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6首頁> 輿情關注

國際學校,沒有想像中那麼美

發佈時間: 2017-02-24 10:33:16  |  來源: 法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國際學校是什麼來歷

五花八門的國際學校、國際班經常讓“小白”家長一頭霧水。記者發現,在北京市,各類國際學校就有數十家,陸琴為了考察學校,花費了半年時間準備資料。

“除了少數供外國使館工作人員子女上學的純國際學校外,大部分國際學校的主體性質其實是民營教育培訓機構。這些民營機構的出資方千差萬別,可能是某個知名教育家,也有可能是某個煤老闆。”陸琴説,這類學校通常會挂靠在一個國際文憑組織的旗號之下,“比如英國的愛德思和康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瑞士的IB等。國際學校和國際文憑組織的關係是,前者是後者在某個地區的認證考試中心和教學點。後者為前者做資質考核和監督,但前者具有完整的人事權”。

“很多圈內人告訴我,挂靠在國際文憑組織的學校只要能通過考核,之後的管理和運營一般都不會被國際文憑組織過問”。

據介紹,目前比較好進的國際學校屬於中外學生同堂,被稱之為“提供國際課程的中國民辦學校”。

1997年,北京私立匯佳學校開設了國際文憑課程。2000年,世青國際學校成立,外籍學生佔65%,中國籍學生(含港澳臺)佔35%。此後“民辦洋教育”風生水起,2005年樂成國際學校成立、2006年海嘉雙語學校成立……這些學校的創辦者,多為企業家,如王府、樂成、新英才等學校的背景都是房地産開發商,有些則原本就是教育從業者,其中就有原來北京五十五中國際部的負責人。

不過,時下家長們談論最多的“國際學校”,也是最受歡迎的,卻是另外一塊“是非地”。

記者採訪了解到,70%以上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送孩子就讀的實際上是公立中學開辦的“國際班”——提供高中課程,但孩子在中考結束後就進入到出國程式。這裡面有真正的國際班,只招收外籍子女或國際留學生,但90%的學生都是中國籍。

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高中創辦的“國際班”,幾乎從誕生之初,就因其亂象叢生、利益鏈複雜,質疑聲不斷。

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了解了國際學校的來歷,不少家長可能想知道,這些國際學校除了收費貴,還有什麼?

“就課程來説,這類國際學校的教學部分完全以外籍教師為核心。課程設置要麼選擇英國體系,要麼選擇美國體系,或者兩者兼用。”曾經在北京某國際學校擔任老師的包小娟向記者介紹説,這些外教教師的品質是“一分錢一分貨”。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是貨真價實的外教,但也有不少學生即便在高中畢業後仍玩不轉英語。“在學習方面,也要看學生的自主性,很多國際學校管的不嚴,學習風氣並不好。”包小娟坦言。

除了開設國外課程,國際學校還會提供多種特色課程。在一些國際小學,鋼琴和游泳是與語數外一樣的必修課,中學還開設諸如陶藝、戲劇、攝影等課程,並要求在自然科學(生物、化學、物理)、社會和文化類(商管、經濟、歷史、哲學、藝術等)中選修課程。此外,每科都會佈置論文,要求用英語寫作。

學生們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涵蓋運動、商業、藝術、公益等多個種類,每天有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學生也似乎更熱衷於這類活動。“我不敢保證學習一定比外面強,但是自主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一定比外面學到的多。”一位曾在北京王府學校就讀的女生對記者説。

“國際學校最顯著的社交特點在於隔離性。學生以語言分群,説中文的在一起混,説法文的在一起混,説英文的在一起混。在這種環境下,最吃香的是會多門語言的學生,能在各個圈子裏都混得開。”包小娟説。

對於不少家長關心的學習氛圍,“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講,這裡的學習氛圍差強人意。去年,我們學校的平均畢業成績在全地區排名第一,遠超國際學校的世界平均分, 然而懶散、享樂仍然是這裡的主題詞。”包小娟説。

對於國際學校的問題,在女兒就讀3年之後,鄭勇華也有不少感觸。

“上海最近開始整頓國際教育市場。一方面原因是最近十來年發展太迅猛,出現了不少不合理現象。據我們家長了解,一些國際學校打著公立學校的旗號招生,中間出現不少腐敗和利益輸送。”鄭勇華説, 還有一些國際學校管理失當、教學品質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源品質下降。學校招生不滿,就會降低標準,為了盈利放任各類學生進來讀書。 好孩子進去了反而不能忍受不學無術的風氣。

包小娟回憶,一次開家長會時,有位家長當場發飆,她問道:“我初中那麼優秀的孩子,現在為什麼變這麼差?”

答案是多方面的。“公立學校的老師比家長還急,一個班幾十號人,老師並不是只關注特定的孩子,而是對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退步都不漏過。但到了國際學校,孩子和家長的感覺可能就是沒人管了。與此同時,這些不以高考為目標的孩子,一方面要參加高中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一方面要拼命適應國際課程,爭取被國外大學錄取。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可是他們一下子找不到學習國際課程的方法,有些孩子的成績退步特別大。”包小娟説。

  資料圖

留學宣傳言過其實

不少國際學校往往對外宣稱:入讀美國甚至世界前一百名學校的幾率高達90%以上,這樣的宣傳語也成為一些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動力。

“進國際學校完全就是奔著出國的,除了家裏有企業和不想出國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只能多花錢出國。”一名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毫不諱言。這名學生的家長在國內一所大學工作,因為對國內大學的某些現狀存在擔憂,於是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高中,繼而考取國外的大學。

去年12月,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范皚皚、深圳市教科院教授張素蓉、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史玉組成的課題組發佈了《高中留學意願報告》,其中顯示,國際班學生作為留學群體的典型代表,有著更為突出的特徵,學業成績排名在26%至50%這一階段的學生就讀國際班的比例最高。這説明就讀國際班的學生是成績次優的中學生。

此外,在調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及以上的學生中,超過一半就讀于國際班。由於我國目前國際班實行單軌制,就讀國際班便不可以並且也很難再參加國內高考,所以一旦選擇了國際班,也就相當於選擇了低齡留學。

儘管出國留學的目的很明顯,但對於國際學校宣稱的“去國外都讀名校”,不少學生認為有“過度宣傳”之嫌。

“學校宣傳得太過頭了。在我們精英班,有同學的託福只考了很低的分數。”就讀于北京市昌平區某國際學校的一名同學説,在學校高三最好的班級,一般只有一半的學生能考進美國排名前30的學校。

在包小娟看來,如果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前對國際課程完全不了解,只是因為孩子在公立學校太累,那麼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反而是壞事。

對此,瑛子的媽媽深有體會,“剛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時,孩子的英語完全跟不上節奏,只能補課。用了兩年時間,我女兒才從國際學校的雙語班轉到完全的英文班”。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進了國際學校,家長就可以放鬆了,實則不然。

“在北京、上海的很多國際學校或國際班,學校為了保持高畢業率,會在學生畢業前一年勸退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讓這些學生復讀。但是,這些被淘汰的孩子只有出國這一條路可走。”一位母親在某教育論壇上這樣寫道,她的兩個孩子在北京某知名國際學校上學。這位母親發帖説,“為了讓孩子的成績提高,我又急著給他找家教,教他SAT、TOEFL等。一對一的私人家教很貴,通過私人關係找到的是300多元/小時,通過機構找的需要四五百元/小時。兒子還得同時補好幾門課,兒子出去補習一次,一兩千元就沒有了。走這條路的家庭,經濟壓力越大,對孩子的要求往往越高,家長的情緒也越容易失控”。

對於目前的國際學校“熱潮”,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以上海為例,不少代表提出,教育本不應該是一個賺大錢的産業,我國法律也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必須是非盈利的。有些“貴族化”的國際(雙語)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瞄準了家長的腰包,把學校當成了搖錢樹。這些學校的教師流動性大,良莠不齊,辦學品質也可想而知。對於這樣的“國際學校”,家長們應當警惕。(記者/趙麗、實習/周靜)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