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首頁新聞發言人>理論研究>

政府新聞發佈的“好成績”哪來?

發佈時間:2017-05-27 09:05:00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  作者:鄧海建  |  責任編輯:孫宇

原標題:人民網評:政府新聞發佈的“好成績”哪來?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77個中央部門和單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2016年度的新聞發佈工作進行了評估考核,考核結果5月23日首次向社會公佈。18個部門和地區考核優秀,設置各層級評估指標近百項。2016年我國新聞發佈活動立足新媒體環境,更加注重品質。但通過評估考核發現,仍面臨問題和挑戰。

  “好成績”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就如學生,平素潛心向學,最後才能成績優異。在國新辦的這份考核榜單上,政府新聞發佈“哪家強”的結果一目了然,但,數據和結果之外的“功夫”更值得舉一反三。

  公開是常態,失聲是例外。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日漸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自覺行動。成熟完善的新聞發佈及其制度,不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早在2013年10月,國辦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資訊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2016年2月,中辦國辦又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這些年來,例行新聞發佈制度已成為中國政務公開的重要窗口。

  平時有對話,急時有聲音,“一把手”親自上陣,新媒體技術傍身——政府新聞發佈的變化,看起來只是“關門”與“開門”的區別,實質卻指向公民知情權與公權透明度的落地。還是數字勝於雄辯:據統計,2016年,國新辦全年舉辦新聞發佈會126場。各地區、各部門分別舉辦新聞發佈會1595場、938場,分別舉辦吹風會、集體採訪、記者沙龍等其他類型發佈活動618場、1620場,總計舉辦新聞發佈活動4897場。

  不過,在這份榜單上,亦反映出兩大問題:一是“必修課”成績差異懸殊。比如雖然18個部門和地區考核優秀,但在列入2016年評估考核的77個中央部門和單位中,僅外交部等14個部門完成了“4·2·1+N”新聞發佈要求。那麼,其他部門遲遲“未能合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二是“自選課”功夫較為潦草。用國新辦相關負責人的話説,“一些部門和地區新聞發佈議題設置能力和發佈效果亟待提高,在新聞發佈會上講成績進展過多,但回應社會關切不夠。”簡言之,制度上的技術標準容易達標,但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事件類回應仍可能王顧左右或虛與委蛇。

  於此而言,政府新聞發佈的“大考”及時而必要:它不僅讓相關部門的新聞發佈生態“露了個底”,更衡量比較出了各自的長短與差距。眼下的問題是:考試完了,分數發了,然後呢?政府新聞發佈是剛性的制度責任,考好了固然要表揚,考砸了恐怕更要問責和補課。一句話,政府新聞發佈的“好成績”,既要平時盯著看著,更要“期末”考察監督著,還得賞罰分明的制度伺候著。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