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鏡頭•發現中國”系列活動走進陜西
聚焦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工作
2016-09-02 16:05:49 | 來源: 中國氣象局
8月29日, “綠鏡頭•發現中國”系列採訪(以下簡稱“綠鏡頭”活動)——走進陜西啟動。此次活動聚焦陜西各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涵養區保護方面採取的措施,關注氣象部門在服務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
啟動會後,來自陜西省環保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旅遊局、氣象局等部門有關領導和專家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規劃與舉措,近年來取得的成績、經驗和做法進行了研討。
省農業廳副廳長王韜認為,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也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地,農業部門需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農業部門通過對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退耕還林的同時,通過集約化種植,保障陜西全省的糧食産量。王韜希望,此次綠鏡頭活動能夠對陜西土壤和氣候類型的多樣性、農耕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深度了解。
省氣象局副局長杜毓龍表示,陜西氣象部門在生態環境監測、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人工影響天氣、大氣污染氣象條件等多個領域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未來,氣象部門也將繼續全方位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趨利避害保駕護航,通過不斷推進“智慧氣象”建設,實踐氣象助力“美麗陜西”建設工作。
省水利廳水資辦總工程師劉永剛表示,由於水資源自然條件的地理分佈不均勻,陜西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為保障南水北調的供水安全,陜西省不斷加強推進水資源利用建設、加大江河整治力度,並通過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水土流失。
“綠鏡頭”活動將立足陜西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報道近年來陜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經驗、做法。採訪組先後赴陜西省商洛市,先後探訪丹江源頭第一村、桃花谷水土保持生態示範園、竹林關新區美麗鄉村、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地,突出報道陜西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涵養區的保護,養護“秦嶺綠肺”,涵養“丹江水源”的措施成果,關注氣象部門在服務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氣象防災減災以及服務當地農業發展、環境保護、旅遊開發和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綠鏡頭”活動由中國氣象局和人民網聯合主辦,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和人民線上承辦。截至目前,該項活動已持續舉辦了三年,採訪團隊已經深入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了30次實地採訪調研和全媒體報道。
護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截至今年6月,漢江、丹江流域布設的16個監測斷面中,全部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優良。漢江出省白河斷面、丹江出省湘河斷面水質為優。
經過11年的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近億人口受益。
陜西省環保部門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安全,在陜南發展定位上確定了生態優先、迴圈發展的戰略;加強地方立法、制定行動方案,確保漢江、丹江水質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同時,省環保廳在漢江、丹江流域範圍內落實嚴格的産業政策,針對釩礦開採的規模、佈局、開採方式、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並以此為突破,帶動陜南礦産資源的規範化開發。
省環保廳不斷加大排查力度,對違法排污企業依法處罰、掛牌督辦、公開曝光。於是,陜南地區累計關閉污染企業240余家,停建和整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30余個,黃姜皂素加工企業由原來的109家減到目前的20余家。今年6月底至8月底的專項執法檢查中,環保部門對漢江、丹江的省界、市界、縣界斷面污染物濃度和流量進行核查;對所有向漢江、丹江幹流及一級支流排放的排口及流域內的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種類、數量、排放流量和污染物濃度等進行核查;對發現的突出環境問題,落實監管責任和整改責任。
此外,陜西省環保部門配合發改、住建等部門全面推進陜南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陜南三市28個縣(區)建成污水處理廠共29個和垃圾填埋場共28個。近年來,陜南三市正在對一批城鎮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進行建設,在15個工業集聚區安裝自動線上監控裝置;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79個,關閉或搬遷畜禽養殖場30個。
強化科技創新、推行清潔生産;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禁止和整治結合”,省環保部門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以生態理念培厚農業土壤
陜西省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糧食年産量未減少,始終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同時,陜西省果産量穩居全國首位,並在陜南退耕還林區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20萬畝。
如何尋得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前的平衡點,陜西省農業部門對此頗有心得。
陜南地區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同時也是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保障水源、助農致富,需要綜合考慮。而在陜北地區,土壤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如何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同時把當地産業發展帶動起來,也是難題。
陜西省農業部門把眼光落在了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上。農業生態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了,農業産值自然會邁上更高的臺階。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陜西省農業部門就開始推廣果樹種植,如今的果産量在全國居首;近兩年,農業部門和林業部門合作,在陜南退耕還林區大力發展茶葉種植,如今,茶樹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20萬畝。
農業結構的調整出了成效。截至目前,陜西省人工種植的草原已達1000余萬畝,植樹造林的面積同樣佔比很重,但通過集約化種植,陜西省的糧食産量沒有減少,年産量始終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
在適應生態發展的過程中,陜西省農業部門也在不斷加強生態迴圈農業項目的投入。通過大規模的沼氣建設、畜禽養殖場標準化建設、農業園區建設等項目,大力推廣生態迴圈農業。減少化肥的施用,推廣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不合理施肥;同時通過“水肥一體”措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可以將肥料的使用較少40%至50%。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