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為海洋網路有限公司副總裁馬艷峰: 發展海纜通信産業 助力互聯互通

發佈時間:2017-07-03 09:12:07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資訊化手段帶來的廣泛互聯互通和海量數據共用,將形成包括海洋旅遊、海洋交通、海洋運輸、海洋漁業等在內的智慧海洋資訊服務産業,推進海洋産業的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全面推動海洋經濟向品質效益型轉變。海洋資訊化的實現不同於陸地,資訊的採集、傳遞難度都較大,海纜通信將是海洋資訊化最重要的手段。


       根據諮詢公司TechNavio Analysis數據,2012-2016,全球頻寬使用年增長率超過33%, 到2016年底,全球使用頻寬達到218Tbps。這意味著,未來我們將需要更大更寬的管道,以適應全球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這將帶來更多的新建海纜需求或者海纜擴容需求。傳統海纜建設一般以電信運營商為主,但從近年海纜建設情況看,海纜運營模式正在逐步變得多樣化,網際網路企業、私纜投資商、以及國家政府部門正在成為海纜投資和建設的新興力量。網際網路企業從最初主要租賃基礎電信企業海纜頻寬,發展為主動投資建設海纜,谷歌、微軟、Facebook等已參與投資建設數條海纜。同時,海纜行業也涌現出很多私纜投資方,比如SEAx-1海纜項目就是由一家新加坡私營公司投資建設,它的業務方向主要是頻寬銷售。2015年投入運營的Hibernia Express海纜也是私營公司發起,通過金融融資建設的一條低延時專線海纜。這兩年,政府部門對海纜的參與也日益明顯,印尼國內海纜幹線,就是在印尼政府有限擔保下PPP模式建設海纜的一個成功案例。海纜行業傳統的運營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所衝擊,這也將帶來很多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全球海纜佈局來看,目前亞太區域以日本和新加坡為中心,歐美地區以美國、英國為中心,中國在海纜網路中的地位不高,中國國際業務很多需要依靠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進行轉接。登陸美國的海纜系統超過60條,而連接中國的海纜只有10條。美國作為全世界主要的內容提供源和連接中心,在世界海纜通信領域佔有絕對的連接優勢。當前,全球hub分佈由集中型轉向區域性多元化,很多國家陸續提出了區域ICT hub的規劃或者國家寬頻計劃,紛紛從國家層面進行區域ICT佈局,甚至涌現很多直連中國的海纜建設訴求。除了歐美發達國家之間,亞太周邊國家也在加快海纜建設,新加坡等國家積極啟動海纜項目,謀求以光纜登陸點為優勢建構區域數據中心乃至形成網際網路“新馬六甲咽喉”,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海纜連接也在不斷增強。我們一再強調把中國打造成海洋強國,從資訊化、網路角度,要想打造成海洋強國,中國也需要成為非常重要的網路節點,有更多的海底直達光纜連接到中國大陸。


       過去幾十年,海纜生産與建設長期由歐/美/日廠商所壟斷,美國TE、日本NEC、法國ASN等廠商幾乎佔據了80%以上的海纜市場,中國10條海纜也幾乎全部由美日廠商建設,中國企業在海纜通信行業也難以獲得話語權或者參與規則制定。過去幾年中,華為海洋在不斷努力拓展國際海纜市場的同時,也在積極整合與完善中國海纜産業鏈,聯合國內纜廠研發製造海底光纜,並協助其通過國際標準認證;幫助國內纜廠完善質檢體系,擴大生産産能;同時積極配合中國運營商的國際化佈局,關注其他國家運營商或國家部門的ICT規劃,以及在海纜領域,拉通中國金融投資機構與海纜項目融資訴求方的對話,搭建針對海纜項目的投資模型。在全球海纜建設需求旺盛的今天,我國正處於加快海纜産業發展的最佳時機,中國海纜産業唯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並抱團運營商一起,才能抓住這次機遇,在中國以及國際互聯互通的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以及提升中國企業在海洋行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