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親 守望相助 雪域高原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2016-08-12 14:16:31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冬去春來,高原大地變成花朵的海洋。
在遼闊美麗的雪域高原,最絢麗的花朵,就是民族團結之花。在西藏310多萬各族幹部群眾的精心呵護下,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每一處雪山草原、村莊牧場,更盛開在高原各族兒女的心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在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中科學謀劃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201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總書記更是題詞“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
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深入貫徹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西藏建成民族團結典範的重要指示,努力創建民族團結模範區,演繹著一個個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薄力量。
民族團結,正在成就西藏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變,正在為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繁榮進步插上騰飛的翅膀!
“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
“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民族團結工作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有著深刻洞察,對構築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有著遠見卓識。
歷經風雨洗禮的雪域高原,一直就有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民族團結在西藏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千百年來,西藏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唇齒相依,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在民族團結進步旗幟的指引下,高原各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譜寫出一曲曲和衷共濟、血濃于水的讚歌。
藏東昌都市,一個叫“班視昌”的旅館名噪一時,原因在於這個昌都的首傢俬營旅館,正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上世紀末,回族姑娘阿西亞與康巴漢子帕巴格來組成了一個“團結家庭”,並創辦了私營旅館“班視昌”。從那以後,這個旅館就成了來來往往各民族旅客的“家”:漢族旅客沒有旅費,“班視昌”免費提供食宿並安排他們在旅館打工;藏族小夥兒沒有工作,“班視昌”熱心接納;孤寡老人生活困難,“班視昌”送錢送物……小小的旅館裏,發生了太多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溫馨故事。工作在這裡和住在這裡的藏、漢、回、蒙各族群眾,不是一家人卻親如兄弟,有著不同的語言卻心手相連。
這個溫暖的“大家庭”,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寫照。
拉薩城關區吉日街道辦事處河壩林居委會,這個常住人口565戶、1519人的社區,不同民族間通婚的就有101戶。不到兩千人的流動人口由11個少數民族組成,其中包括土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在西藏,像這樣的多民族幹部群眾聚居在一起的社區越來越多,各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演繹了一曲曲“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動人音符。
如今,走進拉薩市八廓街曲折幽深的小巷,隨意走進一所居民大院,都可以看到各民族和諧相處的動人畫面:漢族大嫂去買菜,出門時總是問一下藏族阿媽需不需要捎點什麼;陽光下,藏族阿媽精心地照料著學步車裏的回族嬰兒;蒙古族大哥上班,不忘順便把鄰居家上小學的維吾爾族小姑娘送到學校大門口……這些,已成為許多高原人的日常習慣。看似平常的一舉一動,體現的是兄弟民族一家親、融入的是血濃于水的民族大愛。
“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這句藏族名諺,已成為西藏各族群眾水乳交融的真實寫照。酥油茶裏若無茶,則稱不上是酥油茶;酥油茶裏若無鹽,則會飲之無味。在西藏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各個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藏族、漢族、回族、門巴族和珞巴族等各民族和睦相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各族同心,雪域成金”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在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重大政治責任——
出臺《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構建民族工作體制機制。把民族工作作為貫穿各項工作的一條主線,切實做到“四同”、“五不忘”、“四聯動”:即與全區各項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實”;研究部署工作不忘民族團結工作,選配幹部不忘選好民族工作戰線上的幹部,考核檢查工作不忘民族團結工作,財政預算不忘民族工作經費,表彰先進不忘表彰為民族工作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個人和家庭;自治區、地(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聯動,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和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創建評選領導小組,大張旗鼓地評選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以“兩結對、三連心、四懇談、五解難”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黨員先鋒行”活動,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區、園)建設;
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依託各種載體,推進民族團結宣傳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進寺廟;
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示範點、示範校園創建活動,培育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範、人人為民族團結作貢獻的良好風尚;
召開來自藏漢、回藏、苗漢、蒙藏、回漢等不同民族通婚家庭代表座談會,倡導在全社會形成鼓勵、支援不同民族間通婚的濃厚氛圍,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2015年9月27日,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拉薩召開。會議對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行總結表彰,對推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行再動員再部署……而這樣盛大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並不是第一次召開。這些年來,西藏各級黨委、政府每年都要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對民族團結進步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截止2015年底,自治區共表彰民族團結模範集體1202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1843名。2015年,全區共有116個單位、159名個人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民族團結光榮已經成為各族幹部群眾的共同認識。
各級黨委、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有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入人心,譜寫了民族團結的時代新篇章。
白瑪曲珍,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門巴族,墨脫縣德興鄉黨委委員。32歲的她是西藏代表團裏最年輕的代表,每次到北京出席全國兩會都會引起媒體的特別關注。她説,自己的當選就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2013年,第一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開會,她就提出了“儘快讓墨脫擺脫高原孤島的制約”的建議;2014,白瑪曲珍再次帶來了“讓墨脫實現鄉鄉通公路”的建議;2015年,在走訪了墨脫縣境內的門巴族群眾後,白瑪曲珍帶來“進一步完善邊民補貼政策”、“傳承與保護較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兩個建議……2016年3月,白瑪曲珍不僅提建議,還自信地向中外記者介紹家鄉墨脫的變化。她深有感觸地説:“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
白瑪曲珍所在的墨脫縣只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之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系列以保障和促進民族團結為指針的政策措施在西藏不斷出臺,為民族團結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規。西藏制定出臺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對多項全國性法律制定了符合西藏實際的實施辦法,形成了具有西藏特點、較為完善的民族政策法規體系;
充分保障各族人民民主權利。目前,自治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70%;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89%以上;
切實維護人口較少民族權益。在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設立9個民族自治鄉。投入11億多元,落實興邊富民項目1600多個,有效解決了邊境地區人口較少民族群眾出行、飲水、住房、照明、上學、就醫、增收等難題,各少數民族充分享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著力抓好民族幹部人才隊伍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全區74個縣(市、區)黨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幹部,各級黨政機關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比例達70%以上。實施西藏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程,全區專業技術人才目前達到6萬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專業人才佔74%以上。
2011年10月以來,我區累計派出5批10萬多名幹部進駐5464個村(居),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面對面拉家常、聽意見,手把手算細賬、謀致富,心貼心辦實事、解難事,與基層群眾建立了深情厚誼,夯實了民族團結的群眾基礎。
近年來,自治區還普遍開展了“黨員幹部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全區4萬多名黨員幹部同6萬多戶農牧民群眾結對認親,到府慰問、傾聽意見、解決問題,辦實事好事3萬多件,和各族群眾搭上了“親情鏈”……
各族同心,雪域成金。民族團結是西藏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石,是雪域高原各族兒女的“生命線”。在雪域高原,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各民族群眾的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夯實了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凝聚起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蓬勃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實現這個心願和目標,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發展參與度和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激蕩起各族兒女心中的豪情壯志。
涓滴情意匯成滔滔江河,春風化雨凝聚億萬人心。
寬闊的道路乾淨如洗,一棟棟大氣漂亮的房屋整齊有序地坐落在省道兩旁,村裏的巷道都鋪上了柏油……記者驅車來到米林縣米林鎮東多村,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在眼前。
東多村不到百戶人家,藏、漢、珞巴和門巴各民族,相處得和睦友善,宛然一個民族大家庭。
白瑪旺姆和扶度芳一家便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白瑪旺姆今年34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藏族,她在17歲那年認識了來自湖南懷化的扶度芳。
“當時他來林芝不久,與村裏的人相處得特別好,是個熱心腸、厚道,肯吃苦,我就喜歡上他了,一晃十幾年就過去了。”白瑪旺姆回味著過去甜蜜的歲月,講起了他們走過的甜蜜人生。
他們倆的故事遠不止只有愛情。攜手相伴十幾年,白瑪旺姆和扶度芳堅定信心尋找致富路,不顧疲勞四處尋找發展空間。他們開過修理廠、雜貨店、養雞場,開過計程車,搞過運輸。現在,他們與村裏的門巴、珞巴族群眾一起辦了“塔爾傑山莊”農家樂,還開辦了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廠,年收入40多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甜甜蜜蜜。
扶度芳告訴記者:“幹了那麼多,並不覺得累,除了有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奮鬥,也有各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我覺得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潤物細無聲,點滴在心頭。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在西藏各族幹部群眾中,這句樸實無華的話已經深入人心。在民族團結旗幟下,一幅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美麗畫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開。
這是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政策——中央舉全國之力支援西藏,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口支援力度、促進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等既有優惠政策持續發力。得益於中央大力支援,西藏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拉日鐵路、墨脫公路全線通車,拉林鐵路全面開工建設,“西藏三峽”旁多水利樞紐首臺機組實現發電,青藏、川藏電網實現聯網……
這是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入——“十二五”時期,我區堅持把70%以上的財力投向民生領域,著力辦好民生“十件實事”,連續五年提標擴面。率先實現15年免費教育,率先實現五保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2015年,全區生産總值達到1026.39億元、增長11%,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342.1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0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6億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73.7%、1.9倍、1.2倍、3.1倍、66.8%、1倍。
這是一張張充滿幸福的笑臉——一輛紅色貨車停放在門前,雙層藏式紅白色木結構小樓寬敞而別致,藏式客廳中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嶄新的綜合櫃上放著一台大彩電,精美的藏式沙發靠在墻邊……這是記者近日在昌都市加永澤仁家看到的場景。38歲的加永澤仁是卡若區白格村的普通村民,文化水準並不高,但是靠著黨的好政策和當地漢族幹部的幫扶,靠著自己的勤勞苦幹,一邊跑運輸,一邊種植蔬菜大棚,終於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陽光下他的笑臉特別燦爛。
這是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認同——位於藏北草原深處的聶榮縣帕玉村,由國家投資興建的一幢幢結實耐用的藏式平房整齊排列,白墻紅頂,客廳外還建有防風保溫玻璃暖房。坐在寬敞的客廳裏,六旬老人丁嘎一邊手搖轉經筒,觀看著藏語電視劇節目。新房外,道路潔凈,垃圾箱整齊歸置,路燈靜靜佇立。丁嘎老人動情地説:“現在政策這麼好,我覺得民族團結最重要,只要大家一心,沒有什麼事幹不成。如果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要搞破壞,我們堅決不答應!”
團結保穩定,團結促發展。
一棟棟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一條條寬闊筆直的鄉村公路、電話電視電腦進入千家萬戶……目前,西藏正在加速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戶有所居、學有所教”的民生目標。團結帶來的社會穩定和發展,讓西藏各族百姓歡欣不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懷愛護下,在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民族團結的旗幟下凝聚起不竭的力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態良好……
作者: 高玉潔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