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堅持”,開啟創建新征程
2013年,國家民委將恩施州作為第一批13個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的試點之一。
今年8月30日,國家民委為恩施州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命名授牌。在全國13個首批創建試點單位中,恩施州第四個獲此殊榮。
殊榮的背後,凝聚著恩施各族400萬兒女的汗水與智慧。
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恩施州堅持高位推進、廣泛動員、宣傳引領、文化傳承、用足政策,讓創建成為一種常態、一種自覺——
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寺廟、進軍(警)營,共建和諧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小學都開設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課,學生學奏絲弦鑼鼓、學跳土家擺手舞、學唱山民歌等,民族意識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先後出臺《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條例》《關於加強民族文化大州建設的意見》,制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十年綱要》,編纂出版《恩施州民族研究叢書》《民族文化叢書》,打造《武陵絕響》《畢茲卡》《夷水麗川》《龍船調》《黃四姐》等大型民族歌舞劇……文化交流成為民族團結的黏合劑。
共爭取民族專項資金3.7億元,建成特色村寨117個。咸豐縣黃金洞鄉麻柳溪、恩施市盛家壩鄉小溪、利川市柏楊壩鎮大水井、宣恩縣沙道溝鎮彭家寨、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民族村寨,彰顯民族政策照耀下群眾安居樂業的好光景。
“五個率先”,完成扶貧新任務
李克強總理兩次深入恩施市龍鳳鎮調研,帶來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山區各族群眾的深切關懷。“著力在創新綜合扶貧改革體制方面破題,形成可資推廣的經驗。”這是一份重托,也是一種壓力。“民族地區就兩件事:團結與發展。創建示範州就是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進一步深化綜合扶貧改革,進一步加快各族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州委書記王海濤表示。
不讓一個民族一個群眾在同步小康進程中掉隊,恩施州不斷探索前行。
將龍鳳鎮綜合改革試點作為“試金石”,創新系列扶貧機制,並在全州推廣,營造同頻共振謀發展、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巨大合力和強大氣場。
設立貧困群眾大病救助基金,將貧困人口新農合報銷比例提高20%,合規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
在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基礎上,建立貧困學生助學基金,為高中階段貧困學生提供助學資助,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
設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貸款擔保,讓有貸款意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應貸盡貸。
強力推進“旅遊+扶貧”,形成景區帶動型、鄉村旅遊型、富硒養生度假型、創業就業型、産業融合型等扶貧模式,帶動10萬戶、4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設立護林員、防火員等生態公益崗位,優先安排貧困人口就業,既促進貧困群眾增收,又保護生態環境,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
在全省率先“挂圖作戰”,制定精準扶貧時間表和考核辦法。成立精準扶貧指揮部,全州2894名幹部常駐貧困村,5萬餘名黨員幹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
2015年,全州減少貧困人口26.4萬,減少貧困人口絕對數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
“五個同步”,開創發展新局面
以創建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恩施州堅持把創建工作與州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美麗恩施建設、創新基層治理、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同步推進。“五個同步”夯實全面小康之基,激發各族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熱情——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六城”同創為抓手,提升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準,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30.5%增加到40%。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成宜萬、渝利兩條鐵路,滬渝、宜巴、恩黔、恩來4條高速公路;恩施機場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9個省會城市航班,吞吐能力達100萬人次;全州88個鄉鎮100%通水泥路,2512個行政村100%通公路、100%通客車。
加強“寬頻鄉村”建設。2016年將實現所有行政村光纜全覆蓋,農村家庭寬頻普及率將達到40%以上。
加強“美麗恩施”建設。“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土更凈、城鄉更美”的五大專項治理,讓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五個同步”推動了社會治理創新,“恩施經驗”享譽全國——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探索出的村醫村教進村班子、農民辦事不出村、法律顧問進鄉村“三位一體”鄉村治理模式。
針對民俗民風多樣、社情民意複雜、信訪問題突出的實際,探索建立法治建設專家委員會、聘請律師顧問團參與涉法涉訴信訪積案化解、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三項法治舉措。
“恩施州的生動實踐為全國民族工作創造了寶貴經驗。希望進一步推進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制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立新功。”在授予恩施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的決定時,國家民委作出如此評價。
新的征程就在腳下,啟航號角已然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