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網上直播>

3月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2017年學生資助工作進展情況及成效

發佈時間:2018-03-02 09:11:57  |  來源:教育部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宇

 

03-01 13:29 教育部


續梅: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要召開的是教育新春系列新聞發佈會的最後一場,因為馬上就要迎來“兩會”了。今天要介紹的是2017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的進展情況,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事關社會公平。
  當前,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國家已經建立起了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覆蓋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三個全覆蓋”,也就是各個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去年學生資助工作繼續推進,受助學生規模、資助資金總額、財政投入資金和學校、社會資金四個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增長。
  今天我們請來了幾位嘉賓,向大家介紹相關情況,他們是: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陜西省教育廳總會計師劉寶平,還有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延。下面請劉景副司長介紹“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年”活動開展的情況以及下一步的安排。


劉景:

  各位媒體朋友們、同志們,大家上午好。就像剛才主持人説的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我們社會公平。當前,我們國家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建成,可以説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那麼為了保證黨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實處,2017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全國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年活動的通知》,決定將2017年確定為“全國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年”。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應該説規範管理年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向大家簡單通報一下活動開展情況。
  一是規範管理年活動總體情況。
  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嚴格規範各地各校學生資助管理制度與政策的執行情況,清理解決政策縮水變形、執行走樣等問題,提高資助管理人員責任意識、規範意識、服務意識與業務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資助規範化管理水準。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也是“六個規範”。
  第一,規範管理制度。重點加強對各地各校制定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實施細則、實施辦法等制度的審核,糾正與國家政策不一致的內容。
  第二,規範監管責任。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管理責任體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明確學校校長、資助工作負責人等的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監管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監督檢查。
  第三,規範資助程式。加強資助政策和資助工作流程的宣傳,加強受助資格審查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合理確定公示的內容和方式。
  第四,規範資金管理。嚴格落實各級政府資助資金的分擔責任,優化資金撥付流程。
  第五,規範資訊管理。明確資助資訊系統應用與管理責任,加強資訊安全管理、堅決防止資助資訊洩露現象的發生。
  第六,規範機構隊伍建設。加強學生資助機構建設和資助隊伍建設,選優配強資助幹部;加強對資助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
  這次活動的安排,一共分為四個階段來組織實施:
  第一,自查自糾階段。要求各地各校對照“六個規範”要求,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對自查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目前,各地均按照要求完成了自查工作,並對存在問題的單位及時督促整改。
  第二,重點檢查階段。2017年11月下旬,中央有關部門組成了六個檢查組,分別對天津、山西、內蒙古、遼寧等12個省份進行了重點檢查,涉及到55個市縣和121所學校,以及8所中央直屬高校。
  檢查組按照“嚴查、盲查、重點查、查重點”的要求開展工作,在聽取彙報的基礎上,對各類文件、材料和檔案等進行了審核,與受助學生與家長進行了座談交流,全面了解當地和學校資助工作實際開展情況。
  第三,總結反饋階段。2017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對規範管理年活動進行總結,並將有關情況反饋給了各地各校包括各中央高校,責令其針對有關問題進行整改。
  第四,開展“回頭看”。教育部財政部擬於2018年組織開展“回頭看”,進一步跟蹤督查有關問題解決情況,狠抓整改落實。
  二是規範管理年活動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過開展自查自糾及重點檢查,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都嚴格按照“六個規範”的相關要求,對發現的問題做到了立行立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部分地區和學校涌現出了一批典型經驗,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資助政策進一步完善。各地嚴格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在保證國家規定動作不走樣的同時,進一步做好了自選動作。比如甘肅省在對省內公辦幼兒園免除保教費的基礎上,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在園幼兒進行了生活補助。吉林省延邊州對各個學段的建檔立卡學生實現了零費用、全覆蓋的目標,免除其學雜費、教材費、伙食費、住宿費等全部費用。
  第二,監管責任進一步明確。各地以規範管理為導向,把解決當前問題和健全長效機制相結合,逐步建立了由紀檢、審計、媒體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管機制,推動學生資助監管工作提檔升級。比如湖北省將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工作納入了履行主體責任規範辦學的綜合督查範圍,以明查暗訪等形式開展多輪次的檢查。上海市建立了嚴執行、嚴管理、嚴監督的專項督查機制。
  第三,資助程式進一步規範。各地各校加強了受助學生申請、評定、公示等各個環節的規範管理,特別是加強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明確了認定標準和資助檔次,確保資助對象、資助力度更加精準。比如遼寧省、廣東省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導意見》,全面推動認定工作的精準化。湖南省常德市、株洲市等地探索建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及權重體系”,對認定工作實施了量化測評。山西省河津市在義務教育階段建立起教師聯繫學生家長包乾制度,定期家訪,及時了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
  第四,資訊管理水準進一步提高。各地在抓好系統培訓的基礎上,全面推動資助系統上線運作,做到了讓數據來“説話”、讓數據來“管人管事”。比如貴州省通過加強填報指導,實行月通報制度等方式,有效推動各學段資助子系統的應用工作。福建省打造了中職學生資助資訊網上公示管理平臺,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實現網上公示、數據審核、資訊查詢、投訴舉報等多項業務的網上辦理。
  第五,機構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各地各校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資助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同時加強資助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和政治引導,提高其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讓受助學生的獲得感普遍增強。比如陜西省紮實推進縣級資助中心標準化建設,組織88所高校與縣級資助中心開展結隊幫扶,取得了顯著成效。東北師範大學在資助工作中將科學研究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致力於打造“專家化型、學者型”學生資助工作隊伍,不斷提高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能力和水準。
  三是規範管理年活動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貫徹落實好國家資助政策是黨和政府賦予的重要職責,更是人民群眾寄予的美好期望,下一步我們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根據“全國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年”活動部署和實際工作需要,紮實提高學生資助規範管理水準。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組織開展“回頭看”。2018年上半年,我們將進一步跟蹤和督促被檢查省份及高校,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實地抽查,對整改不到位的單位進行通報、追責。
  第二,推進規範管理建設常態化。加強制度建設,制定資助政策執行規範化管理手冊,確保資助程式有章可循。引導和督促各地各校對照規範管理要求,定期開展自查自糾,實時糾正不規範行為。
  第三,定期開展監督檢查。會同財政、紀檢、審計等部門或者邀請媒體等社會力量定期組織開展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嚴肅查處、絕不姑息,確實解決監管無制度、無實效、無威懾的“三無”問題。
  第四,暢通反映問題渠道。進一步加強投訴舉報受理,推動各級教育部門全面開通學生資助問題舉報投訴渠道,並安排專人做好受理工作,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通過設立校長接待日、熱線電話、舉報郵箱等方式,保證學生有渠道反映問題。
  第五,加強資助工作隊伍建設。在全國範圍探索推廣資助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繼續加強全國學生資助工作管理人員培訓,不斷提高資助工作幹部隊伍的政策水準和執行力,切實將這一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抓細、抓實。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大家。


馬建斌: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對廣大媒體朋友們多年來關心、支援學生資助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主要介紹三方面內容:一是2017年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的進展情況。二是2017年學生資助工作的亮點。三是2018年學生資助工作的重點。
  一是2017年學生資助工作進展情況。
  概括的講,是實現了“四個增長”。2017年,在財政、教育等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和新進展。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規範化水準進一步提高,學生資助連續十一年實現了四個方面的增長。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個增長,受助學生規模近9600萬人次,增幅5.09%。具體講,2017年,全國各教育階段累計資助學生(含學前幼兒)受助人次是9590.41萬人次,比上年增加464.27萬人次,增幅5.09%。
  第二個增長,資助資金總額突破1800億元,增幅11.45%。具體講,2017年全國資助資金總額包括財政投入、國家助學貸款、學校、社會以及個人資助等,總額是1882.14億元,比上年增加193.38億元,增幅11.45%。
  第三個增長,財政投入資金超過1200億元,增幅9.15%。具體講,2017年各級財政共投入資助資金1210.62億元,比上年增加101.44億元,增幅9.15%,高出同期GDP增速2個多百分點。財政資金佔當年資助資金總額比例為64.32%,是學生資助資金的主要來源,充分體現了學生資助的政府主導作用。
  第四個增長,學校和社會投入超過670億元,增幅15.87%。具體講,2017年國家助學貸款學校投入、社會投入(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等)共計671.52億元,比上年增加91.95億元,增幅15.87%,佔當年資助資金總額35.68%,是我國學生資助的重要部分。
  我解釋一下,第三和第四個增長的資金總額包括在第二個增長1800億里面,具體到各個學段,2017年資助情況為:
  學前教育,共資助幼兒889.77萬人次,資助金額93.20億元,比上年增加25.02億元,增幅36.70%。
  義務教育,1604.61萬學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助金額179.11億元,比上年增加14.00億元,增幅8.48%。
  普通高中,共資助學生1310.42萬人次,資助金額193.80億元,比上年增加26.30億元,增幅15.70%。
  中等職業教育,共資助學生1509.92萬人次,資助金額365.29億元,比上年增加33.16億元,增幅9.98%。
  高等教育資助,共資助學生4275.69萬人次,資助金額1050.74億元,比上年增加94.90億元,增幅9.93%。
  我解釋一下,上述統計數據裏面,沒有包括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三個項目,原因是有兩點:一是考慮到三個項目不同程度存在普惠性,二是這也是多年來一直延續的統計口徑,這三個項目的具體執行情況是,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全部享受了免學雜費政策和國家免費教科書政策,有3700萬學生享受了營養膳食補助,財政安排資金285億元。
  下面,我介紹第二個方面,2017年學生資助工作的亮點。可以説是亮點紛呈。
  第一個亮點,資助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各個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在制度上保證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這個基礎上2017年高等教育階段的資助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
  一是實現了高等教育階段學生資助“無縫銜接”,具體有四點:
  第一,確保研究生獎助政策不留死角。明確了科研院所、黨校、行政學院、會計學院等研究生培養單位全面落實研究生獎助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研究生都能享受到相應的資助。
  第二,將預科生納入高等教育資助範圍。明確預科生可按照規定享受相應教育階段的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政策。
  第三,推動國家助學貸款全覆蓋。進一步拓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覆蓋範圍,實現高校、科研院所、黨校、行政學院、會計學院等培養單位全覆蓋,實現了全日制普通本專科生、研究生、預科生、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全覆蓋。
  第四,落實民辦高校同等資助政策。明確民辦高校學生與公辦高校學生按照規定同等享受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等國家資助政策。
  二是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自2017年春季學期起,將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標準由每人每年不低於1萬元提高至每人每年不低於13000元,將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標準由每人每年12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5000元。
  第二個亮點資助工作內涵進一步拓展。2017年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質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資助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明確要求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資助體系,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實現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的有機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迴圈,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於擔當的良好品質。
  2017年,各地各學校積極行動,創新機制,拓展形式,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
  第三個亮點,學生資助工作規範管理水準進一步提升。2017年,教育部會同財政部聯合啟動“全國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年”活動,督促指導各地,各校從管理制度、監管責任、資助程式、資金管理、資訊管理和機構隊伍等六個方面加強規範化建設。2017年底,兩個部委對12個省份進行了重點抽查,總體看,各地各校規範管理的意識普遍增強,規範管理水準普遍提高。具體情況剛才劉景副司長已經作了詳細介紹,我就不多講了。
  三是2018年學生資助工作重點要抓好三個方面。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寫好教育奮進之筆行動的關鍵之年,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工作,是2018年教育“奮進之筆”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大力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進一步加強規範管理,著力解決好學生資助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學生資助工作邁上新臺階。
  具體講,重點抓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重點,抓好精準資助。要努力實現資助對象精準,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各校通過系統比對、調查走訪、大數據分析、同學評議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通過學籍系統、資助系統與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數據庫的有效對接,實現特殊困難學生群體全部自動識別。
  要努力實現資助標準精準,根據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標準,物價水準、學校收費水準、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等因素,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標準,根據不同學生的受助需求實行分檔資助,加大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村低保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孤殘學生、烈士子女等特殊群體的資助力度。
  要努力實現資金髮放精準,改革完善助學金髮放機制和發放辦法,充分利用現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將資助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學生手中,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獲得感。
  二是抓好資助育人。認真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質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精神,推進各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形成全員參與、各部門配合、各個教育環節統籌協調的資助育人機制,在育人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多的關注和傾斜,給予他們生活和學習上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為他們的興趣培養、能力提升、視野開闊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推進各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資助育人全過程。
  三是抓好規範管理。在“學生資助規範管理年”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回頭看”,督促各地各校抓好整改,推進學生資助工作規範化、常態化。開展學生資助專項檢查和調研,督促各地各校全面提升資助工作品質,推動地方建立和完善學生資助監督、檢查和專項審計制度,指導和監督加強對社會、企業助學資金的規範管理,加強投訴舉報受理,嚴肅查處各項違規違紀行為。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學生資助工作的關心和支援,也希望大家多多幫助我們宣傳好國家學生資助政策。謝謝大家。


劉寶平:

  尊敬的各位新聞媒體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下面我就陜西省教育廳打造精準資助系統,實現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作一個介紹。
  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更好的發揮學生資助在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資助育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把建檔立卡家庭資助做細做實,做優做亮,實現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從2017年4月起陜西省教育廳研發了“陜西省精準資助管理資訊系統”,運用大數據實現了全省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兌現了黨和政府“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我們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創新資助管理模式。陜西省精準資助管理資訊系統是陜西省教育大數據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匯集了陜西省扶貧辦的陜西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建檔立卡的人口資訊,從教育部各學段學籍管理系統回流的學生學籍資訊,以及全國學生資助管理資訊系統回流的學生受助資訊。通過教育大數據平臺,實現了以上三個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用,互相比對、互相印證,完成對全省建檔立卡學生的精準識別和精準資助。用現代大數據融合、共用取代了以往傳統各學段資助資訊系統各自封閉的管理模式。
  二是完善系統功能,實現了精準資助全覆蓋。精準資助系統是各級教育、扶貧等部門和各地各校統一實施的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管理的資訊化平臺,涵蓋了全部學段、全部資助業務和全部學生,包括實施管理、資助業務、控輟保學、貧困大學生初次就業等主要管理功能模組,並具有對學生資訊核對、審核、補漏、重復資訊處理等功能,通過嚴格高效的資訊核對、審核程式,確保不漏一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實現了全省符合資助政策的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全覆蓋。
  三是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實現了各方的精準對接。各級教育、扶貧部門通過系統分發需要核查的學生資訊,學校用戶可查看、確認學籍在自己學校的學生資訊,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學籍或戶籍兩個維度查看在管轄區內的所有學生資訊。各級管理部門和學校可在系統內完成對相關資訊核查工作的填報工作,補漏、遺漏資訊,經系統審核確認後,學校以及用戶在系統內填報受助資訊,記錄學生資助落實情況,系統自動生成各類報表。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實時掌握資助實施進度和和實施情況。
  第二個方面,該系統運用時效。一是資訊識別做到了讓資訊多跑路、學生少跑腿。2017年秋季學期,精準資助系統將學籍系統的947.35萬學籍數據和省扶貧辦大數據平臺提供的521.99萬建檔立卡人員數據比對,精準識別出48.58萬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資訊。全省這麼多建檔立卡學生不再需要持證明表到縣扶貧辦開具證明、加蓋公章,極大的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做到了讓資訊多跑路、學生少跑腿。
  二是精準預算,做到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管”。2017年,我省普通高校國家助學金、中高職扶貧助學補助一次性3000元等學生資助項目的預算已按照系統識別的普通高中和中高職建檔立卡家庭學生人數下達了預算,2017年實施的泛海助學行動中,我省通過精準資助系統,僅用了不到一天時間,就從228萬未脫貧建檔立卡學生中找出1萬名當年錄取的建檔立卡大學生新生,每人按5000元下達預算,做到了精準預算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管。
  三是精準資助做到了“三個不少”。2017年,由於精準資助系統的成功應用,實現了全省48.5萬名符合國家資助政策的建檔立卡學生,對象全精準、資助最優先、標準最高檔、過程可查詢、結果可確認,確保一名學生不少,一個項目部少,一分錢不少,做到了每名建檔立卡學生入學前、入學時和入學後“三不愁”。
  第三個方面,這個系統的社會效應。一是運用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跨部門和單位協同攻堅。精準資助需要相關部門間資訊共用、密切協同、加強與扶貧等部門資訊數據互聯互通和融通共用至關重要。精準資助資訊系統平臺可以實現不同部門,不同領域扶貧、戶籍、學籍資助等各方面資訊交換和溝通協作,構建全方位體系化的精準資助數據庫,實現不同部門和處室能夠在國家資助同一面旗幟下、同一個平台下協同脫貧攻堅的新格局。
  二是應用精準資助系統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2017年秋季學期,我們通過系統,將947.35萬學籍數據和521.99萬建檔立卡人員進行數據比對,精準識別出了48.5萬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資訊,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而以往完成這樣的資訊核對,全省各級扶貧部門和教育部門成千上萬工作人員至少要用兩個月時間,而且還無法保障資訊完全準確。因此,精準資助系統已經成為一個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效能的重要生産力工具。
  三是應用資訊化手段提高精準識別、精準資助的“精準度”。系統通過大數據應用分析,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資訊和學生學籍資訊進行數據化處理,建立了精準到校、精準到人的精準資助數據庫,做到了過程可查詢、結果可質詢、隱私可保護、上線很便利,極大的保證了學生資助管理資訊數據的精準度,為精準預算、精準施策、精準分析、精準決策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應用大數據服務實現資訊化精準管理。系統的成功運用,使學生資助管理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實現了“變管理為服務”,由過去的“人找政策”,變成現在的“政策找人”,極大的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服務水準,使國家資助成為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社會好評度最高的教育政策之一。精準資助資訊系統得到了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為陜西大數據管理的重要應用項目,全國兄弟省市和相關部門也多次到陜西觀摩學習,成為一項成功的經驗。2016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綜合績效考核中,陜西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第三名,連續四年走在全國前列。
  我們將繼續創新思維,不斷探索學生資助新方法,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上得了學,順利完成學業,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家庭脫貧作出貢獻。謝謝大家。


王延:

  各位新聞媒體朋友,我發言介紹的題目是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建新時代“四維驅動”資助育人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將資助工作落腳點放在人才培養上,將立德樹人切實融入學生資助工作,是新時代資助工作者必須回應的時代之問。十年前,東北師範大學在全國率先提出物質支援與素質支援並舉的“雙線資助”模式。十八大以來,學校立足公平精準“一個基礎”抓住困難學生的人格培養、素質培育、精神追求”三個關鍵,探索創建了“四維驅動”的資助育人新模式。
  一是開展精準資助,確保工作公平準確。
  困難生認定一直是制約資助工作科學發展的瓶頸性問題,學校早在2007年就構建了“資訊採集-量化測評-民主評議-實地走訪”的“四段一體”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2017年,學校在原有二維“量化測評模型”基礎上,採用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了三維的“智慧動態認定模型”。該模型能同時承載10萬人的申請與認定,不僅可在3秒鐘內劃分困難等級,還能根據學生日常消費情況動態調整其資助的類別,認定準確率高達99%,為實現資助款的精確分配,學校啟動上學成本測算,根據現有的11個學費標準,劃分了14個資助等級,盡可能滿足又不超出每個學生的需求,引領全國困難生認定工作向精準化又邁出了重大一步。
  二是開展人文資助,培育學生感恩意識與完善人格。
  資助工作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引領他們完善人格、向美而行。學校打造“微心願”助學平臺,引導受助學生“知恩於心”。學生通過平臺提出心願,愛心人事可在網上認領,一對一地滿足困難學生差異化的個性需求,使其切實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與關懷,有效激發其勤學修德、篤實感恩的意識和情懷。學校成立“紅燭志願者協會”,引導受助學生“感恩于行”。23年來,學校6萬餘名貧寒學子,以“桃李不言”的師者情懷和“兼濟天下”的赤子之心,如行者般,從白山黑水到中原大地,從西北大漠到青藏高原,在全國31個省區市建立了122個支教助學基地,數以萬計的農民工家庭子女和殘障兒童得到了助學幫扶,代代相傳的紅燭精神,讓其從受助者變成主動傳遞愛心、擔當社會責任的“助人者”。
  三是開展素質資助,培育學生發展性能力。
  資助工作更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著力培養困難學生的發展性能力。學校搭建“就業齊飛”平臺,實施“UGEM”結隊助學計劃,學校、政府、企業、媒體四方協同聯動,提高學生職業發展競爭力,使困難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100%。搭建“勵志書院”平臺,將“書院制”引入資助育人體系,投入600余平方米專用場地,300余萬專項經費,開設意識覺醒、案例示範、共同成長等系統性勵志課程,選樹勵志典型,為學生補精神方面的“鈣”,著力解決“志短”的問題。
  四是開展信仰資助,培育學生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資助育人就是要在黨的旗幟下培養更多具有堅定信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堅持理論學習先行,組織全體受助學生加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習研究會”,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會、學習大講堂等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抓住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環節,堅持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的經費,組織開展“紅色體驗行”“祖國建設成就體驗行”,帶領受助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喚醒他們對黨和國家的情感歸屬和認同。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在勤工助學服務團等學生組織中成立臨時黨支部,引領受助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多年來,東北師範大學始終高勢位、大力度推進資助工作,2006年就成立了獨立的正處級建制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10個固定編制,除此之外又在每個學院配置了專門的資助專員,堅持資助工作和思想教育、就業創業、團的工作等有機結合、協調互動、齊頭並進,營造了大資助、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學校始終堅持理論先行,資助團隊先後承擔了10余項省部級以上的研究課題,發表了CSSCI論文30余篇,出版了相關著作7部。學校校級最高榮譽“東師獎章”獲得者中的70%是受助學生,涌現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全國勵志成長成才優秀學生等先進典型。學生資助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社會媒體的大力支援。
  我們將不斷地努力,把資助工作做得更好。謝謝大家。

續梅:

  感謝王延副書記。學生資助工作的介紹就到這裡。同時我還有一條資訊提醒大家關注,也就是在最近科技部公佈的“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當中,高校佔了8項,説明高校在基礎研究中的主力軍地位得到了充分顯現。“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我們國家基礎研究工作標誌性成果的展現,絕大多數入選的科學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被視為“重大突破”或者“填補空白”。相關項目介紹,我們都會挂到教育部門戶網站上,大家可以再細看一下。下面時間留給各位記者朋友,看看大家有沒有問題。

中國教育報記者:

  有一個問題請教馬主任。我們知道國家資助體系建立已經十年了,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但是我們知道隨著國家扶貧力度加大,整體上貧困人口在不斷地減少,而這十年來受資助學生人數和資金卻在不斷地增長,這個現象如何理解?謝謝。

馬建斌:

  謝謝你提了這麼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沒有關係,大家有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回答。表面看來,這個數據確實是矛盾的,因為這十年來黨和政府的脫貧攻堅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十八大以來,資助金額和資助規模確實在不斷地增長,並且大幅度的增長。表面看似一個矛盾的數據,其實不是矛盾的,兩者之間關係不是矛盾的,而是正相關的。簡單的講,正因為我們這個資助資金金額和資助規模、人數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扶貧規模的下降。為什麼這麼講?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資助促進了貧困人口的脫貧。我們國家目前的脫貧標準是每人平均收入3000多元,大家想想,如果沒有學生資助,如果不能解決貧困家庭子女的上學學費問題、生活問題,這個家庭脫貧就很難了。正因為我們解決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所以促進了這些貧困家庭的脫貧。
  另外一個方面,學生資助促進了這些貧困家庭穩定脫貧、高品質脫貧。這又怎麼理解呢?因為通過學生資助,幫助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入學,完成學業,提高了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讓他們能高品質就業、穩定就業,也就促進了貧困家庭的穩定脫貧、高品質脫貧。如果沒有學生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很可能就會流失,那這個家庭要穩定脫貧、高品質脫貧就是一句空話。這是對兩個數據關係的第一點理解。
  第二,十年來,資助資金、資助規模的不斷增長,體現了我們國家扶貧政策的優越性。我們國家扶貧政策是脫貧不脫政策,就是在一定階段內,貧困家庭脫貧以後繼續享受國家扶貧優惠政策,為什麼?因為要“扶開工、送一程”,避免他“坐不穩再掉下來”。這是第二個方面的理解。
  第三,十年來資助規模和資助資金總額不斷增長,也體現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的科學性。因為我們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總體上來説是動態調整的,是根據受助學生的受助需求,是根據財政的支撐能力來動態調整的。所以這十年來,我們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膳食補助標準在不斷提高,高中階段的助學金標準不斷提高,高校的助學金標準、獎學金標準、助學貸款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像剛才我給大家介紹的,在2017年提高了博士生國家助學金的標準。正因為我們標準提高了、範圍擴大了,所以資金規模和受助規模在不斷增長。謝謝。

劉寶平:

  我補充一下。這位記者提的問題非常好,我原來也有這樣的疑問,因為以前我在財政部門、在財政廳工作,覺得從這麼多年扶貧十年,人數怎麼越扶越多,財政拿錢越來越多呢?後來我到教育廳工作一年多時間,我感覺到扶貧政策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在不斷地完善一個過程,也是扶貧力度在不斷加大過程。因為我們過去助學金、獎學金,還有救助政策最早只有在大學本科有,後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開始實施了,後來又對中職學生、學農專業的學生進行免學費。從2016年開始扶貧,把幼兒園的學生、高中的學生、所有階段建檔立卡的學生又加進來了,人數在不斷地增加,現在連碩士生博士研究生都有獎助學金,所以我們資助的範圍在擴大、標準在提高,證明國家資助的政策不斷完善,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大。我相信在2020年,我們各個資助政策更加精準,使那些貧困大學生都能上得起學。這是我們在基層搞工作的時候,也覺得怎麼越扶人越多了,資金越來越不夠了,現在我們由過去的對特別貧困的學生現在變為只要夠國家資助的條件的,都要資助,包括殘疾學生、特殊教育學生,現在也納入了資助範圍了,有這個原因。

中國網記者:

  請問到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後,學生資助是否會告一段落?

馬建斌:

  謝謝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你這個問題有一定普遍性,對這個問題如何認識決定了各地、各學校對資助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決定了資助隊伍的穩定和信心。寶生部長曾經表述過,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為什麼這麼講?我想有兩個方面:
  一是到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後,總是有一部分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自我發展能力弱,需要繼續幫助,也就是説,“扶開工,送一程”。如果沒有學生資助,這些有子女上學的家庭很可能就會出現返貧。這是一個因素。
  二是從國際經驗來説,不管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水準怎麼樣、不管每人平均收入有多高,總是有一部分人因為各方面的原因,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所以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不僅不能減弱,而且需要不斷地重視和加強。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學前教育資助,這項資助在前些年基本沒有,後來逐漸的多了一些,請問將近100億元的資助大概投入在了哪些地方?另外一個問題,在城市裏很多學前教育不納入義務教育,民辦教育的收費比較貴,好像也間接影響了生二胎的意願,以後學前教育的資助有沒有可能從西部偏遠地區轉向城市的低收入人群?謝謝。

馬建斌:

  在學前教育表現更為突出。所以,目前還沒有辦法像其他階段一樣全國執行統一的政策,對學前教育資助總體的原則是中央補助、地方先行,就是由各地先行,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資助政策,中央再進行補助。經過這幾年的實踐,以及一些地方經驗的總結,下一步,我們將研究制定全國性的學前教育資助政策,我想力度也將會進一步加大。謝謝。

劉寶平:

  我補充一下。首先,前面那個記者朋友講到的2020年以後,我們學生資助還繼續嗎?這個問題在2月12日,習總書記在成都召開今後三年脫貧攻堅任務座談會上明確了,2020年全國消除3000萬貧困人口,解決中國歷史上所形成的絕對貧困。但是,這個消除貧困只是貧困地區和極度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達到發達地區的平均水準,扶貧的任務要繼續鞏固,要繼續改變相對貧困,所以資助工作肯定還要繼續。
  關於城市幼兒園,學前教育資源比較少,好多家庭送孩子到民辦幼兒園問題,陜西的做法是公辦、民辦政府給予的補助政策是一視同仁的,對民辦教育幼兒園的公用經費和公辦幼兒園的補助是一樣的,每個學生400元。陜西還在學前一年免費教育裏,對第三年的學前教育是免費的,公辦和民辦幼兒園的政策是一樣的,我們給民辦幼兒園有補助,能夠使民辦城市幼兒園待遇和公辦是一樣的,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續梅:

  我們提問環節就到這裡。“兩會”在即,各位記者朋友馬上進入“兩會模式”,也會是一個非常忙碌的階段,這期間有什麼採訪需求都可以和教育部新聞辦聯繫,我們會盡可能第一時間為大家提供相關服務。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