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2017首頁>視頻訪談>頭條圖片>

歐洲銀行業的蕭墻之危

發佈時間:2017-01-13 10:53:24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愛鳳

債務危機以來,歐洲銀行業一直噩耗頻傳:德意志銀行繼2015年巨虧68億美元後,2016年業績也大不如前;義大利最大銀行裕信銀行去年底裁員1.4萬人,另有多家銀行收縮各地業務……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問題再次引發全球關注。

歐洲銀行業目前的困境主要源於增長乏力。經濟基本面羸弱,使許多深耕于中小企業信貸的歐洲銀行步履維艱。一些南歐國家如義大利,私營部門在銀行的不良貸款已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0%左右。體量之大,靠局部修補或已無濟於事。

值得關注的是,私營經濟的惡化令許多歐洲銀行開始大量持有政府債券。數據顯示,歐債危機發生至今,西歐與南歐銀行業持有的主權債分別超過7000億英鎊。這意味著,銀行與政府已經牢牢地綁在了一起。無論銀行或政府,只要有一方“蒙難”,整個國家都將陷入政府債務與銀行危機的惡性迴圈中。一些銀行為了從增長低迷與債務問題的泥潭中拔足,開始提高業務風險偏好,放鬆合規標準,新的問題也由此而生。

首先是不良貸款持續飆升。2015年,義大利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是3600億歐元,不良貸款率高達18%。為避免短期不良貸款激增,銀行被迫選擇繼續放鬆標準,向貸款者提供滾動展期貸款,寄望經濟復蘇後將貸款收回。然而,疲軟乏力的經濟增速,使得銀行業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終未能奏效。據統計,銀行業壞賬近半集中于房地産與建築業,且2/3貸款都是以個人房産作抵押。經濟低迷,居民收入下降,房價下跌,導致壞賬螺旋式上升。

其次,龐大的問題衍生品成為定時炸彈。危機以來,歐洲央行堅持低利率寬鬆政策以穩定經濟。多輪寬鬆之後,一些經濟體甚至出現了負利率,導致銀行利差受到極大擠壓。為了求存,許多銀行不惜提高風險偏好,將盈利希望寄託于衍生品等高風險高回報業務。據德意志銀行2015年年報,該行持有的未到期衍生品規模高達42萬億歐元,而2015年德國的GDP總值僅為3.2萬億歐元,歐盟同期的GDP總值為15.5萬億歐元。德銀的總資産規模只有1.63萬億歐元,這意味著其杠桿率已經達到了25倍。一旦頭寸出現風險,這家歐洲最大的全球性銀行可能將土崩瓦解,並將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另外,政治動蕩也使歐洲銀行業雪上加霜。英國脫歐、歐盟內部政治角力與各國民粹意識的高漲,使得從歐盟全局以及各國政府層面進行統一的救助安排難以達成合意。監管規則、企業破産法規的滯後以及相關的稅收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歐洲銀行業及時處理不良資産的能力。作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市場之一,歐洲一旦發生銀行危機,很可能會拖累歐洲乃至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