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地方傳真

“網際網路+”將成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新引擎

2016-08-30 09:20:37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2016年8月18日,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文藝晚會在京舉行,歷時一個月的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正式拉開帷幕。自1980年起每五年舉辦一次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成為了展示黨的民族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偉大成就、展示各民族“手足相親、手足相助”和諧關係的大舞臺。

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作為“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民族政策的重要體現而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

有數據顯示,自2006年起,我國頒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計1372項,其中少數民族非遺477項,佔總數的34.77%;在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中,1986名傳承人中有少數民族傳承人506人,佔總數的25.48%,這兩個比例均明顯高於少數民族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

而另一方面,同漢民族和世界許多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一樣,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也面臨著如何傳承與傳播的問題。

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多樣性以及多元文化交匯融合所提供的源源不斷的滋養構成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成為了今日我們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為條件,那麼,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也必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的題中之意。

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物質層面的,包括古跡、遺存、飲食、服飾,也有非物質層面的語言文字、價值觀、醫學、藝術等等,“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多樣性,而且也具有眾多積極的現代價值。

諸如藏醫學、蒙醫學、維醫學等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在造福今天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學藝術和價值觀念也拓展了現代人的文化審美視野。

在一些少數民族地方,至今依然傳承著的許多看似前現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對於克服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標準化的大規模複製、人內心的孤獨等現代性的負面向度具有深刻的啟迪。

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在開展面向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鄉土文化進課堂、留村寨、出村寨”項目時,就曾嘗試從當地傳統歌、詞、村規民約中間收集整理出一個具有在本地區具有普遍共性的鄉土氣息、適合中小學生文化故事讀本,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許多促進人的發展、積極向上的元素,例如讚美保護環境、提倡尊老愛幼等合理的行為規範、促進鄰里和睦的鄉規民約、有關健康營養等醫藥知識等等。

“網際網路+”構成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重要的技術條件

“網際網路+”時代 的到來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傳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場景。

第一,“網際網路+”技術豐富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態和方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傳播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大眾化,根植于基層與民間是文化傳承最厚重的基石。

在“網際網路+”技術下,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網頁等形式載體以及微網志、微信、APP等技術載體等多元化的呈現形態,都使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傳承人的展示和傳播形態更加立體、豐富、多元,從而爭取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擁躉和粉絲。

一位從事西域歷史問題研究的專家曾經有過一個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設想,他在調研中發現新疆環塔裏木地區具有十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但是在地廣人稀的西北,這些文化遺存和財富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展現。

這位專家希望借助今天的“網際網路+”技術條件,對這些遺存和資源進行全面的調研、收集、整理,建立若干個專題資訊庫、圖片庫、數據庫、資訊庫、人物庫等等,從而進一步推動多元化運用、數字化儲存、網路化傳播。

在這一過程中,將分散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孤島連結進一個平臺之中,這就有助於文化産業、研究者、保護者等不同需求群體更好的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價值。

第二,“網際網路+”所激蕩起的文化産業創新繁榮熱潮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契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網際網路+”為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而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與文化創意産業的融合發展,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下的語境和生活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像力和可能性,不僅有助於提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效果,也可以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例如,四川省政府就把搭建“網際網路+”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四川區域)服務平臺當作一個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著力點。

第三,“網際網路+”提供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傳播的跨界協同平臺。“網際網路+”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價值觀相適應的技術形態,它在源源不斷的創建出“關係連結”,搭建起跨界協同的平臺,將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實踐者、研究者、傳播者、愛好者等分散著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

這種跨界整合和互聯互通對於分散于廣闊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或將為克服民族地區地理區位遼闊、分散和偏僻的空間限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5年,雲南省玉龍縣黎明鄉的黎光完小、美樂完小兩所小學策劃了一個項目,該項目通過邀請本地少數民族民間藝人走進課堂教授學生傈傈族的傳統民族樂器、舞蹈、語言文字、手工藝等,以期讓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在地化的傳承。

但他們遇到了資金瓶頸,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為他們支了一招——網路眾籌,結果使用眾籌的方式僅一週就籌齊了所有款項,這正是網際網路公益的優勢和力量。

一位少數民族青年就曾感慨“那每一片土地上滋養積澱的知識智慧歷史都是很重要的部分,除了傳承人之外,這些知識掌握在社區裏許多人那裏,那麼最基礎的收集記錄顯得尤其重要。

這樣的收集整理需要來自社會公眾專業性的體系支援,也需要社區許多力量和社區以外的參與”,無疑“網際網路+”正在使這種多元力量的跨界參與變為現實。

在對外交流與國際傳播中實現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表達“一體中華的多元”和“多元中華的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質的媒介,將提供給我國公共外交與文化交流豐富資源。

眾多民族不同風格的民族服飾、傳統舞蹈、原生態音樂,這些都是具有震撼力的打動人心的文化呈現形態,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我國公共外交與對外交流的格局之中無疑對於溝通人心、化解偏見、增進理解具有十分奇妙的效果。

目前,中國正在倡導基於“互聯互通”原則的“一帶一路”,以打造沿線國家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將是一條蘊含著豐富東方智慧的超越西方模式的新全球化道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又與國家地理上的邊疆區域相吻合,眾多國內少數民族與國外民族“跨境和平共居”,那麼圍繞“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工程,少數民族的對外民心溝通、文化交流就有很多大有可為之處。

此外,“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共同開展世界遺産的聯合保護工作”或將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新的契機。

(作者係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河北大學副教授、團中央“青年之聲”專家團成員)

作者: 朱峰 責任編輯: 張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