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視頻訪談>專題>

十年一劍鑄輝煌 砥礪前行譜華章 ——訪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呂家進

發佈時間:2017-11-20 14:15:12  |  來源:銀行家雜誌  |  作者:董 治  |  責任編輯:龔益

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簡稱“郵儲銀行”)來説,這十年卻是一段極不尋常的歷程。十年來,郵儲銀行始終堅守服務“三農”、服務小微、服務社區的戰略定位,植根于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積極應對多重挑戰,加速發展轉型升級,完成了儲匯機構向現代大型上市銀行的華麗轉身,正在向“最受信賴、最具價值的一流大型零售銀行”邁進。

 

在郵儲銀行成立10週年,上市週年之際,就在十九大會議期間,本刊特別採訪了郵儲銀行呂家進行長,請他談談郵儲銀行的第一個“十年”和未來之路。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呂家進

匠心獨具解難題


郵儲銀行成立於2007年,是中國最年輕的大型商業銀行,但年輕的郵儲銀行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開辦的郵政儲金局。

 

1986年,郵政儲蓄恢復開辦。時值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經濟建設急需資金。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要求,郵政儲蓄將吸收的資金全額交存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基礎貨幣,通過再貸款的形式發放給四大銀行,由四大銀行發放貸款支援經濟建設。“郵政儲蓄髮揮了網點眾多的優勢,在利用遍佈全國的網路吸收社會閒散資金、支援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呂家進説。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2007年3月,根據國務院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安排,在改革原有郵政儲蓄管理體制的基礎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在確定成立郵儲銀行後,我們就面臨著市場定位的問題。”呂家進回憶道,“當時中國銀行業已發展得比較充分,中國不缺銀行,尤其不缺普通的商業銀行。這就意味著郵儲銀行要有自身特色,郵儲銀行需要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針對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對於郵儲銀行的獨特定位,呂家進熟練地背誦出來:“依託郵政網路,堅持服務‘三農’、小微企業和城市社區的市場定位,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良好互補,支援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然而,郵儲銀行在成立之初就面臨著諸多考驗。2007年成立之前,郵儲有21年“只存不貸”的發展歷史,郵政儲蓄帶有很強的政策性。而改制後,郵儲銀行是按照《商業銀行法》註冊設立的金融機構,這個性質就必然強調其經營活動的商業性。如何實現由儲匯機構向商業銀行的轉型,又如何同時兼顧好國家的政策性任務與銀行的商業性活動?這是擺在甫一成立的郵儲銀行眼前的難題。“在郵儲銀行成立之初,很多人沒有信心,我們受到了來自外部的異樣眼光和內部員工對郵儲銀行發展前景的質疑。”呂家進深有感觸,他將這些質疑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這支傳統上只做儲匯(儲蓄、匯兌)的隊伍能否辦好商業銀行?第二,郵政儲蓄過去定位於準銀行金融機構,如何在服務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同時實現經營活動的商業性?第三,現代商業銀行需要強大的IT支撐,郵儲銀行能否負擔起這麼大的IT投入?第四,長期的郵政文化是否與商業銀行文化相容?這是擺在郵儲人面前一道難解的“數學題”。那麼,如何破解這道難題呢?

 

郵儲銀行的轉型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産物,要尋求轉型的破題之道,也應當從改革創新處著手。郵儲銀行的破題之道正是“勤於探索、勇於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的真實寫照。

 

 “人才強行”之路。郵儲銀行秉持“人力資源是核心資源”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人才強行”之路,把人才發展納入全行戰略發展的總體佈局,通過培養全行範圍內的員工“學習文化”,打造一流的專業隊伍。“隊伍建設是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呂家進介紹道。一是加強全員培訓。總行每年都對省、市、縣的領導幹部進行管理團隊培訓,通過週末學習和工作日夜間培訓的方式,聘請國內知名學者和其他機構有實戰經驗的專家講課,不斷提升幹部隊伍的專業化水準。二是利用網路培訓。郵儲銀行建立了強大的網路培訓系統,充分利用最新的網際網路技術將電視視頻系統接入到每個網點,避免了資訊漏損,提高了培訓品質。三是豐富培訓方式。通過上下交流、內外交流、幹中學等方式,充分調動員工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分層分類多渠道培訓員工千萬人次,員工知識結構持續優化,專業水準不斷提升。在抓好內部培訓提升的同時,郵儲銀行堅持“嚴格標準,寧缺毋濫;廣納賢才,人盡其用”的原則,通過“千人大招聘”等社會招聘引進了萬餘名高層次、專家型人才,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自營+代理”運營模式。“自營+代理”模式突破了《商業銀行法》的常規條款,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呂家進説,模式的産生基於大量的基層調研,廣泛聽取各部委意見,努力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理解,是唯一能對城鄉網點做到“全覆蓋”的低成本解決方案。正是得益於這個創新,郵儲銀行才在短時間內擁有了一張覆蓋全國的網路,並解決了基層營業網點運營成本高的問題。也正是得益於這個創新,郵儲銀行才真正地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紮下根來,成為一些地區當地唯一的金融服務機構,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總之,“自營+代理”的模式創新既解決了普惠金融需要,又降低了運營成本,改變了過去我國的縣域金融機構由於業務量小、運營成本高而導致的運營難以為繼、最終不得不撤出的尷尬局面,實現了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提高了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水準。

 

分佈式架構核心繫統。構建大型銀行核心繫統是商業銀行資訊化的重點。業界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基本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採用大型主機、集中式架構。其優點在於成熟可靠,缺點是技術掌握在國外供應商手中,難於滿足自主可控的需要,同時主要技術被大型機供應商所壟斷,缺乏有效競爭,IT投入居高不下。另一類是基於開放式的平臺、採用分佈式的架構,通過組建小型機集群或PC伺服器集群。這種架構具有成本低廉、易擴展、自主可控等優勢,但也有比較難攻克的技術難題。由於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可以借鑒的、與郵儲銀行業務量相當的成功案例,為確定所採用的核心繫統,郵儲銀行經過充分論證和不斷探索,結合自身資訊化歷史包袱小、具有後發優勢的實際情況,做出了採用分佈式集群技術來構建核心銀行業務系統的大膽決策。這一舉措大大降低了IT成本投入,打破了國外大型機在我國金融核心領域的壟斷地位,為大型銀行基礎平臺選型開闢了新路,也為國家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安全戰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銀行是經營風險的機構,銀行的風險文化是其企業文化的重中之重。郵政系統是進行實物傳遞的行業,郵政系統特有的“準軍事化”“全程全網”“聯合作業”等特點,形成了全局觀強、時限性強和紀律嚴明的獨特的郵政文化。在郵儲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的過程中,這些優秀的郵政文化與銀行文化融合形成了郵儲銀行的獨具一格的管理文化。員工的全局觀、準軍事化管理和很強的執行力,不僅形成了郵儲銀行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確立了郵儲銀行“風險管理人人有責、風險管理創造價值”的風險文化,還為郵儲銀行打上了特殊的印記,成為了郵儲銀行區別於其他銀行的重要標誌。

 

郵儲銀行這十年的發展成就是對當初質疑的最好回應。十年來,郵儲銀行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012~2016年,郵儲銀行資産規模、存款餘額、貸款總額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達13.95%、11.83%、25.05%。截至2017年6月末,郵儲銀行資産規模8.54萬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74.25%;存款餘額7.81萬億元,較2012末增長67.54%;貸款總額3.34萬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171.30%。在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的“2017年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中,郵儲銀行按2016年末總資産位居第21位。在《福布斯》發佈的“2017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榜單上,郵儲銀行位列第55位。更為重要的是郵儲銀行在業務飛速發展的同時,始終保持了優異的資産品質,截至2017年6月末,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82%,僅為銀行業平均值的一半左右;撥備覆蓋率達288.65%,遠優於行業平均水準。

 

“郵儲銀行十年的發展歷程就是這道‘數學題’的完美答案,十年磨一劍,鳳凰涅 已重生!”呂家進如是説。


體制改革打基


“過去的十年是儲匯機構向商業銀行轉型的十年。這十年也可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五年裏,郵儲銀行完成了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的組建,實現了‘形似’;第二個五年裏,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郵儲銀行完成了向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的轉型,實現了‘神似’。”呂家進表示。

 

2012年1月21日,經國務院同意並經銀監會批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依法整體變更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郵儲銀行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公司治理、組織機構、産品體系、激勵機制、人才隊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走出了一條有特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2012年股份制改造完成後,郵儲銀行發展的速度、品質、效益、服務水準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員工自豪,社會地位和影響快速提升。然後,快速的發展就面臨著資本的補充。郵儲銀行以往主要依靠盈利進行內源性補充資本,但這樣的內源性補充資本方式顯然已無法滿足郵儲銀行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開闢新的資本補充渠道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自2013年起,郵儲銀行向國家有關部委提出深化改革的新思路,確定穩步推進“股改—引戰—上市”三步走計劃中的引戰、上市兩個步驟。

 

高瞻遠矚引“戰投”。坦率地説,在2015年全球投資者看衰中國經濟和中國銀行業之時,郵儲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在開始之時並不被看好。然而,後來超級豪華的戰略投資者隊伍讓人非常羨慕。其實,郵儲銀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成功地利用了後發優勢。更為關鍵的是呂家進行長所説的“很明確的一條是,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必須對郵儲銀行今後的發展發揮重要的戰略支援作用。”

 

第一,為發展資産管理業務引入瑞銀集團。十八大後“四個全面”戰略的實施,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為郵儲銀行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將會培育出更多的社會中等收入階層,郵儲銀行零售客戶的財富增長已成為必然趨勢。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居民財富日益多元化,郵儲銀行需要對財富管理具有豐富經驗的戰略投資者。由此,郵儲銀行確定引入該領域內的一流機構——瑞銀。

 

第二,為提升風控能力攀上摩根大通。郵儲銀行是個年輕的銀行,沒有經歷過多個經濟週期的考驗,需要在風險管理上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機構協助。摩根大通歷史悠久,歷經經濟週期考驗。此外,摩根大通屢屢能成為危機中的受益者,並通過不斷的並購壯大自身,其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方式將對郵儲銀行在完善風控方面大有裨益。

 

第三,為應對金融科技牽手星展和“兩馬”。隨著資訊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是銀行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郵儲銀行將金融科技領域較強的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列為潛在的戰略投資者。在外資“戰投”中,星展銀行面向國際,在服務移動端用戶方面有獨到經驗。在國內機構中,郵儲銀行將戰略投資者鎖定了馬化騰的騰訊和馬雲的螞蟻金服,原因是淘寶與騰訊一直與郵儲銀行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同時在未來的合作過程中還能帶來交叉行銷的機會,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為發展綠色金融尋求國際金融公司支援。綠色金融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潮流。中國未來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綠色環保産業的蓬勃興盛。“其實,早在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前,郵儲銀行已經確定了發展綠色金融的戰略規劃。”呂家進坦言,“為此,郵儲銀行也在‘引戰’時鎖定了在綠色發展領域的先行者。”在實現綠色發展、推進綠色金融方面,國際金融公司(IFC)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嚴格的國際標準,其與郵儲銀行在“三農”、小微、環保等領域的經營理念不謀而合,“引戰”的成功會帶來巨大的正向溢出效應。


此外,郵儲銀行為實現交叉行銷引入了中國人壽和中國電信。遵循這樣的思路,郵儲銀行于2015年12月成功引入10家戰略投資者,包括6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瑞銀集團、摩根大通、星展銀行、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FMPL(淡馬錫全資子公司)、國際金融公司;兩家大型國有企業:中國人壽、中國電信;兩家網際網路企業:螞蟻金服、騰訊。引進戰略投資者資金達到451億元,成為中國金融企業單次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融資,創下了新的紀錄。

 

“實踐證明,戰略投資者的作用非常大。郵儲銀行不僅是在引資金、引資源、引機制,也是在引技術、引智力、引活力。”呂家進強調,郵儲銀行在戰略合作上既注重眼前,也未雨綢繆,注重戰略投資者對郵儲銀行未來發展的作用,郵儲銀行在進行引戰時已經為接下來的上市佈局做好了準備。

 

穩妥有序謀上市。成功完成“引戰”後,郵儲銀行隨即邁向了“三步走”的最後一個步驟——上市。2016年2月18日,郵儲銀行正式啟動上市工作,向政府有關部門遞交了申請。“政府各有關部門全力支援,以良好的專業水準,為郵儲銀行提供了特別高效的服務。一行三會、財政部、發改委、港澳辦、法制辦等有關部門兩輪會簽文件,體現了國家部委對郵儲銀行的關懷和支援。”據呂家進介紹,當時郵儲銀行上市時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美國總統選舉、美聯儲加息、國內股市波動等,都需要納入通盤考慮。經過慎重的分析研究,郵儲銀行決定採用分步推進的方式,決定先登陸H股。

 

確定上市方案後,郵儲銀行決定將上市日期定為2016年9月28日。“當時為確定上市日期,我們都承受了很大壓力。郵儲銀行在9月28日完成上市的決定其實是個艱難的抉擇。”呂家進回憶道,“確定上市日期後,行裏對籌備上市的工作倒排時間,緊鑼密鼓,穩妥有序,全力推進上市工作。”

 

2016年9月28日,郵儲銀行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郵儲銀行“三步走”的最後一步終於落地,最終完成了儲匯機構向大型上市銀行的“華麗轉身”。郵儲銀行上市共募集591.5億港元,是兩年來全球最大的IPO,發行定價較同業保持了較高的溢價,並獲得了大量國際知名機構投資者的追捧。郵儲銀行的上市,國際化程度高、規模大、定價高,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銀行業的新形象。2017年9月28日,郵儲銀行在上市一週年之際,境外優先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此次郵儲銀行發行的72.5億美元境外優先股,是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金融機構優先股發行,進一步提升了郵儲銀行的國際影響力。


普惠金融顯特色

郵儲銀行成立之時,國有大型銀行除農行外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上市工作。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以及農村信用社系統在改革中呈現出巨大的活力。另一方面,金融監管越來越精細化和專業化,以資本充足率要求為核心的審慎監管成為銀行業必須要面對的硬約束。

 

此時,郵儲銀行要想獲得良好發展,一方面要完善産品線,打造涵蓋零售業務、公司業務、國際金融、金融市場、資産管理、投資銀行等在內的現代銀行業務格局,另一方面要強化風險管理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但最關鍵的是要明確戰略定位,這個定位就是一流大型零售銀行,客戶定位就是“一大一小”,“大”就是利用資金優勢,服務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小”就是服務“三農”、小微企業和城市社區,走普惠金融發展之路。

 

毫不懈怠服務“三農”。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4次聚焦“三農”,11次對郵政儲蓄、郵儲銀行服務“三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郵儲銀行擁有包括近4萬家網點、15萬個助農取款點、10萬多臺自助設備在內的實體網路,覆蓋了中國近99%的縣域農村地區。郵儲銀行積極創新金融産品,形成了農戶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涉農商戶貸款、縣域涉農小微企業貸款和農業龍頭企業貸款等五條産品線,實現了對所有涉農市場主體的全覆蓋。針對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抵押擔保難的瓶頸,郵儲銀行積極打造“銀政”“銀協”“銀企”“銀保”“銀擔”合作平臺,聯合政府、協會、農業龍頭企業、保險公司和政策性擔保公司,共同破解融資困局。2016年9月8日,郵儲銀行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圍繞“三農”、扶貧等服務重點,打造專業化的為農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能力。截至2017年6月末,郵儲銀行涉農貸款餘額突破1萬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為36%,高於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水準10.8個百分點。

 

“郵儲銀行是一家不帶‘農’字,專注為‘三農’提供高效金融服務的大型商業銀行。”呂家進説。

 

積極有力支援小微。近年來,郵儲銀行大力服務創新創業型小微企業,以差異化發展戰略,努力打造一流小微金融服務。郵儲銀行始終注重行業研究,對目標行業加大精準行銷、持續發力,通過行業區域趨勢分析和跟蹤,擴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升防控系統性風控的能力。同時,郵儲銀行持續深化小微企業特色支行建設,推動經營機構下沉。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加大對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在內的金融薄弱地區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

 

自2013年起,郵儲銀行就持續開發側重輕資産創新型小微企業、基於企業自身經營情況分析的信用類貸款産品,並整合自身金融産品,力求精準服務科技型“雙創”企業。截至2017年6月末,郵儲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6885億元,幫助大量小微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科技創新踐行普惠。郵儲銀行充分發揮網路、資金和專業優勢,著力打造一個平臺、構建兩類場景、拓展多維渠道,在普惠金融産業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郵儲銀行積極利用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持續推進作業自主化、行銷批量化、風控系統化。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農村電商和中小客戶群體需求,構建了“網際網路金融+”的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同時,郵儲銀行依託大數據和雲平臺技術,建立了風控模型和自動化的授信審批,實現電商平臺客戶和中小微客戶從貸款申請、授信到支用、還款全過程線上完成,先後推出適合不同客戶群體的多款網貸新産品,形成了“網際網路金融+農村電商”和“網際網路金融+消費”的發展模式,即將推出“網際網路金融+跨境電商”和“網際網路金融+速遞物流”等新模式,全面深化普惠金融服務能力。

 

服務國家重點戰略。郵儲銀行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揮資金規模優勢,做好國家重點投資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金融支援,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重點經濟戰略。2013年以來,郵儲銀行在支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簽約的借款合同金額達6500多億元,貸款餘額2500億元,有力支援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轉型升級。同時,郵儲銀行積極優化信貸資源配置,認真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構建新型銀企關係,服務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幫助企業降杠桿。在推動“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過程中,郵儲銀行堅持“有保有控”政策,不搞一刀切,對於生産能力先進、市場競爭力較強、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困難的支柱型企業,繼續給予支援,不在其困難時抽貸、壓貸。同時嚴格限制過剩産能行業,積極支援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截至2017年6月末,綠色信貸餘額130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7.6%,高於全行貸款增速37個百分點。“補短板”過程中,郵儲銀行大力支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165%。 


不忘初心向未來

展望下一個十年,郵儲銀行將深入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在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呂家進説,“郵儲銀行將向實現打造‘最受信賴、最具價值的一流大型零售銀行’的‘郵儲夢’邁進。”為此,郵儲銀行將不忘初心,抓住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機遇,切實做好‘三農’、小微和社區金融服務,繼續做好普惠金融,抓好綠色金融發展。”

 

“‘普之城鄉,惠之於民’原本就是郵儲銀行的立行之本,踐行普惠金融一直以來也是郵儲銀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呂家進説,“新時代賦予了普惠金融新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踐行普惠金融也就是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題中應有之義。郵儲銀行也將保持定力、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切實推進普惠金融工作。”

 

升級農村金融服務。郵儲銀行自2007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依託郵政網路,採用獨特的“自營+代理”模式,致力於農村金融服務。十年來,郵儲銀行在服務“三農”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實現了商業可持續發展。“郵儲銀行過去的‘三農’金融服務主要集中于農戶金融服務,産品主要是小額信貸。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三農’金融服務將側重於農業金融服務。”呂家進説。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三區、三園和一體”建設,優化農村的産業結構,推動農業産業化、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制度體系逐步完善,我國將朝著規模化生産、集約化管理的現代農業體系邁進。“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既對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呂家進分析道。當前我國農村的産業化進程一是打破了城鄉空間壁壘,實現了城鄉一體化;二是打破了人才壁壘,促進了城鄉人才流動;三是打破了産業壁壘,一、二、三産業將呈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這將使得‘三農’金融服務由過去農戶小額服務轉變為農業規模金融服務;由單點服務向産業鏈金融服務轉化;由單一化金融服務向多元化金融服務轉化。

 

“未來郵儲銀行將主動變革,順應趨勢,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的鄉村振興戰略。”呂家進介紹,一是創新“三農”金融服務,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支援。完善支援農業主體的金融産品體系。二是繼續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逐步完善包括審批、核算、激勵機制的完整體系,進一步打造專業服務“三農”的獨立團隊。

 

創新小微金融服務。“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未來,郵儲銀行在服務小微方面將加快調整,圍繞著新興産業、新興經濟做好小微金融服務。”呂家進對此有清醒明確的考慮。

 

呂家進説,未來郵儲銀行將大力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隊伍專業化、客戶開發綜合化、貸後管理集約化的“三化”建設工作。同時,響應國家支援小企業創新的號召,整合金融産品,精準服務科技型“雙創”企業。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輕資産、高成長的特點,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管理辦法,將科技型企業特有的智慧財産權納入風險額度測算範圍,利用信用、抵押、質押、保證等多種擔保方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授信支援,著力緩解小微企業無抵押、融資難的痛點。

 

同時,郵儲銀行將持續深化小微企業特色支行建設,推動經營機構下沉。擬在2020年前,充分發揮網路優勢,依託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政策支援,建設600家小微企業特色支行,打造一流小微金融服務。

 

強化綠色金融服務。“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綠色發展,對於郵儲銀行這樣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而言,發展綠色金融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和監管要求的需要,是落實綠色銀行戰略定位、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社會形象的內在要求,也是主動防範化解信貸環境風險、提高風險管理水準的必然選擇。”呂家進説。

 

2013年以來,郵儲銀行向綠色信貸領域累計投放資金2000多億元,有力支援了綠色經濟發展。截至2017年6月末,郵儲銀行綠色信貸不良率為零。呂家進説,郵儲銀行今後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將持續完善差異化綠色金融政策,堅持“環保一票否決制”,優先支援節能環保産業和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嚴格限制“兩高一剩”行業客戶和項目授信;大力推進低碳綠色運營,制定能源管理規定和綠色採購指南,構建綠色供應鏈;圍繞綠色交通運輸、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工業節能節水環保項目、綠色裝備製造等十大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支援力度,不斷做大做強綠色金融。

 

呂家進強調,郵儲銀行將始終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堅持以戰略規劃為指引,組織管理為保障,政策制度為基礎,金融産品為抓手,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政策制度,完善業務流程與管理工具,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做出自身的亮點,打造有大型零售商業銀行特色的綠色銀行。

 

“郵儲銀行‘十年磨一劍’實現了轉型,展望下一個十年,郵儲銀行將堅守戰略定位,緊緊抓住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核心主線,秉持服務國家戰略、勇於擔當的大局意識,基於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和優勢,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準,不斷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呂家進堅定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