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走進壯族山歌:傳唱者多是中老年人
2016-08-17 09:40:05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山歌是優秀文化的一種,包含著壯族祖輩的情懷,決不能讓山歌在我們這一輩失傳,如果那樣我們就是壯族的罪人。”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溫暖隨行實踐隊”來到廣西武鳴,針對壯族山歌開展調研,武鳴山歌協會常務副主席曾祥彬向實踐團隊介紹了壯族山歌的發展現狀。
廣西武鳴縣有“中國壯鄉”“中國歌圩文化之鄉”之稱,全縣人口68萬,壯族人口占86%。壯民以“善歌”著稱,喜歡用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劉三姐》更是被世人熟知。上世紀80年代左右,壯族山歌盛行時的景像是“以歌代話、借歌傳情”,而那令人神往的漫山遍野的歌聲,如今卻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調研顯示,武鳴縣早已在2010年7月成立山歌協會,會員有剛成立的58人發展到現在200多人,當地各鎮也成立了山歌分會,但會員年齡結構偏大,多數在四五十歲以上,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山歌面臨著傳承的困境。
成立山歌協會:只因熱愛
“當初是因為一位武鳴人喜愛唱山歌,退休後就經常組織唱山歌,後來唱山歌的人越來越多,他就向政府提議成立了一個山歌協會。他去世前跟我們説,山歌是優秀文化的一種,包含著壯族祖輩的情懷,決不能讓山歌在我們這一輩失傳,如果那樣我們就是壯族的罪人。”武鳴山歌協會常務副主席曾祥彬説。
武鳴縣山歌協會由於協會屬於民間組織,縣政府對其沒有專項撥款,協會的主要經費來源是商業演出收入,而這些收入又極少,有時去演出的收入還不夠路費。但正是因為責任感,六年來,就算倒貼,他們也依舊堅守傳承山歌。
曾祥彬説,山歌協會作為一個群眾參與程度很高的社會組織,以弘揚、傳承和發展壯民族文化為宗旨,積極配合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國家各項方針政策進行宣傳,使群眾在享受到山歌的同時,也能了解縣情、國情。
“從老人家身上,可以看出他們肩負的使命對於整個民族來説是多麼的重要,不求回報的堅守這一份對民族的熱愛讓人暖到心窩裏。”隊員趙丹説。
、學唱山歌:複雜講究並不容易
“傳説古壯人是以山歌來跟先祖布洛陀對話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凡有壯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餘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大小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
從曾祥彬的介紹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不同地方壯族原生態山歌曲調也不一樣,如一個區不同縣就有不同山歌曲調,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轉動聽的那坡山歌、馬山的三聲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多以對唱為主。
而武鳴山歌的唱法也頗為講究,除了對字斟酌推敲、對句押韻要求,對曲調唱法也很講究,真正學習山歌理解並品味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的。因此,一些年輕人覺得山歌難學,不願意去學習。
山歌傳承:艱辛,但從未想過放棄
據山歌協會的統計,目前會唱山歌或學唱山歌的人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且大多數為已退休的興趣愛好者,當地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山歌傳承的斷層現象讓協會成員們很擔憂。很多傳承的舉措想做卻力不從心,除資金問題,會員們年齡過大行動不便也是重要原因。
“幾乎每一個武鳴人都能唱上幾句,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還沒有認識到壯歌傳承的重要性,一些歌圩、節慶裏,唱山歌的主力是中老年人,這不利於壯鄉山歌的普及和發展。”曾祥彬説。
老一輩的傳承人們對將自己所學到的傳承給下一輩方面顯得很吃力。不僅僅是因為時代在改變,如今的環境讓傳統文化發展舉步維艱,“現在年輕人很少唱山歌,也不喜歡唱,唱山歌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土。”一位協會成員坦言,山歌后繼乏人,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為此,除了編唱山歌,如今協會也開始教授唱山歌。遇到來觀看演出的小學生,他們會主動教授孩子們學山歌、唱山歌。“傳唱是最好的保護!”曾祥彬説,只要年輕一代學會了,唱起來了,壯族山歌自然會代代傳承下去。
團隊成員張冰雪感慨説:“有些文化是口口相傳的,比物質更能震撼人心,也許正是帶著這樣的信仰和認知,才使得山歌協會的成員們堅持唱山歌,力所能及地為山歌搭建一個傳承的舞臺。”
與協會的老人們交流過程中,他們句句離不開山歌,滔滔不絕時還亮出幾嗓子,嘹亮、歡快、悠揚,飄向遠方……
作者: 楊潔 劉懿黛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