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政策資訊>

“校園貸”迎新一輪整肅期 未來將會怎樣?

發佈時間:2017-07-10 09:18:22  |  來源: 科技日報  |  作者:史 詩  |  責任編輯:劉攀

  最初那個代表金融創新的“校園貸”,現如今亂象百齣,校園欺詐、高利貸、裸貸、暴力催收成為其代名詞。日前,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社部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並逐步消化存量業務,同時鼓勵銀行等合格放貸主體進入“校園貸”,並明確網際網路平臺可以提供助貸等服務。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往往就是因為資金來源的不合規、不合法,導致資金成本高、風控能力差,所以才出現高利貸、高壞賬,以及暴力催收等問題。“校園貸”迎來新一輪整肅。


  作為消費金融類産品,“校園貸”有其存在的空間。只是資本的逐利性致使了它的野蠻生長。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被叫停,時隔八年銀行重返校園市場。“校園貸”未來格局將會怎樣?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從去年監管層部署整治工作以後,網際網路金融從業主體開始發生變化,銀行和國資背景的平臺逐步佔領互金領域。銀行在風控和合規經營等方面,比互金平臺有優勢,懂得金融的規律,能領會監管層的意圖。所以,銀行開展‘校園貸’業務更能得到監管層的認可。”


  整肅市場打開大門,設定“合格放貸主體”


  “早前銀行被叫停開展校園信用卡業務,大學生金融市場面臨空白,在網際網路金融興起以後,互金公司注意到了市場空白,紛紛進入市場,但這幾年校園金融市場是不規範的。”在易觀智庫分析群組副總馬韜看來,鼓勵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其實也是為了正常、合規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金融借貸需求。


  《通知》從資金的來源問題上對“校園貸”的合規性進行了界定,放貸資金必須來自“合格放貸主體”。業內人士分析,從目前來看,在網貸機構備案整改還未結束之前,這一主體指的就是由銀監會批准設立的各大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


  其實銀監會對“校園貸”問題早有關注。早在今年4月21日,銀監會召開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就對“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進行了反思。他在會上表示,要加強網際網路金融與資訊科技風險防控,持續推進網路借貸平臺(P2P)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清理整頓工作的同時,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


  一直以來,“校園貸”問題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整個行業資訊不夠透明,學生多頭借貸情況時有發生,以致到頭來超出還款能力,不得不尋求其他辦法。


  業內人士分析,此次《通知》或將充分保障學生借貸人群的權益,極端違法違規的行為有望遏制。此外,由於所規定的“合格放貸主體”的資訊已經較為完善地集中在央行徵信系統中,因而對校園信貸行業來説,多頭借貸的問題有望根除。


 P2P互金平臺助貸,為銀行提供用戶導流


  一聲令下,P2P平臺勢必要暫停其貸款業務,但是可以轉向為銀行提供服務,成為助貸機構。這些機構有一定“校園貸”用戶基礎,可以為銀行提供用戶導流,還可以進行用戶篩查、評價等輔助工作。也就是説,只要資金來源嚴格符合規定,且不違反銀行“助貸機構”相關規定,這些平臺就能合理開展業務。


  此前,在銀監會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就認同了互相合作的這種模式,“網際網路企業有消費場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能力,傳統金融機構有風控能力、資金實力,兩者結合能夠更好地服務普惠金融群體。”


  馬韜認為,銀行從自身意願來説,其實並不願意花特別大的力氣做這個事情,因為這是一個性價比較低的業務。未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足夠的技術把成本降下來,銀行的優勢在於合規、品牌和信譽方面,網際網路機構或者網貸平臺值錢會有一些數據積累和沉澱,包括它對學生的風險和控制模型不斷的調整,從未來的趨勢上來看,銀行想要降低成本,如果自身沒有流量和場景優勢的話,可以選擇考慮和“校園貸”平臺合作。


  這種模式早已初見端倪。此前,中國工商銀行與分期樂商城聯合開發了一款“工銀分期樂聯名卡”信用卡,並於6月初先後在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九所高校的線下發卡啟動試點;阿里巴巴、螞蟻金服今年年初和建設銀行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螞蟻金服將協助建設銀行推進信用卡線上開卡業務,雙方將推進線下線上渠道業務合作、電子支付業務合作、打通信用體系;不久前,京東金融也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將在金融科技、零售銀行、消費金融、企業信貸、校園生態、資産管理、個人聯名賬戶等領域展開闔作。


  楊東認為,這些企業或多或少有金融牌照,如網路銀行、民營銀行的牌照,它們也有場景,如購物、社交、聊天等,能夠對大學生個人畫像,了解其消費能力和信用度,風控能力比較強。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他們的格局應該是跨界融合、跨界合作的局面,雙方利用不同的優勢共同拓展學生市場、發揮各自所長。


  “校園貸”未來,徵信完善是治理根本


  一直以來伴隨“校園貸”的爭議很多,除了上述催貸環節問題,“校園貸”的商業模式也有待創新。


  “學生貸款的錢用於何處,是問題的焦點。用於學生高消費的貸款應該受到限制,‘校園貸’的商業模式應該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將貸款用於與學習和提高技能有關的消費。”歐陽日輝説。


  對於今後校園信貸行業如何“正本清源”,楊東建議,校園貸款機構應當時刻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同時,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風險揭示;其次,建立良性催收機制;最後,為大學生提供合適的差異化服務。


  “國外的‘校園貸’業務做得比較好的,如桑坦德銀行,為校園貸款設立合理的額度限制,而且會根據學生的年級、地域、家庭情況等不同,提供分層次、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楊東説。


  此外,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用體系不斷完善,大學生的借貸消費需求也逐漸成為剛需。楊東認為,在校園信貸領域,大學生群體的個人信用體系、個人大數據徵信完善或將成為治理“校園貸”更為有效的途徑。(記者 史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