著典型的示範作用。


各種時令節日宴,對傳承中華文明和幾千年的文化和風俗起到了重要作用。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宴賜制度和銀兩使用的規制既保障了統治的需求,也杜絕了鋪張浪費,充分體現了華夏文明與文化傳承。


參考書目:《清史稿·大宴儀》、《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中國滿漢全席的來源與滿漢全席的特點分析。


(作者:人大附中國際班 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