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地方傳真

從“民族團結教育”到“民族團結進步”

2016-08-15 09:37:36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1.歷史的新平臺。1983年,自治區黨委決定把每年的5月設定為“民族團結教育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新疆民族團結事業上舉旗抓綱的一個新舉措。2016年設立“民族團結進步年”活動,則是在新世紀、新時期為新疆民族團結事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構建的新平臺。

2016年3月28日,自治區召開動員大會,向全疆、全國、全世界宣示新疆的民族團結事業邁入了新征程:民族團結進步年開啟!其歷史背景是恢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研究了新疆問題;中央相繼召開了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閉幕不久。其歷史淵源是深厚的:新中國成立之後,黨中央為新疆的民族工作確定了方針、政策,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法》。自1983年始,開展了33個“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涌現了無數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認清了民族團結是新疆各族人民生命線的意義,總結了民族團結工作在治國理政層面的豐富經驗。其現場規格是高級別的:兩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出席並講話。一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一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其會議的規模是龐大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電視電話形式,天山南北萬眾聆聽,長城內外電波傳揚。

歷史已記載一個史冊生輝的年份:2016。

時代將標注一個民族團結的高點:進步。

大眾正經歷學習思考並付諸實踐:行動。

2.“教育”與“進步”。從“民族團結教育”到“民族團結進步”,只有一詞之改,意義卻躍然而上。我們知道,“教育”是一種行政行為,旨在用道理説服人,讓你照著要求去做;使你、令你、讓你的思想、行為符合規範,帶有要求性,是被動式。“進步”則是向前邁步,步履矯健,目標明確,不斷前進,更多是自我向前趨動、向上提升、向心凝聚,是主動式。

當然,教育與進步是相依相隨、相輔相成的,只是側重點不同。教育側重“告訴”,進步側重“成效”。進步離不開教育,教育的收穫就是進步。所以説,進步需要教育,教育促使進步。教育是培根固本的必修課,進步是教育基礎上的昇華。強調進步,是要目的性更明確,要求更具體,責實有抓手:今天邁在哪一步、明天邁向哪一步,一步一步紮實向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才能日臻完善。

“教育月”“進步年”,也有時間跨度的變化,從月到年,從“階段式”到常態化。時間之變、內容之實,意味著什麼?它反映了自治區黨委對中央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精神的深刻理解,對時代風雲變化的準確把握,對複雜的周邊環境的遠見卓識,對現實挑戰的清醒判斷。從而,對新疆民族團結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就是“民族團結教育月”需要變化之因。

這就是“民族團結進步年”適時變更之果。

3.團結是個核心詞。“團結”二字,不生僻,很普及,説人人都懂,沒錯。如果説人人理解詞意,那卻未必。有人曾作過這樣通俗的解讀,算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團,為球狀的圓形物體;結,是將兩個(或以上)球形黏結為一體。圓與圓對接,接觸面太小,小到成為點對點,要想牢固,很難。那麼,如何才能“結”得牢固呢?只有一個辦法:把每一個圓切割出一個平面來,兩個平面相黏結,才能牢固。這個比喻,生動、形象、逼真。用以解讀“團結”,也是再恰當不過的例子。

細細品味,切掉的部分,把它定義為:錯誤的思想、觀念、認識,狹隘的民族心理、意識、故疾,自私的想法、成見、擔心,複雜的西方思潮、流變理念、極端觀點……那麼,正當、正面、正確,主體就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這樣的團結,定能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作為進步的一個觀點,是否可以説,我們心中應該有一個團結的公式:團結—糾錯—團結。從團結的願望出發,不斷糾正不利於團結的錯誤,進而深化團結,鞏固團結。歷史和中東亂局告訴我們,沒有團結就沒有穩定。沒有團結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

晉朝人陸機有兩句詩:“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其典故來自一則故事:漢朝京城田氏有三兄弟:田真、田慶、田廣,一直和睦相處,庭院中有棵紫荊樹,也長得花繁葉茂。後來他們鬧彆扭,要分家,紫荊一夜之間就枯萎了。兄弟三人大為震驚、深受震動,於是不再鬧分家,和好如初,紫荊花又盛開如故。這無異於説,不團結,天理不容。

4.團結的關鍵是人。民族團結,説到底,是人的團結。因為,民族只是一個概念,概念與概念是用以表述的,民族之間只能以人的團結來體現,這是其一;其二,是單一民族成分的地方,很容易把民族團結的活動流於形式,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只有一個民族成分,與誰團結?其三,有些抓民族團結教育好的地方,他們認真並執著地講道理,立規矩,終因沒有“對象”,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所以,民族地區,不論民族成分多元還是單一,只要我們抓住了關鍵——人,人的團結,就牽住了“牛鼻子”,就能提綱挈領。試想,人與人之間,心相連,情相通,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那該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圖景!這幅生動的圖景中,我們已將熱愛祖國的大道理細化為愛新疆、愛家鄉的小道理,將維護民族團結的大道理細化為愛親人、愛鄰居、愛同事、愛他人、愛同學的小道理,將長治久安的大道理細化為人與人之間增進了解、消除誤解、加深理解、達到諒解的小道理。即便曾有過傷痛,也能漸漸“活血化瘀”。我們所説的“進步”,就能“立竿見影”,落細、落小、落實。這樣,教育就會取得成果,進步就會達到目標。

5.樹立“國族”意識。這個“國族”,就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水乳交融、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格局。我們的“進步”,就是要從一體多元格局的發展歷史中,深刻認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我們始終致力於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其持久團結的歷史,為天下仰慕。

我們並不諱言,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俗、喜好禁忌、宗教傾向,這是正常的社會生態。就像一個大家庭,有56個兄弟姐妹,各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若以吃飯比喻,就是:有的喜歡吃蘿蔔,有的喜歡吃青菜,有的喜歡吃“恰瑪古”,有的喜歡吃魚肉,無須強求一律。只要他們認為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員,是一個愛家、戀家、護家者就行。誰也不應把自己的喜好強加於人,誰也不應強調自己的個性而危及他人,誰也不應覺得自己可以法外行事……而是舉案齊眉、相敬相愛、和睦相處、憂喜共擔,自然就能達到“家和萬事興”的境界。

儘管,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家庭成員、民族兄弟是有差異的,但是,這個差異不是鴻溝式的、斷崖式的,而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大同小異。我們的態度只有一個:求大同,存小異。這個大同,就是中華民族;這個小異,則是56個民族符號。我們今天的“進步”在於: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進步中,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一統,十幾億華夏大地上的子民,統屬於一個“國族”,那該是一幅如何讓人艷羨的情景?!

6.無神論教育不能“退避三舍”。我們十分堅定地遵循: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又是這一世界觀的精神基礎。因此,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指出:黨員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大原則。保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實踐已經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指導下,我黨不是把希望與未來寄託于天國與來世、寄託于向統治階級的向善勸化,而是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依靠長期艱苦奮鬥,實現了驚人的跳躍,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脫胎換骨為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強國。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期艱巨任務,無神論仍然是黨和人民事業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武器。我們不僅要自身堅持而且要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幫助和引導人們劃清唯物論和唯心論、無神論和有神論、科學和迷信、文明和愚昧的界限,特別是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包括無神論的宣傳教育。我們所説的“進步”,就是要扭轉無神論宣傳的課(講)堂上“失語”、教育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狀況。我們的一些單位、一些部門、一些宣傳,對無神論教育長期“退避三舍”,不敢觸碰,豈非怪事?

7.共産黨員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我們黨建黨至今,始終堅持並公開申明自己的無神論世界觀,實行黨員不能信教的原則,這是一條思想紅線,這是由共産黨員自身的信仰和理論支柱所決定的。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共産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我們知道,宗教信仰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有著嚴格的區別,是有神論與無神論之間的截然對立。宗教信仰強調人類被動祈求神對自己的拯救,而馬克思主義則強調改造世界的主動作為:要創造人類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的“進步”,就是要劃紅線、敲警鐘、吹號角,共産黨員不能信教。黨員不能信仰任何宗教,是我們黨區別於國內外多數政黨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優勢。它使黨的政治綱領、組織體系、思想方式統一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上,從而獲得強大的凝聚力、戰鬥力;使黨得以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宗教現象,做出科學的判斷、決策,實行正確的政治引導。假設,如果對黨員信教“開禁”,共産主義理想將崩塌,黨的理論基礎將毀棄,黨的隊伍將瓦解,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將蹤影難覓,人民群眾的主心骨將蕩然無存。

所以,共産黨人世界觀有自己的精神色譜:無神論;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追求:中國夢。

“進步”,這是基點、起點、光點!

8.為“引導”注入內涵。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黨的一項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宗教政策。

我們知道,宗教是一種古老的社會現象,它的形成有複雜的階級根源、社會根源、自然根源和認識根源。它已長期存在並還將存在下去。它有獨自對廣袤宇宙的理論解釋、對人類生活的道德訓誡和對世事變遷的心理撫慰,不僅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自然現象,也是一種現存的文化形態。既然如此,也就應當承擔一定的文化責任。“文者,貫道之器也。”“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均道出了文化的歷史使命: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這個“道”,是天下大道,即:中華民族、愛國情、中國夢。宗教文化,理所當然也應該“載”這個“道”。因為,它與教義不矛盾、不衝突、不對抗。每一位傳教者,都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一員,都有一個中國夢的憧憬。

“相適應”需要引導,引導的內容為社會主義社會;去引導需要找準適應點,適應點就是最大公約數。要一步一步,步步為營,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從不矛盾、不對立,到相一致、相適應,實現全社會同心、同德、同向、同力……

至於這種“引導”,由誰來引、來導,怎麼引、怎麼導,如何定量定性,如何檢查落實,都應該建章立制。

這是否算作“進步”的一項內容?

這是否成為“引導”的一點要求?

9.建好、建強三支隊伍。自治區黨委提出,要建好、建強黨員幹部、人民教師、宗教人士三支隊伍。這是打基礎,抓根本,牽“牛鼻子”的重要舉措,是解開許多社會難題的“金鑰匙”。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不是一時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統籌安排,戰略謀劃。把三支隊伍建好、建強,將發揮全方位、多側面、立體化的作用。

在社會構成中,黨員幹部、人民教師、宗教人士,擔負的角色都應該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文化知識的“功放器”,群眾情緒的“穩定器”,精神負擔的“減壓閥”。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是浩浩蕩蕩的百萬大軍,人人遵紀守法,會有多大感召力?若一名黨員再帶動幾個人,就有更大的號召力。我們的教師隊伍,是“孩子王”,是“靈魂工程師”,他們的責任是護花育苗,寓意著新疆的未來在他們的羽翼下,將積蓄排山倒海的力量。宗教人士隊伍與信教群眾朝夕相處,有耳濡目染的接觸,有言談舉止的示範,有聲威並重的尊嚴。傳遞正能量,是建設;傳遞負能量,即破壞。何其重要!

是否可以這麼説,這三支隊伍建設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新疆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這三支隊伍建設好了,一好百好;這三支隊伍建設不太好,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我們如何“進步”?建好三支隊伍。誰抓誰管,責任要明確;孰好孰差,標準要明確;遵規守紀,制度要明確。

假如要給這三支隊伍推薦“隊歌”的話,我建議教師隊伍是《我們走在大路上》: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共産黨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宗教人士隊伍為《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黨員幹部隊伍則是《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10.唱響一首歌。“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團結就是力量》,鏗鏘社會,鏗鏘人生,也定能鏗鏘新疆的“民族團結進步年”。

團結,堪稱人類社會共識度最高的一個詞。為什麼各色人等對這個詞的認知能高度一致?因為,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運作都需要動力,但任何單一的“力量”都硬度欠佳,只有團結,才能比鐵還硬,比鋼還強,無堅不摧。不是嗎?

要砸爛舊世界,馬克思呼籲:“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

擊退侵略者,保家衛國,毛澤東放言:“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我們堅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創造輝煌?“團結就是勝利!”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年”活動,“進步”到何方?進步到團結、團結、更團結!讓新疆2300萬人民的團結,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民族團結進步年”開啟,我們心中的共識要高昂地立起。我們的祖國:中國!我們的民族:中華民族!我們的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追求:中國夢!

人人心中要堅定這個概念,打下這個烙印,立下這根準繩,拉上這條紅線,這就是戰無不勝的力量。

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

新疆,團結的激情紅似火!

 

(作者為新疆記協主席)

作者: 祝謙 責任編輯: 張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