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地方傳真>

西藏非遺保護工作邁向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發佈時間:2018-10-15 15:00:39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宇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5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由理念變行動,從願景變現實,取得豐碩的早期成果。為了更好地展現“一帶一路”的進展成效,講述“一帶一路”的生動故事,即日起,本網推出我區“一帶一路”建設主題宣傳報道,立體呈現“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結出的碩果。


  近年來,我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以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為目標,樹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工作理念,以“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環境”為著力點,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項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


  我區作為文化資源大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唐卡、藏戲、藏香、藏藥、格薩爾説唱……這些豐富多樣、具有濃郁高原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越來越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我區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記者從自治區文化廳非遺處了解到,目前我區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6名;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460項,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350名;市(地)級代表性項目487項,市(地)級代表性傳承人254名;縣級代表性項目1364項,縣級代表性傳承人425名。


  為保護、傳承、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區文化部門做了大量工作。自治區文化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非遺保護可分為立法保護、搶救性保護、生産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該負責人説,立法保護是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護非遺。搶救性保護主要指在眾多的非遺項目中對瀕危的、傳承鏈條幾經中斷的一些項目,通過記錄、整理、錄影、錄音、建檔等方式進行保護。整體性保護是對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積澱比較豐厚,形式、內容比較完整,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保護得比較好的特定的區域進行整體性保護。


  生産性保護是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核心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産、流通、銷售等手段,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産品的保護方式。“生産性保護主要針對非遺十個大類中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藥物炮製技藝。這些項目具有生産的性質和特點,針對這些項目,我們鼓勵在生産環節中傳承非遺技藝,傳承它的文化。生産性保護對改善群眾的生存條件,提高生活品質,特別是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該負責人説。


  4家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為做好非遺保護工作,我區先後成立了區文化廳非遺處、區非遺保護中心、昌都市非遺保護中心、拉薩市非遺保護中心,以及林芝市非遺科等。工作機構不斷健全,非遺各級名錄體系已健全,非遺保護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加,搶救性記錄工作取得一定成果,非遺保護工作已邁向法制化、規範化軌道。同時,基地建設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先後命名了84個自治區非遺傳習基地,累計投入近400萬元用於完善傳習基地的設施設備及開展各類傳承活動。命名143個藏戲傳習點,民間藏戲藝人近3000人,格薩爾説唱藝人近100人。我區申報列入“十二五”和“十三五”國家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庫的10個項目投資10055萬元已落實到位,所有項目已開工建設。


  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6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文化廳等部門西藏自治區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印發,標誌著西藏自治區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正式出臺。同時,我區申報的16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目前,我區有4家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和12家自治區級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我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依託已命名的各級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以及各類傳習基地,採取“傳承人+基地+學徒”的方式,不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品優勢,帶動百姓參與生産性保護,振興傳統工藝,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為實現精準扶貧正發揮著積極作用。


  優先認定邊境地區非遺 有效保護傳統文化安全


  自非遺保護工作開展以來,自治區文化廳非常重視邊境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把邊境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發展作為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將其作為實施“興邊富民”戰略的重要任務去完成,採取優先研究、優先安排、優先落實的工作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我區對4個邊境市(地)、21個邊境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採取優先認定措施,有效保護了邊境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確保了文化安全。據統計,目前我區邊境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13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82項。其中涉及人口較少民族(人)的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有16項。同時,將“山南門巴戲”“珞巴族服飾”“珞巴族始祖傳説”“陳塘夏爾巴歌舞”和“門巴族拔羌姆”5個項目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申報人口較少民族(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認定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


  除此之外,邊境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在扶持資金落實方面也得到了優先落實。


  近年來,我區各級文化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建成了藏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墨脫蓮花閣門珞文化博物館等保護利用設施。經過努力,我區成功將林芝米林珞巴族服飾和陳塘夏爾巴歌舞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分別列入國家“十二五”“十三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庫,兩個項目800萬元和1200萬元投資也已全部到位。


  同時,還蒐集、整理、創作、編排了一批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節目,如門巴舞蹈《巴郎酒舞》、珞巴舞蹈《刀》、門巴民歌《門巴敬酒歌》和《達瑪》等,有效提升了邊境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