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錢江晚報]剪斷論文生産鏈,還學術以清明

2016-08-16 10:46:40  |  來源: 錢江晚報

原標題:剪斷論文生産鏈,還學術以清明

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趙井春,3000元買來的一篇萬字論文,大大咧咧發表在了校刊上。沒想到這篇論文竟然不是出自論文代寫機構,而是一名本科畢業生的原創。顯然,趙井春這次,是被論文的賣家給坑了。

趙井春因學術不端被解聘,也是咎由自取。説中國是全世界“垃圾論文”的第一生産大國,一點都不誇張。上個月央視披露的國內論文造假産業鏈表明,炮製論文已經成為一條龍服務的公司化運作。其中一家叫做廣州名匠文化傳播公司的機構,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500元以上的論文訂單4688單。這些客戶,從教授、博導到普通大學生、職稱待評者,應有盡有。綜合反饋表明,“買家滿意度高”。

滿意度高,是因為花錢代加工的各色論文,都叩開了官方機構的評審大門。所以相比趙井春一不小心買了篇原創論文被作者發現,那些成千上萬的論文買家,都是論文難倒“英雄漢”這個整體悲劇中的“幸運者”。

趙井春如果認認真真寫論文,未必比買來的這篇原創論文差,更未必比論文加工廠裏改頭換面做拼裝的“産品”差。但既然市場上有得賣,買了能夠發得出,像趙井春一樣尋求代加工的大有人在。更何況還有太多真正做具體一線工作的專業人士,並沒有條件可以拿出整塊的時間來寫論文,更沒有敲開學術期刊高高在上的“門路”,所以,論文産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繁榮”,便可想而知了。

中國論文市場的畸形存在,背後透露的是一個畸形的論文門檻設計。評職稱,交論文。想畢業,交論文。而且很多門檻還設定必須市級、省級、國家級的期刊多少篇甚至多少字數,否則便是一票否決。而論文的品質不是決定的原因,決定的是發表在哪一級的期刊上,能不能通得過電子化設計的“查重率”,其他的,神馬都是浮雲。在這樣的門檻設計上,論文已經失去了學術研究成果的基本嚴肅性、權威性,而是演化成完全功利化了的一塊塊雞肋,每年大量的垃圾論文充斥學術期刊、堆滿評審案頭。

央視報道之後,被廣州警方以“涉嫌非法經營罪”而立案的那家論文炮製公司,此前在向“客戶”介紹他們的“原創秘訣”時説,他們的論文在“查重率”方面能夠絕對過關,主要靠的是整合,“比如説‘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他就會説‘我今天晚上食用了雞蛋炒番茄’,或者是‘番茄炒雞蛋作為我的晚飯’。”

職稱評比、學位頒發,有“只講論文不講實績”的畸形制度設計在,就一定有論文難倒“英雄漢”的抓狂者;有“只看發表不看品質”的畸形評審門檻在,就一定有論文買賣的生意在。沒有這些評定的門檻對於學識與實踐的無視,就不會有這麼多人為一篇論文而徹底難倒的無奈與抓狂。它如同一場形式主義的逼債,客觀上促成了炮製論文的一筆筆買賣。

把趙井春解聘了,把炮製論文的加工廠查封了,中國的學術就“端”了嗎?未必。他們應該解聘、應該查封,但更需要解開的,是套在知識分子頭上形而上的論文緊箍咒。中國順利通過了職稱與學位評審的論文,有多少的比例是實打實的學術研究成果?有多少是像趙井春那樣買來的“産品”?旁觀者心知肚明,評審席上那些端坐著的人們應該也是心知肚明的。

 

 

作者: 劉雪松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