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5月21日電 題:心懷夢想 地質報國——記中國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
新華社記者王軍
從青藏高原到天府之國再到異國他鄉,三赴求學之路,放棄國外挽留,毅然回國。
從電影放映員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我國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從青絲到白髮,近四十年間踏遍雪域高原山山水水,為我國地質理論創新作出重大貢獻。
他,就是我國著名地質專家,中國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
結緣地質:求學深造 謝絕挽留
多吉1953年出生在西藏加查縣一個貧窮的牧民家裏。家鄉湛藍的天空、樸實的鄉親、廣袤的天地孕育了多吉的踏實的作風、熱情和靈性。
20歲那年,多吉成為縣電影隊的放映員。對於當時的年輕人來説,這是讓人羨慕的工作。但多吉心中卻有著更大的夢想:“希望到西藏之外的地方去看看,去讀書,去學習,去上大學。”
機緣巧合之下,多吉結識了青藏科考隊的成員。科考隊的工作讓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質的概念,並被他們踏遍千山萬水為祖國建設“尋寶”的精神和事跡深深感動和鼓舞。想要學習地質的願望,在他心中萌發了。
幸運的是,機會終於不期而至。在當了兩年電影放映員之後,22歲的多吉被推薦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學習。
197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多吉來到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從事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
肯于吃苦耐勞又善於鑽研的多吉,成為單位重點培養對象,先後被送往義大利比薩國際地熱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學習地熱專業。
在美國學習期間,不少學者和導師發現了這位藏族青年的鑽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勸他留美工作。就在學成登機歸國的前幾分鐘,美國專家還一再挽留。面對盛情,多吉毅然謝絕:“我的根在祖國,那裏需要我!”
投身地質:雪山為伴 寂寞為伍
“早上背著饅頭上山,下午背著石頭回帳篷”——這是西藏地質工作者的真實寫照。多吉所在的勘探小隊是先遣隊,常常是四五個人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安營紮寨六七個月,食物是出發前準備好的臘肉、蘿蔔、馬鈴薯等,目之所及不見牦牛,難覓人煙。
多吉説:“地質學的魅力在於,每天早上出門,心底都會涌起發現秘密的動力,再苦再累,也覺得希望還在。”
在野外進行地質勘查,多吉經歷了數不清的困境和危險:無人區一個人的孤寂,雪原上得了雪盲的痛苦,從山上滾落下來的傷痛,山體塌方的驚恐……
1996年多吉臨危受命,擔任羊八井Zk4001高溫深井的設計、勘探重任,先後攻克了施工中特大井噴、深層熱儲溫度高、地層極為破碎等技術難題,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羊八井高溫深井成為國內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熱井,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産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
多吉將近四十年的歲月年華獻給了青藏高原,從藏北無人區到藏南高山峽谷,為了找礦,他的足跡遍及西藏的山山水水,為我國地質理論創新和地質找礦突破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數不清的榮譽加冕其身。
因為突出重大貢獻,多吉于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西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對於自己的成長,多吉一直很感恩:“是黨和國家給了我不斷學習、精進業務的機會,從大學生到工程院院士,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培養。”
獻身地質:孜孜不倦 言傳身教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多吉還先後擔任過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自治區科協副主席、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等職務。不斷變換的身份,也讓多吉把對地質勘探、西藏土地的思考融入國家背景中。
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使西藏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這讓多吉為之一振。他認為,儲備基地可以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相關礦産資源談判價格時的話語權。
為此,多吉經過充分調研,牽頭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加強西藏高原資源的勘查工作。國家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礦産調查與評價專項,目前已經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多吉表示,西藏是自己的故鄉,能在故鄉為國家勘探儲備資源,是這一生都倍感欣慰與榮幸的事業。
如今,已經退休了的多吉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培養後備人才。在他看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和人民做著貢獻,是黨和國家給了他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身體還能動,他就會一直做下去。
多吉表示,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的窗口,很多地理現象世界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希望更多年輕地質工作者紮根雪域高原,成就一番事業。
言及此,多吉起身望了一眼窗外,高原的陽光照在他紫銅色的臉龐上,望向遠山的眼神堅定而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