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專業選擇不僅是個人選擇
2016-08-19 16:02:08 | 來源: 光明日報
原標題:專業選擇不僅是個人選擇
高考考生的專業選擇,一直是折射人們對各行各業看法的一面鏡子。某一專業的“熱門”或“冷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所在行業的“行情”。2016年高考就出現了一些引人關注的動向,比如山東省理科狀元拒絕了名校熱門專業(金融、管理)的邀請,最終選擇學習粒子物理,顯示出不少考生“不忘初心”的追求。而一項針對22個省份36名高考“狀元”的調查則顯示,9成受訪者選擇了金融、管理類專業,而選擇醫學、農學、軍事的則為零。
從筆者的觀察看,高考考生的專業選擇主要受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利益、興趣和輿論。所謂利益,不難理解,就是哪些專業好就業、收入高,選擇這些專業的考生自然也更多,這是金融、經濟、管理等專業熱度持續的原因。至於考生自己的興趣,原本應當是決定性的因素,但目前只能暫居第二,畢竟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年幼無知”的考生往往沒有最終決定權。回想筆者當時選專業的過程,大抵就是這樣的情況:父母希望選擇熱門的法學專業,而個人則喜愛英語、中文等語言文學類專業,雙方反覆博弈,最終選擇了既比較熱門,又能部分滿足興趣的新聞學。很多考生的情況恐怕都與我類似。
而輿論因素則是值得深究的另一個指標:某一專業的“聲望”或“口碑”。高考“狀元”無人願意學醫、做醫生,除利益、興趣的考量外,恐怕是受到了輿論的影響。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醫生是一個穩定、受人尊敬的行業,這一點無論在國內外似乎都是共識。但眼下,學醫不但接受教育的時間成本極高,而且就算進入了這一行業,似乎也還談不上收入豐厚、“受人尊敬”,頻頻見諸報端的傷醫、醫鬧事件凸顯了醫生職業的“高危”。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談何“尊敬”?除醫學外,法學專業近年來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在國家和社會向法治化方向加速發展的過程中,法律人才本是相對稀缺的,但在我國,無論是法官還是律師,均面臨著與醫生類似的問題:看上去光鮮亮麗,內裏卻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楚。
高考“狀元”不選金融而選物理,體現了社會和家庭回歸教育本質、尊重天性的趨勢,值得鼓勵,也應當推崇。但高考“狀元”不想當醫生,折射了社會中某些重要的專業領域正處於不正常的生態之中。試問有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從事一項有著極高準入門檻,卻又難以獲得尊敬甚至面臨危險的工作呢?高考專業選擇的“版圖”,從一定角度預示著若干年後社會各行各業的生存際遇。一些專業的遇冷令人惋惜、痛心,也絕不是一個“價值多元、選擇自由”的自然結果。
專業選擇是個體自由,但顯然,在“利益、興趣、輿論”三項指標中,如果純利益的考量稍微少一些,純興趣的作用稍微大一些,而輿論自始至終保持對專業主義的敬畏之心,那麼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進入由個性因素主導的職業生涯中。因此,專業選擇又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關係著我們這個社會有機體的健康程度,不可掉以輕心。
作者: 常江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