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網上直播>

​3月26日江西舉行《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佈會

發佈時間:2018-03-27 09:08:30  |  來源:江西省  |  作者:   |  責任編輯:

  3月26日,江西省政府新聞辦、省民政廳聯合召開《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佈會。省民政廳副廳長龔建輝介紹《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省民政廳辦公室主任李暉,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鄧豐華,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副處長吳新傳出席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佈處處長陳惠龍主持發佈會。


陳惠龍:

  各位記者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省民政廳聯合舉辦的新聞發佈會。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為抓好《實施意見》的發佈和解讀,方便大家了解和報道有關情況,今天上午我們特意邀請到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龔建輝先生,省民政廳辦公室主任李暉先生,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鄧豐華女士、副處長吳新傳先生,請他們介紹我省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
  下面,我們先請龔副廳長介紹有關情況。


龔建輝: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近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對加強和完善全省城鄉社區治理作出全面部署。今天,我們在這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主要目的就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兩會"精神,深入解讀《實施意見》,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城鄉社區治理的期待和關切,並借助媒體力量,動員社會各界,大力支援並積極參與城鄉社區治理,共同把城鄉社區打造成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下面,我就《實施意見》有關情況作簡要介紹。
  城鄉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政策措施落實的"最後一公里",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事關廣大城鄉居民切身利益和基層社會和諧穩定。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把"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並專門發文作出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自視察城鄉社區,並作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等系列指示。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城鄉社區治理作為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來抓,著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提升社區治理水準和服務能力,取得了積極成效。
  但就總體而言,目前我省城鄉社區治理仍然存在社會各方包括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社區服務設施比較薄弱,社區服務能力和水準還不高,社區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還不順,社區治理方式還比較單一粗放等瓶頸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推動城鄉社區治理新發展,在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省民政廳代省委、省政府起草形成了《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稿。2018年1月10日,十四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稿。近日,《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正式印發。
  《實施意見》是省委、省政府出臺的第一個關於城鄉社區治理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全省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提出了推進措施和具體要求,為新形勢下開創我省城鄉社區治理新局面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實施意見》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二十二條,總的來講,可以概括為總體要求、主要任務、組織保障三個方面。
  總體要求即第一部分,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城鄉社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第二步是再過5-10年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更加成熟穩定,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更為精準全面,為夯實黨的執政根基、鞏固基層政權提供有力支撐,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基本原則有四條: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把服務居民、造福居民作為城鄉社區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堅持統籌發展,適應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推動城鄉社區治理同發展、共促進;四是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實際,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城鄉社區治理模式。
  主要任務即第二、三、四部分,包括推動社區治理主體融合發展、夯實城鄉社區治理基礎、提高城鄉社區治理水準。其中"推動社區治理主體融合發展"要求黨組織、基層政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力量、社區居民等各方主體在城鄉社區治理中找準定位,既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又要相互配合、融合發展、協同推進,著力解決社區治理"黨委政府一頭熱"、 治理主體不明確、治理力量不強不足等現實問題。"夯實城鄉社區治理基礎"主要是抓住目前我省城鄉社區治理的薄弱環節,進一步補齊短板,打牢基礎,重點解決社區管理體制不順、社區工作任務多、機構牌子多、會議臺賬多、考核評比多、蓋章證明多"五多"煩惱、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薄弱、社區工作者隊伍不強、矛盾化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切實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提高城鄉社區治理水準"主要立足於改進社區治理方式和手段,大力推進城鄉社區依法治理、文化治理、服務治理、資訊化治理"四大治理工程",促進城鄉社區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準。
      組織保障即第五部分,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激勵機制。重點針對推動城鄉社區治理工作落實,在加強領導、明確分工、加大投入、考核激勵、宣傳引導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和明確要求,比如把城鄉社區治理工作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納入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內容,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治理協調機制和重大事項研究機制,大力表彰在城鄉社區治理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優秀工作者等等。
  有關《實施意見》的情況我就簡要介紹到這裡。下一步,省民政廳將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切實發揮好牽頭協調作用,認真抓好《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推動全省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開創新局面。"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真誠地希望同樣都生活在社區的新聞界的朋友們尤其是在座的各位積極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大力宣傳和推廣我省城鄉社區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挖掘、報道城鄉社區治理中涌現的先進社區和優秀社區工作者,共同打造屬於我們大家的幸福家園。
  介紹完畢,謝謝大家!

陳惠龍:

  謝謝龔副廳長的詳細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請舉手示意,並簡要地作一個自我介紹。謝謝!


消費日報記者:

  剛才,龔廳長在介紹《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內容時,把“推動社區治理主體融合發展”作為一項重點任務。我想請問,社區治理的主體到底有哪些,如何理解社區治理主體的融合發展?

龔建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從社區管理到社區治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的卻是理念的轉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施主體的變化。那麼,這個主體到底有什麼變化呢?大家都知道,原來我們搞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基本上都是政府想到怎麼搞就怎麼搞,經常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什麼意思呢?就是政府對社區建設"很賣力",社區居民和社會卻 "不買賬"。怎麼辦呢?我省《實施意見》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重點在落實"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上下功夫,實現由單一主體治理向多方主體治理轉變,這些主體概括起來分為五個層面:一是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這個主體是領導核心。二是基層政府。主要發揮主導作用。三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就是我們的村(居)委會,這也是主要力量。四是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市場主體等,這些主體要加強協同配合,有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五是社區居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也往往容易被忽視,其實居民才是社區的主人,應該是主要參與者。通過這五類主體通力配合,協同推進,來實現融合發展。
  回答完畢,謝謝!


中國網記者:

  《實施意見》對城鄉社區治理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我想請問,如何對社區進行治理,有哪些方式和手段?


鄧豐華:

  其實剛剛龔廳長在介紹《實施意見》相關情況時也涉及到這個問題。那麼,如何對社區進行治理,我們總體考慮是堅持以居民群眾為中心,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大力推動社區治理法治化、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準,具體來講有這麼四種方式:一是依法治理,用法治精神引領社區治理,建設法治社區,包括建立健全社區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引導警官、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深入社區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供法律服務,等等;二是服務治理,即寓治理于服務之中,通過構建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服務水準,不斷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多樣的服務需求;三是文化治理,也就是我們説的“德治”,主要通過加強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自治章程等社區規範建設,豐富社區文化體育活動,弘揚社區公共精神,倡導社區主旋律和正能量,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四是資訊化治理,就是把網際網路和現代資訊技術應用到社區治理中來,讓居民辦事、服務、自治更便捷、更高效。這四種治理方式,最後就是要實現社區自治、法治、德治結合。


江西衛視記者:

  近年來,各地社區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不少居民對社區仍然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請問應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實施意見》有沒有相關政策措施和解決辦法?


李暉: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是一直以來存在的現實問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與傳統農村村落社區相比,現代社區缺乏宗族血緣等牢固的聯繫紐帶,與傳統單位型社區相比,現代社區又缺乏業緣關係、鄰里關係等支撐,現代社區是在傳統社區全面瓦解的基礎上迅速形成的"陌生人社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形成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將"陌生人社區"變回"熟人社區",既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積累,更需要我們不斷採取多種措施增加居民之間的利益、溝通關聯,重新建立彼此相互認同的"共同體"。
  為達到這一目的,《實施意見》提出:一是擴大居民參與。將社區居民作為五大社區治理主體之一,通過建立社區參與制度,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高社區居民參與頻率和組織化水準。二是推行社區協商。秉承"社區是大家的社區,社區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就應該協商著辦"的理念,全面建立社區協商機制,凡是涉及城鄉社區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關乎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困難和矛盾糾紛,都要求進行社區協商,切實增強居民參與熱情。三是培育社區精神。廣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依託社區道德講堂、社區好人榜等載體,積極宣傳社區身邊的道德模範、好人好事,大力培育社區新風尚,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江西電臺記者:

  剛才講到社區服務是社區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寓治理于服務之中。那麼,請問我省在增強社區服務能力,提升社區服務水準方面有什麼政策設計或者説有什麼好的舉措呢?

鄧豐華:

  我們國家的社區建設是從社區服務開始的,社區服務一直是我們社區治理的重中之重。去年,我省出臺了《江西省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今年的《實施意見》又將"優化社區服務供給"等內容作為重點任務,可見其重要性。總的來講,主要有這麼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實施意見》提出,要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不少於30平方米且總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的標準,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補齊這塊短板,到2025年實現全覆蓋。對未按照規定配套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新建住宅小區和舊城改造小區項目不予批准和驗收。二是加強社區服務隊伍建設。將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納入全省以及各地人才發展規劃,並制定本地社區工作者隊伍發展專項規劃和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切實強化管理、考核、培訓,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化,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三是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就是要在社區建立起一套基本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服務相結合的比較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以便滿足社區居民的各類服務需求,比如編制城鄉社區公共服務指導目錄,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家政、餐飲、家電維修、養老等生活服務,建立社區志願者註冊、服務、激勵、回饋等制度等。


江西網路臺記者:

  近年來媒體有關 “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的相關報道比較多。請問如何破解這一問題,我省《實施意見》有什麼好的對策嗎?


吳新傳:

  這個“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的問題確實存在,而且還比較普遍。我將其主要表現歸納為“五多”,即工作任務多、機構牌子多、會議臺賬多、檢查評比多、證明蓋章多。有了這“五多”,我們的社區工作者就難以將精力集中在服務居民群眾和社區自治上,導致一個怪現象,一邊是我們的社區工作者天天忙的不可開交,一邊是我們的居民群眾不認可、有怨言,直接影響黨群幹群關係。為解決這一問題,《實施意見》提出了五條具體措施:一是明確社區職能定位。要求依法厘清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的權責邊界,制定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及協助政府事項清單,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就是進一步明確社區是什麼,幹什麼。二是清理社區機構牌子。要開展社區機構和牌子專項清理行動,現在我們社區的牌子普遍有幾十塊甚至上百塊,下一步,該整合的要整合,該取消的一律取消。三是精簡社區會議和工作臺賬。《實施意見》明確要求社區每月參加的會議不超過5次,除存檔需要外,其他紙質臺賬一律取消,均使用電子臺帳。四是規範對社區的檢查評比。建立基層政府對社區工作綜合檢查考評制度及政府社區雙向評價機制,政府職能部門不準單獨組織對社區進行檢查、考核、評比,並取消對社區的“一票否決“事項。五是清理社區蓋章證明。依法制定社區出具證明事項清單,任何部門和單位職責範圍內的證明核實事項不得再要求社區出具證明,就像3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説的“凡是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證明一律取消”。

陳惠龍:

  由於時間關係,提問到此結束。謝謝龔建輝副廳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歡迎記者朋友們繼續關注、支援、參與我省社區治理事業發展。相關材料電子版已經發到了公共郵箱裏,方便記者朋友們下載查閱。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會後再向省民政廳的有關領導進行諮詢、溝通或專訪。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