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6首頁> 圖片精選> 新聞

網上政務:緣何半數網民尚不滿意

發佈時間: 2017-02-16 10:19:59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吳姍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如果把政務數據庫比作大水庫,政務網站就像源頭水,政務新媒體則是一道道支流,只有打通阻礙資訊流通的閥門,讓各路支流和源頭水充分融合,暢通流動,經歷雜質的沉澱和水質的提純,水庫才能變成汪洋大海,源頭水也才能新鮮可口。       

近年來,在多輪全國性大檢查的推動下,各部門各地方的政務網站逐漸告別“建而不管”的局面,網站品質顯著提升。同時,微網志、微信、客戶端、手機應用等政務新媒體大量發展起來。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全國政務微網志逾16萬個,各級黨政機關僅在人民日報客戶端上開通的政務賬號超過2000個。

政務新媒體的形態雖然多了,但數據資訊的來源仍集中在政務網站這個根上。很多政務新媒體的應用數據反饋也顯示,政務網站資訊資源若整合得好,政務新媒體的使用率和輻射效果更明顯;政務網站資訊資源若整合得不好,新媒體做得再精良,實際效用也不大。據最新《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超7億,線上政務服務用戶規模超2億,但只有近半數網民對線上政務服務感到滿意。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年來,“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進入實操階段,《關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4個相關文件緊鑼密鼓地出臺,摸清了全國政務服務的“家底”,細化了頂層設計的方向,政務公開走到新的發展階段。變“群眾跑腿”為“資訊跑路”,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服務變得更“聰明”,百姓也更有獲得感。

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現部門間數據共用,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説到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不是僅僅把政務服務搬上網那麼簡單,要更好地利企便民,能否實現可公開資源最大程度共用十分關鍵。但在實踐中,一些“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不盡如人意,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少現實部門間還沒有打破資訊壁壘。

如果把政務數據庫比作大水庫,政務網站就像源頭水,政務新媒體則是一道道支流,只有打通阻礙資訊流通的閥門,讓各路支流和源頭水充分融合,暢通流動,經歷雜質的沉澱和水質的提純,水庫才能變成汪洋大海,源頭水也才能新鮮可口。

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更好地提供便捷高質的公共服務。

如何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現階段要實現這樣的“小目標”:辦事更省心,只要帶上身份證,就能辦成很多事;辦事更省力,不用動不動回老家或者不同部門間來回跑,資訊替百姓跑路;辦事更省時,政務大廳、網上大廳、政府網站、手機APP、自助終端等多種方式全天候“待命”,服務全連通。實現“小目標”的前提,則是要開放共用,做好權威的數據資源共建共用和公開透明。

網際網路時代政府擁有多重角色,既是網路空間的管理者,也是網路行為的參與者;既是網際網路服務的使用者,也是公共服務的網路輸出者。“網際網路+”不僅是一個時髦詞彙,更意味著政府在服務上要實現理念的變化、模式的變化和觀念的變化,真正讓政務全天候上網,讓服務24小時線上。(吳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