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聞辦今天(2月27日)舉行市政府新聞發佈會,副市長彭沉雷介紹了上海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全市通辦”相關情況。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副局長匡鵬出席發佈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徐威:
各位記者,下午好!歡迎參加市政府新聞發佈會。
為方便居民就近辦事,從今年3月份,也就是從後天開始,上海各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辦理事項,將全面實施“全市通辦”。今天我們邀請了分管的市領導和市民政局負責人,詳細解讀這項政策,並回答記者提問。
出席發佈會的有:彭沉雷副市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先生、副局長匡鵬先生。現在先請沉雷副市長介紹相關情況。
彭沉雷:
今年3月起,上海全市各街鎮(鄉)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將全面實施“全市通辦”。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全面實施“全市通辦”的基本情況與重要意義
所謂“全市通辦”,指的是政府部門通過優化業務辦理流程,打破居民群眾辦事過程中存在的戶籍地或居住地限制,通過建立全市統一的資訊交互平臺,讓居民群眾在全市任何一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均能申請辦理事項,從而減少奔波,實現“就近辦事”。
今年3月起,上海全市各街鎮(鄉)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將全面實施“全市通辦”,包括敬老卡申領和發放、生育保險待遇申領、居住證挂失等161項事務。
上海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是在街鎮層面集中為居民群眾提供政務服務的社區綜合性服務機構,是政府為民辦事的一線窗口。目前,全市共建有220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67個分中心,匯集了公安、民政、人社、衛計、住建、糧食、工會、殘聯、檔案、經信、住房公積金等11個部門的174個事項,每年的受理服務量都超過一千萬人次。3月份開始,上述事項中的161項,將率先實現“全市通辦”。
推行“全市通辦”,是上海推出的又一項便民利民具有創新意義的舉措。這是上海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具體實踐;是上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應居民群眾需求期盼的具體行動;是上海對標全球卓越城市,打造更有品質的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的具體體現。
二、“全市通辦”的實現方式
1、“全市通辦”服務辦理標準全市統一,分“直接受理”和“收受分離”兩種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對前來申請辦事的居民群眾而言,基本沒有什麼差別。
2、基於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所受理事項的準入是一個動態過程,“全市通辦”的事項清單將相應採取動態化、清單式管理,由市民政局統一向社會公佈。
3、為配合“全市通辦”開展,本市各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服務時間也進行了調整統一,全年365天都為民服務。
這裡,需要説明一下:過去,基於城鄉差異和居民結構不同,不同地區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服務時間有所差異。比如,郊區的受理中心就可能比中心城區的受理中心早些開始接待,早些結束服務。為更好地開展“全市通辦”,也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此次對全市所有受理中心的工作時間進行了統一。具體服務時間是:週一至週五:上午8:30至下午4:30;雙休日和國定節假日:上午8:30至11:30,下午由各受理中心自行安排。
此外,實施“全市通辦”前,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在國家法定節假日是不受理業務的。實施“全市通辦”後,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將真正實現365天為民服務不間斷,即居民在週末和國家法定節假日也能辦理事務,同時工作日中午時段也將提供服務。
三、上海社區政務服務便民發展歷程的簡要回顧
上海是全國率先探索推行社區政務服務集中受理的城市。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上海努力探索、著力推進,不斷提升社區政務服務的便民水準。以下我作一個簡要的回顧:
1998 年,原隸屬盧灣區的五里橋街道建立了首個“社區政務超市”,開展了在街鎮層面“一門承接”多部門政務類服務的探索,之後市民政部門積極推動“一門式”社區政務服務模式在全市範圍的複製推廣。
2006年,上海實現了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在全市街鎮的全覆蓋,初步形成了分佈合理的社區政務服務網路。改變了以往政府職能部門的政務服務資源“空間上分散多門,管理上各自為政”的現象,保障居民群眾政務事務申請“一門受理”。
2009年,為優化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受理中心為民服務能力,市民政局協同市質監局,制定發佈了全國首個“社區政務服務”地方標準,明確了受理中心服務事項、辦事流程、建設規範、標識標牌、管理軟體和評估體系的“六個統一”。
2013年,上海在市級層面,建立了由市分管領導召集,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各區縣參加的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標準化建設聯席會議,充分發揮其統籌事項、協調事務、落實保障、組織監督的作用。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負責牽頭統籌和對各受理中心的業務指導。為確保今年3月正式實施社區事務受理“全市通辦”,市民政局積極發揮牽頭作用,全力推進各項準備工作,研究制定了“全市通辦”實施方案,指導資訊平臺開發測試,統一了全市受理中心工作時間,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做好事項流程改造工作並指導各區做好“全市通辦”準備。2018年1月份以來,先後組織開展4次市級層面業務培訓和1次綜合答疑,牽頭完成了3次“全市通辦”統一演練,全市220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約3萬多人次參加演練,實現“三個全覆蓋”(中心、窗口、人員全覆蓋)。與此同時,各區相應成立區級聯席會議,相關職能部門確立了分管領導親自抓、定期專題協商的工作機制。全面推行“三一兩全”,即“一頭管理、一門辦理、一口受理、全年無休和全市通辦”。
2014年以來,按照市領導要求,市民政局與市經信委共同牽頭,對分散在全市200多個街鎮(鄉)的“社區事務受理資訊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實現“平臺上移,服務下沉”;2017年4月,升級版受理系統全面投入使用,為後續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和“全市通辦、一證通辦、網上通辦”打下基礎;2017年7月,全市受理中心統一實施“網上預約”,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群眾辦事的便捷度。
2017年底,全市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一頭管理、一門辦理、一口受理、全年無休”實現100%覆蓋。由此,“全市通辦”成了最後攻堅的目標。
四、“全市通辦”的推進情況
1、群眾“就近辦事”的期盼必須回應
上海地域廣、人口多,尤其是“人戶分離”情況比較突出,在全市500多萬“人戶分離”人口中,跨區“人戶分離”的將近一半。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居民群眾通過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中,大部分需要向戶籍所在地的街鎮提出申請。由於“人戶分離”等情況,不少居民在辦事過程中不得不往返奔波、費時費力,群眾對實現“全市通辦”的需求強、期待高。
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李強、市長應勇對相關工作推進作出專門批示;市民政局等各相關部門多次走訪基層實地走訪、調查問題、研究對策。同時,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為如何做好“全市通辦”提出了寶貴建議。
2、市政府統籌,多部門協作,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為回應居民群眾“就近辦事”的普遍需求,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在市政府統籌下,有關職能部門主動跨前、緊密協作,積極推動更多事項納入“全市通辦”範圍。
前期,市聯席辦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對加快推進“全市通辦”開展可行性分析和深入的調查研究,按照“通辦為原則、不通辦為例外”的要求,對未通辦事項逐一分析論證。通過分析梳理,未通辦事項主要受到政策法規限制、跨區資金結算、實地查證需要等方面的制約。圍繞這些瓶頸問題,各對口政府職能部門堅持依法依規,加快轉變職能,優化工作流程,積極推動更多事項納入“全市通辦”範圍。對於部門通過再造流程、統一政策也無法解決的“瓶頸事項”,市民政局牽頭探索形成了“收受分離”的解決方案。
同時,市政府辦公廳針對“全市通辦”後跨區數據交換網路要求更高這一情況,對各區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伺服器性能和網路速度加大檢查力度,並督促各區建立有效的應急響應機制,積極為“全市通辦”提供穩定良好的網路條件。
3、納入“全市通辦”的事項還將繼續擴容
經過細緻梳理,上海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涉及的174個事項中,經努力能夠實現“全市通辦”的事項,可由2017年的66項提升至172項。其中,161個事項今年3月起將率先實現“全市通辦”。而自今年7月起,市公安部門管轄的“居住證辦理”和“來滬人員資訊登記”兩大類11個事項,也將納入“全市通辦”範圍。
由此,上海的居民群眾辦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就業促進、計劃生育、副食品補貼發放、工會事務、住房保障、社保卡辦理、殘聯事務、檔案查詢等事項,可選擇本市任意一家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就近辦理。
五、今後努力的方向
下一步,上海將深入落實李強書記對“全市通辦”的重要批示,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不斷完善工作流程、強化技術保障,提高政府為民服務水準。特別是“全市通辦”的一些工作機制還要進一步完善,比如事項下沉方面,市聯席辦將嚴把準入關,將是否做到“全市通辦”作為能否下沉的重要準入條件。為此,政府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積極配合,如,近期下沉受理中心的事項中,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等事項,就是人社(醫保)等部門積極努力實現“全市通辦”的結果。
在全面實現“全市通辦”的基礎上,根據全市統一部署,上海還將繼續努力推動“網上辦事”。借助網際網路的力量,推進政府為民服務進一步走入群眾,讓居民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
中國社會報記者:
請問彭市長,剛才在通報中提到推行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全市通辦”的目的,是讓居民群眾尤其是“人戶分離”的群眾就近辦理相關事項,請問這一舉措能多大程度減少奔波?老百姓辦事真能獲得家門口辦理的便捷嗎?謝謝。
彭沉雷:
這次推行“全市通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動居民就近辦事,方便人民群眾。你剛才提到的問題,現在人民群眾從3月1號開始,在我們説到161個事項當中,任何一個事項要辦理,可以找離你辦事最近、最方便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去辦理。現在上海“人戶分離”的情況比較多。比如説你的戶籍地在虹口區,現在居住在青浦,到今天為止你辦理的某個事項必須到戶籍地,到虹口區去辦理,到虹口區某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去辦理。從3月1號開始你就可以在居住地,或者在工作的地方,假如説工作嘉定區,就找最就近的一個地方,可以去辦理這件事情。從這一角度來説大大方便了居民就近辦事。
上海日報記者:
想問一下彭市長,在實行“全市通辦”後,在接收居民群眾辦理相關事項的申請時,以及具體辦理時,全市220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判斷標準和辦理標準是否一致?
彭沉雷:
“全市通辦”這件事情能不能辦成,老百姓是不是滿意,最重要的標準是辦理的標準和水準是不是一致。這是最基本的條件,所以為了達到標準化,也就是説在全市任何一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窗口的服務人員對問題的回答,包括辦理所需要的手續、確認都是標準化。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化,我們事先對所有的上崗人員、窗口服務人員進行了培訓,進行了演練,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我們這次“全市通辦”最基本的一個要求。謝謝。
解放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剛剛通報裏面談到“全市通辦”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直接受理”,還有一種是“收受分離”,對辦事的居民群眾來説是沒有差別的,請問為什麼要分這兩種模式?這裡所説的沒有差別又意味著什麼?
我想問第二個問題,我知道“全市通辦”之前,上海各個區對有些政策的執行標準不一樣,現在“全市通辦”,這個矛盾怎麼樣去解決?是不是可以舉例説明?
朱勤皓:
今年3月1日起161個事項率先實現“全市通辦”。彭市長在通報當中已經説了,分“直接受理”和“收受分離”,到現在大概有135個事項能夠直接受理。26個項目是收受分離。儘管辦理方式有兩種,但是對於所有前來申辦事項的居民群眾而言,可以説不會感覺到有差別,因為就到一個窗口去辦事情,窗口把他的材料收下來,並幫他去辦理。其中區別主要是指在後臺的處理過程中,有直接受理和收受分離兩種不同方式。
先説一下什麼是直接受理,什麼是收受分離。從工作角度來説,所謂的“直接受理”方式,是指相關的政務事項在一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完成從申請、審核到辦理的全過程;“收受分離”是指居民群眾在全市任意一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申辦以後,受理的過程被拆分到兩個受理中心進行,由兩個受理中心通過彼此之間的協同合作,來完成審核和辦理,因此“直接受理”和“收受分離”僅僅是內部工作流程的差異,對居民群眾辦事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通過收受分離的方式來落實“全市通辦”,是一項把方便留給群眾,把麻煩留給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便民舉措。
為什麼這樣説?可以舉一下“收受分離”辦事的流程。首先居民群眾可以就近任意地選擇一家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申辦事項,我們稱之為A中心。這個中心接受居民的申請,接受申辦材料,進行形式審核,然後A中心將相關材料通過全市統一的資訊交互平臺,流轉至居民戶籍所在地的受理中心,我們稱之為B中心。當然如果這個居民本身戶籍就在A中心,A中心就辦了。如果戶籍是在B中心,在A中心申辦,就由A中心接收材料,並把接收的材料通過資訊交互的方式轉給B中心。由B中心根據現有的法規或者政策具體承擔受理審核的職能。
辦理出來的結果是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B中心直接反饋給辦事的居民,還有一種情況B中心通過A中心來反饋給辦事的居民。在事務辦理的全過程當中,居民群眾只需要就近前往一個中心就可以,不需要到兩個中心,也是“全市通辦”非常重要的方面。
為什麼“全市通辦”要分成直接受理和收受分離呢?這是由於過去不少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事項,受到政策法規的限制,跨區資金結算、實地查證等方面的制約,無法實現“全市通辦”,導致居民群眾不得不多跑路。近年來雖然經市政府的統籌協調,各個職能部門加快了轉變職能,優化了工作流程,推動了絕大多數事項納入到“全市通辦”的範圍,但是還存在著即便通過再造流程、統一政策,也無法解決的所謂“瓶頸事項”。為此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市民政局的牽頭下,各個部門齊心協力,進一步自我加壓,進一步簡化流程,為“全市通辦”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各個部門合力探索,研究“收受分離”的方案,實現了“讓資訊多跑路,讓群眾少奔波”的目標。從無法“全市通辦”到實現“全市通辦-直接受理”,或者借助“收受分離”的方式實現“全市通辦”,這個做法大大方便了居民群眾,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便民舉措,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説到“全市通辦”,以前有些政策上海不同的區執行的標準不盡相同,這個情況確實是存在,但也不是太普遍,“全市通辦”也為各個區在某一項政策的貫徹落實執行過程當中的標準化打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也就是説為了要配合全面推進實施“全市通辦”,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加快修訂了全市統一的政策規定,努力來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以市人社局主管的申請失業補助金事項為例,原先因各個區執行該政策時政策不完全一致,無法實現通辦,對此市人社局加強研究,在今年1月份出臺了全市統一的失業補助金的申請資格標準,這個也為“全市通辦”打下了基礎。
上海廣播電臺記者:
我的問題也是關於“全市通辦-收受分離”。這個方案3月份之後施行後,會不會因為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業務量增加,導致辦理事項所需時間有所延長?另外,採用這種方式,在業務流轉過程當中有沒有可能出現失誤?謝謝。
匡鵬:
首先,我想把上海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情況簡單介紹一下,剛才已經説了,上海各街鎮(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已經全覆蓋,同時在有些工業區也建立了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所以總共是220家。另外,在一些人口居住比較多,同時街道的管轄面積比較大的地方,設立了基本管理單元,在這個基本管理單元當中,設立了分中心,現在有67家。作為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來説,是一個隸屬於街鎮的事業單位,擁有一定數量的事業編制。同時各個街鎮根據各自工作情況,還招聘了一部分社區工作者,所以一般現在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大概在50人左右的規模。
在日常管理當中,我們建立了在市級層面上,由分管市領導召集,相關部門和各區參加的聯席會議,來發揮統籌事項、協調事務、落實保障、組織監督的作用。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包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編辦、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等16個委辦局,還有全市的16個區政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
同時對準入事項也建立了一整套的標準和規定,對任何需要下沉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事項都必須經過市級聯席會議審定,並按照一定的要求、標準來進行審定事項的下沉、退出或調整,所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實行“全市通辦”以後會不會導致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工作量增加,這是有可能的。即使現在,區域不同、人口分佈不同,各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承接的量,本身也是有差異的,多的一年過十萬,少的可能還比較少,平均到每個受理中心,一年平均量在5萬左右。
“全市通辦”以後,因為交通便利的程度、人戶分離的情況等等,肯定會出現有些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工作量會增加,有些會減少這種情況。同時由於26項收受分離的事項,涉及到跨地資訊交互和異地資訊查證,所以在操作上增加了一些環節,也可能會增加一些等待的時間。所以也借今天新聞發佈會的機會,請居民朋友在“全市通辦”施行的初期,對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工作能夠給予必要的理解和支援。
當然,“全市通辦”以後,我們市級的運維中心和各區的運管中心,也會對各個受理中心辦理量變化的情況,通過後臺大數據及時予以跟蹤,來進行分析。也希望各個區能夠在資源的配置上,能夠根據工作量的變化做一些調整。
第二,在這個過程當中會不會出現材料流失的問題,剛才彭市長在通報當中也説到,我們已經進行了3次的演練,今天還有一次是最後一次演練,這個演練全覆蓋本市所有的中心、所有的窗口、所有的工作人員,而且反覆操作了幾次。同時,在技術設定上也做了一定的設置,只要居民辦理的時候,如果是收受分離事項,你的戶籍所在街道能夠保證準確無誤,應該不會出現材料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所以我想通過這一階段演練、培訓,應該是做了一個很充分的準備,當然在“全市通辦”以後,還會做進一步的完善,謝謝。
上海老年報記者:
有兩個問題,我們了解到為了推行“全市通辦”,特地升級改造社區受理服務的資訊系統,修訂了相關的服務規範,能不能請朱局長具體介紹一下為“全市通辦”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哪些技術和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個問題,按照現在的計劃3月份161個項目會納入到“全市通辦”,到7月份這個數字會達到172個,在未來7月份之後“全市通辦”事項是不是還會再有增加?
朱勤皓: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彭市長在通報過程中已經講了,上海在2017年4月份完成了社區事務受理服務資訊系統的升級,同時我們在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建設有一個規範,這個規範也在修訂過程當中。從2009年開始就有這樣一個規範。但是2006年制定了系統,由於系統的分散佈局,是分散在各個街道層面,缺乏一個完整的數據沉澱,造成了數據碎片化,而且受理人員需要登錄多個不同的系統進行操作,包括申辦人的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基本資訊,往往需要重復登錄兩次以上,辦一件事要登錄一次。所以2014年以來,市民政局和市經信委共同牽頭對這個系統進行了優化升級,實現了平臺上移、服務下沉,進一步方便了居民群眾辦事。同時也解決了長期困擾基層工作人員重復登錄系統、重復錄入資訊的一個問題。
2017年4月升級版的受理系統已經全面投入使用,為開展“全市通辦”,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2017年7月份全市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統一實施了網上預約,進一步提升了市民辦事的便捷度,為了進一步落實好“全市通辦”的工作,市民政局在市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了相關的網路系統平臺,沉澱數據,並實時進行監控,匯總相關工作量的變化。目的是對這項工作的推進、落實給予有效的評估。
關於新版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建設服務規範》修訂的問題,從2014年以來市民政局開展了修訂工作,重點是加強對受理中心的機構、設施、服務、績效和管理的規範,2018年2月修訂的地方標準已經通過了市質監局組織的專家組審定,將由市質監局進行發佈。新版的地方標準首次對社區事務受理服務分中心的受理條件、基礎配備和管理的規範都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首次對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人員按照業務量配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首次對受理中心的選址、規模做出了規定,這些都有助於進一步促進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標準化的建設,為“全市通辦”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保障。
回答第二個問題。實際上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所辦的事項的準入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到3月1號有161個項目可以“全市通辦”,到7月1號還有11個公安系統的項目也加入到這個“全市通辦”的行列,屆時總計172個,基本涵蓋了有關的“全市通辦”的內容。今後如果還有新的行政事務要下沉到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進行服務的話,也有一個“全市通辦”的要求,從市聯席辦、市民政局的角度來説將嚴把準入關,將能不能做到“全市通辦”作為一個重要的準入條件。
上海電視臺記者:
剛剛説到上海有67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分中心,這次“全市通辦”它們是不是納入到這個範圍當中了?上海有很多持居住證但是非本市戶籍的常住人口,在“全市通辦”之後,他們能夠就近辦理什麼樣的業務?
朱勤皓:
關於第一個問題,除220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外,上海部分區域較大的街鎮還沒有分中心,目前的分中心總數為67個,成立分中心的目的是為了更大程度地方便這些地區的居民群眾就近辦理事項,但是因為分中心大多數規模不是太大,而且目前還不完全能夠辦理所有的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內容,所以這次“全市通辦”,分中心暫不納入,但是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分中心可以加入試點。
關於第二個問題,今年3月1號“全市通辦”以後,持居住證的非本市戶籍的常住人口可以就近辦理的事項,主要包括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開具來滬人員生育情況證明等涉及到公安、人社、住建、衛計、檔案等部門的51個事項。7月1日以後“全市通辦”的業務還將擴展到尚未辦理居住證的非本市戶籍的常住人口,屆時“全市通辦”可涉及公安部門的居住證、來滬人員資訊採集登記等兩大類的事項。謝謝。
中新社記者:
請問朱局長,實施“全市通辦”之後,如何幫助居民群眾減少因為材料不全、證件不全等問題而導致的多跑腿?居民群眾如何找到就近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以及怎麼查詢“全市通辦”的161個事項的清單?能否介紹下有哪些預約辦事的方式?
朱勤皓: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怎樣讓老百姓少跑路,這是“全市通辦”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旨。辦理每一個事項,都需要一定的材料和證件,材料和證件齊全,才能夠把這件事情辦成,居民群眾怎樣才能知道我要來辦這件事情需要帶什麼東西呢?大家可以通過 上海發佈、上海社區公共服務這兩個微信公眾號,選擇社區事務的受理模組,就可以查到全市各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分佈的情況、地址、電話,可以查詢到“全市通辦”所有事項的清單。我們通過這兩個微信公眾號還可以查詢到相關的辦事指南,建議居民群眾前往社區事務處理服務中心辦事以前,能夠先線上查詢了解自己想要申辦的事項需要遞交哪些材料,攜帶什麼樣的證件,從而能夠預先做好一些準備,避免因為材料不齊、證照不全而往返,跑冤枉路。
當然,我們也可以打電話或者到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進行現場諮詢,社區服務的熱線電話是962200,有些居民不會上網可以通過電話進行諮詢。
此外通過上述兩個微信公眾號,選擇就近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也可以進行線上預約。同時,中國上海的門戶網站,也提供了各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辦事預約服務。謝謝。
界面新聞記者:
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經歷,去年9月份我申請了生育保險,先後打電話問了保險部門和衛生計生部門,最後找到了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過程中,有一個材料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辦理,其中有一個審核表需要另外四個材料才能申領。整個流程下來,跑了兩趟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我覺得就近辦理是做到了,但是便捷辦理還是不夠。你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辦理流程嗎?還是其中可以有一些優化的地方?
朱勤皓:
這位記者給我們提了個非常好的題目,説明我們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服務的水準和能力還需要不斷地提高,尤其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通過這一個個導向反過來進一步推進我們的工作。儘管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運作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確實碰到新的問題,遇到新的難題,這些情況不斷地體現。所以我們也非常希望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能夠給我們出非常好的主意,能夠使我們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辦事更加便捷,公開性、透明度能夠更加高。剛才彭市長在通報時也講,我們這項工作也始終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尤其是居民群眾有很多好的點子,我們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一直支招,想使我們這項工作做得更加好。
我們做這項工作可能是永遠在路上,也非常希望像記者這樣,不斷給我們提問題,我們一定會認真對待這些問題,把為民服務辦事的方便性、可及性,以及市民滿意度提得更加高。謝謝您。
解放日報記者:
我還有一個問題,現在上海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有174個事項,到今年7月份共有172項納入“全市通辦”,算了一下還有2個事項沒有納入,請問是哪兩個事項,它們何時可以實現“全市通辦”?謝謝。
朱勤皓:
您看得非常仔細,而且提得非常到位。有2個事項目前還不能完全納入到“全市通辦”的範圍中,就是本市廉租住房的申請,以及共有産權保障住房的申請。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1、申請廉租住房、申請共有産權保障住房需要提供的材料相對較多,涉及到各個區不同的情況,涉及到戶籍、住房、經濟狀況、婚姻等方面的情況。關鍵有些材料,申請家庭無法直接提供,比如相當多的住房困難家庭,住房比較差,準確的實際面積等還是需要進行實地丈量或了解。2、本市共有産權保障住房申辦,目前採取按批次、集中處置的供應模式,在房源籌措等方面,中心城區房源由市級統籌,郊區由區級自籌。為保證都有合適的房源,每個區的供應項目不止一個,有的區達到4-5個,而房源供應進度又是不一樣的。為加快房源供應,只能由各區自行確定,並且向社會公佈。時間和週期並不相同,這也是“全市通辦”一時無法進行的原因。此外,各區廉租住房的資金補貼,根據區域市場租金水準確定,因此各區也並不一致。這些客觀的原因使得上述兩個事項暫時不具備納入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全市通辦”的條件,但這兩個項目也是我們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
徐威:
時間關係,今天發佈會提問環節到此結束。各位記者如有進一步採訪的需求,可以和市民政局或者和我們市政府新聞辦聯繫。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