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6首頁> 首頁新聞發言人> 理論研究

主動發聲引領主流輿論

發佈時間: 2016-11-08 09:14:38  |  來源: 廣西日報  |  作者: 邱石  |  責任編輯: 孫宇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基層新聞發言人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專題培訓班在柳州舉行,旨在提高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的媒體溝通和輿論引導水準。在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迅速反應、主動發聲,不僅是負責任、有擔當的體現,而且是贏得主動、化危為機的重要舉措。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傳播方式、媒介環境、輿論生態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在突然發生的公共事件面前,輿論的反應和關注,成為影響和推動事件進程的重要力量。突發事件的科學處置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現場處置,確保場面不失控;二是把握輿論引導權、主動權,撫平社會情緒。然而,在一些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當地政府反應慢、見事遲,不主動發聲,結果被輿論牽著走,極其被動與難堪。

在突發事件面前,説還是不説、什麼時候説、怎麼説,至關重要。如果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主動發聲,第一時間發佈權威資訊,就能佔據輿論的制高點,流言和謠言就少了傳播的機會。遺憾的是,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事件中缺位、丟分的現象比比皆是,新聞發言人成了田間稻草人。有的是因為“家醜不可外揚心理”,生怕影響政府形象,不願發聲;有的是因為“求穩心理”,擔心公開資訊會影響社會穩定,不敢發聲;有的是因為“鴕鳥心理”,繞著走、躲著跑、玩失蹤,不及時發聲。

突發事件發生後,人們迫切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實真相是什麼?是天災還是人禍?是偶然還是必然?人們期待政府和有關部門能夠及時站出來,發出聲音、表明立場、回答疑問。

此時,如果地方政府保持沉默,“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對社會輿論充耳不聞、置之不理,就相當於把事態的描述權、解釋權、主導權拱手讓人。沒有權威的聲音,人們難免聯想翩翩、紛紛臆想猜測。輿論“第一反應”失真失實,會讓公眾加深已有的懷疑,加劇對實事的誤解。當情緒化的言論成為主流,流言和謠言就會大行其道、招搖過市,沸騰的輿論就如滾雪球,越滾越大。而且,當人們選擇相信撲朔迷離的小道消息和謠言時,就很難相信政府“亡羊補牢”所付出的努力。

現實中,有的幹部很苦惱。遇到突發事件,該做的工作都做了,為什麼輿論還鬧個沒完?原因不同,情況各異,但與沉默不語、三緘其口不無關係。或許,有關部門不及時發聲,是為“穩妥”起見,想待徹底查清事實、全面掌握情況後再公佈結果。然而,人們想知道的,不僅僅是結果如何,還有事實真相和處理過程。哪怕第一時間公佈的資訊不全面、只是個大概,但至少也表明瞭立場和態度,展現出了誠意與擔當。主動發聲,表明政府關注輿論,聽到了百姓聲音,讀懂了社會關切。這既是對事件的重視,亦是對民意的尊重。

以沉默應對輿論,永遠是下下策。在全媒體時代,公眾掌握資訊、了解情況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對突發事件,地方政府主動發聲方能顯現擔當贏得主動,被動應對只會受到質疑陷入被動。當然,要做到主動發聲,除了要健全資訊發佈、政務公開的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徹底清除某些部門“防火防盜防記者”的荒唐思維和對社會輿論“無可奉告”的陋習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