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哈尼族不為人知的生活用具
2016-08-18 09:08:11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哈尼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哈尼族源於古代羌人,與漢藏語族的彝、拉枯、基諾、傈傈、阿昌、景頗、獨龍等民族有族屬淵緣關係。哈尼族有多種自稱,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和泥、鍋挫、哦怒、多泥、海尼等。見於漢文史籍中的名稱有和夷、和蠻、禾泥、窩泥、河泥、哈尼、阿本、播比、畢約、羅緬、路弼等。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解放後,根據本民族大多數人的意見,統一稱為“哈尼族”。聚居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屬雅尼支,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哈尼族人口為215434人,佔總人口的19.01%,是西雙版納第二大少數民族。
由於哈尼族長期處於輪歇遊耕、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的古老生活方式,逐步保留下了自己特有生活用具,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哈尼族哪些不為人知民間生活用具:
一、扣子
用途:捕鳥的用具。
製作材料:也睡苦竹桿,一次製作若無蟲蛀可重復使用。使用時以飛螞蟻或竹蟲為誘餌,是山裏哈伲族人改善生活,加強營養的必備之器。
二、背籮
用途:背東西的用具。
製作材料:竹篾,使用壽命看使用頻率及使用人的愛護程度,是山裏哈尼族婦女每天上山勞作必備的神器,使用時頭部和肩膀共擔重量,木板要卡在脖子上。
三、婦女們的檳榔包
用途:用於裝檳榔的包。
製作材料:自紡布、針線……工序複雜,一次製作可重復使用多年,檳榔包裏有檳榔葉、檳榔樹皮(非南國美人)、熟石灰、煙絲……,用檳榔葉把這些東西包裹後入口嚼,慢慢就會變紅,嚼在嘴裏越嚼越有味。檳榔是山裏哈伲族婦女及老人必備的日常生活另食,嚼檳榔是哈尼族婦女和老人日常生活習慣,就像抽煙一樣,也會有癮,長期嚼檳榔牙齒暗黑,形成一層黑色的保護膜。
四、葫蘆
用途:用於日常儲存飲用水,也可用於裝酒。
製作材料:採一形狀較好的山葫蘆晾曬,直至葫蘆裏肉、籽腐爛,後注水于葫蘆內,反覆注水倒空後涼于火炕上自然烘乾,開始使用時會有些腐爛味道,慢慢味道就會消失。西雙版納氣候炎熱,哈尼族人用葫蘆儲水清涼可口,還便於上山勞作攜帶,是很好的儲水工具。
五、舂臼
用途:舂食物。
製作材料:樹榦、竹。西雙版納哈尼族民風淳樸,飲食多以酸、辣為主,口味濃重,舂臼在哈尼族日常飲食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製作沾水、舂辣椒等美味的神器,內地人的舂臼多以石頭做成,雖然都是舂食物,但舂出來的食物顏色及味道與用樹榦、竹子製成的味道截然不同,哈尼族長期以來就地取材,利用樹榦、竹子製作了各式各樣的舂臼,既生態又美觀,是製作美食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六、藤篾凳
用途:日常用的椅子。
製作材料:野生藤篾。
製作工藝:採伐熱帶雨林野生藤篾條若干,經削片、定骨架、浸泡、烘烤等工序製作而成。藤篾凳既輕便美觀又便於擺放,是哈尼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傢具之一,配合藤篾桌使用,既古樸又典雅。
七、魚籠
用途:用於存放魚類及鱔類動物。
製作材料:竹子。
製作工藝:伐野生嫩竹若干,經削片、浸泡、編制、烘烤等工序製作而成。魚籠是哈尼族群眾撈魚活動中常用工具,一般配合魚兜等工具使用。
八、魚兜
用途:撈魚摸蝦之用。
製作材料:藤。製作工藝:採野生藤子若干(在下不知其名),用刀刮去藤子外皮,會有一層白色的附膜無比堅韌,用白色附膜擰成細繩,經接線、紡線、織織等工序編製成魚偷兜,再用藤條按兜口固定而成。魚兜是哈尼族群眾撈魚活動中常用工具,一般配合魚籠等工具使用。
作者: 雲南電視臺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