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的美麗 盡顯柔美和浪漫
2016-08-18 09:04:45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居住在哀牢山下的傣族,因其婦女的服飾用長達丈余的特製彩織錦緞,纏繞成寬約一尺半的花腰帶係住筒裙的穿著特點,俗稱花腰傣。
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清朝時代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時稱“大百夷”),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為“水擺夷”(明時稱“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為“花擺夷”。民國21年,《新平縣誌.民族》載:擺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擺、旱擺、花腰擺、苦菜花擺四種。其文中所提的“擺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內紅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還一直延續著這種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尊重傣族人民的意願稱為“傣”。
據説居住在雲南省新平縣戛灑江一帶的花腰傣人,他們的祖先是滇皇族後裔。哀牢山農民起義首領刀成義,是他們平寨傣族的老祖宗。戛灑江一帶的花腰傣人多數姓刀,他們的祖宗是在大遷徙中失散的部落。
在花腰傣文化中,其具有象徵性要素的就是花腰傣的服飾,它是花腰傣與當地其他民族相區別的重要標誌,是代表花腰傣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花腰傣”這一稱謂的來源就是其服飾文化形象的延伸。
花腰傣婦女的服飾華美艷麗,紋身染齒等習俗與古滇國貴族一脈相承;至今仍遺風不改。花腰傣婦女的盛裝用料考究,特別是傣灑、傣雅,多用綢緞,且刺繡精美、銀飾琳瑯滿目,光彩奪目,彩帶束于腰間,絢麗多姿;一雙手戴幾對銀鐲,十個指頭都戴滿戒指,丰姿綽約,整套衣服穿戴起來幾乎無法勞動,只能參加禮儀性活動,是富貴身份的象徵。
繁衍生息在哀牢群山、紅河之畔的新平花腰傣由於地處偏僻、居炎瘴地,封閉的環境使花腰傣完整的保存著古傣先民古樸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術、染齒、紋身、服飾和趕花街等習俗。在層層梯田環繞哀牢山中,火紅的鳳凰花映紅的戛灑江岸,花腰傣人掩映在江岸古林間的村寨、古堡式民居,以及典雅的服飾、多彩的風情、奇異的習俗形成的獨特花腰傣文化如勁風過海,享譽中華大地,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花腰傣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的文化都是靠口傳心授或傳統習俗代代流傳,但花腰傣卻創造了輝煌的詩篇。他們流傳下來的文學豐富,舞蹈優美,歌曲動人。他們依然保留著染齒和文身的古老習慣,從十來歲開始就染齒和紋身,以黑為美,牙齒染得越黑就越漂亮。紋身身主要是為了避邪,花腰傣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世上是有鬼魂的,文身可以驅鬼,也可以讓自己的靈魂回家。
新平花腰傣文化凸現了獨特性,最具表現力的就是花腰傣服飾。“花腰傣服飾是穿在身上的藝術,寫在身上的歷史。”有的專家學者對花腰傣服飾給予了高度評價。花腰傣上衣較短,腰常露在外面,但用彩帶束腰,花腰傣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女性的服飾根據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款式,但都是以筒裙為主,大膽的色彩搭配和斜角傾斜,加上綴在身上的銀飾,盡顯花腰傣女性的柔美。最為特別的是花腰傣少女的帽子,獨特的形狀和別出心裁的佩戴方式,把花腰傣的神秘與原始展現得淋漓盡致。
花腰傣的趕花街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是為了紀念傳説中替傣家人驅除災難殺死惡龍的英雄岩龍而進行的集會。趕花街還是花腰傣“小卜冒”(小夥子)和“小卜少”(姑娘)們挑選伴侶的盛大節日,被稱為“東方情人節”.節日這天青年們都穿起自己的民族盛裝,花街上小夥子會主動與自己看上的姑娘搭話,並贈送小禮物,如果姑娘有意,也會回贈自己做的手絹、花帶等,並與他單獨到樹林中尋一個安靜的地方相會。姑娘會拿出小竹籮裏親手做的糯米飯、炸鱔魚幹、腌鴨蛋等喂給小夥子吃,也就是“吃秧籮飯”,以表達愛慕之情。如今的花街節,已從青年人的談情説愛擴展為當地展示民族風情,開發商貿經濟的活動。
作者: 徐琪燕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