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重在習慣養成
近日,國家發改委會同住建部發佈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到2020年年底,46個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人只要生活就會産生垃圾,垃圾圍城的危害無須贅述。垃圾分類綜合利用能有效衝抵垃圾産量,實際操作卻收效甚微。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作,靠運動式倡導無法解決。目前,許多人缺乏分類丟棄習慣,分類標準模糊,運輸和處理基本“大雜燴”,有可能打擊人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我們曾有過垃圾分類回收的經驗。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精細到將金屬牙膏皮、酒瓶蓋、玻璃瓶等分類積攢起來賣廢品。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使人們失去了整理並賣廢品的動力,很多廢品收購點不再回收,環衛部門要多投入人力來填補垃圾分類的缺口。
過去的這些做法是不富裕時期的無奈之舉,但其中的精細分類回收仍有借鑒意義。目前在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尚未形成習慣、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的情況下,確需採取引導而非強制執行的方式推行垃圾分類。在引導的同時也應完善垃圾收費等相關機制,以激勵與約束居民自覺進行分類。
習慣非常重要,習慣的養成需要過程,需要全流程的配合,要讓公眾看到實效。《實施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目標、垃圾分類的類別、激勵機制等內容,開始側重習慣養成,期待其發揮長效作用,使生態文明建設更進一步。
疏堵結合實現人文管理
最近,在火爆網路的居庸關“花海列車”照片拍攝地--京張鐵路關溝段,大批遊客慕名前來賞花拍照。但是,不少遊客觀景時的不文明行為導致“花海列車”屢被逼停,加之春季正是護林防火的重點時段,當地村民只好封堵了進村上山的路口。
《鐵路法》規定,禁止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鐵路旁邊也會設置警示語。侵入線路、拆卸防護網首先是一種違法行為,對自身以及車上旅客生命安全、鐵路運輸安全不負責任。這與此前翻越動物園圍墻被老虎咬死、跳軌趕火車被擠在站臺縫隙的事件類似,都是對規則的漠視,發生傷亡事故不僅自己和親友痛苦,還很難得到輿論同情。
其次,儘管文明出遊意識有了很大進步,但仍需倡導。這些不文明遊客多少有些跟風和法不責眾的心態,事件雖然發生在居庸關,但很多景點都面臨遊客一多,不文明行為就會放大出現的問題。景點作為公共空間,其境遇反映著文明程度。
有關部門正考慮變“堵”為“疏”。當地將建設觀景廊道,明年花期時攝影愛好者就可以在廊道上自由拍攝。此舉確保了鐵路運輸安全,又減少了對當地村民正常生活的干擾,確保了拍攝者的人身安全,還能省去管理者和遊客的“拉鋸戰”,值得借鑒。俗話説,最美的風景在路上,不妨在路上多設置一些觀景點,體現管理上的人文關懷。
設立“委屈獎”人們也要多些寬容
公交司機與乘客發生糾紛時該怎麼辦?如果是乘客無理取鬧,甚至無故辱罵毆打自己,又該怎麼辦?近日,福建泉州公交公司首次設立100元“委屈獎”,對處理糾紛時表現出較高職業道德的司機表示安慰和支援,促進建立更加和諧的司乘關係。
“委屈獎”不乏先例,一線服務人員更容易“受委屈”,有的確實是服務不到位,還有的是發生誤會或是乘客苛刻。服務人員忍氣吞聲往往是出於儘快化解矛盾的考慮,為這樣的員工做適當的精神補償,實屬恰當。這還提醒人們,服務行業的人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情緒,應多一份寬容與理解,不再讓他們“躺著中槍”。
另外,這類衝突,折射出服務水準與被服務者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乘客要寬容,相關單位也不能僅靠“委屈獎”,讓矛盾在忍耐中化解,還需提高服務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