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地方傳真

全國政協調研“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傳承”

2016-08-04 09:10:40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塔塔爾族撒班節、錫伯族貝倫舞、烏孜別克族埃希來、鄂倫春族鬥熊舞……這些民族風情十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一個共同特點———都來自於人口較少民族。

目前,我國將人口在30萬人以下,總人口為169.5萬的28個民族統稱為人口較少民族,雖然人口數量較少,但從文化角度看,他們有著極為豐富和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是我國文化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7月4日至15日,由全國政協常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龍新民帶隊的全國政協“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專題調研組赴新疆、黑龍江,走訪了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錫伯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細緻了解這些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情況,為8月即將召開的全國政協“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做準備。

傳承保護的不只是形式

7月6日是穆斯林群眾的傳統佳節肉孜節,早上,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大泉塔塔爾族鄉大泉湖黑溝片區的努爾蘇裏家裏格外忙碌,幾張圓桌上擺滿了各式點心,還有水果、奶茶等節日食品。這裡是全國唯一的以塔塔爾族為主體的民族鄉。今年肉孜節,努爾蘇裏家迎來了一群特殊客人———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專題調研組,喜慶的節日顯得更加熱鬧。“現在政策好,發展快,各民族文化都好起來了。”努爾蘇裏老人十分高興,熱情地為委員們介紹塔塔爾族的傳統習俗。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塔塔爾族有3556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語言和風俗習慣受到很大影響和衝擊,這在人口較少民族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目前,由於人口少,塔塔爾族語言、文字、服飾等特色文化傳承十分困難。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計委副主任伊爾扎提·扎達是塔塔爾族人,來到塔塔爾族鄉自然十分親切,在他看來,民族融合是歷史的進步,但民族文化不能丟,人口較少民族的存在形式不能只是一個名字,而應當包含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目前,黨和政府對塔塔爾族文化保護採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機制、加強田野調查、為塔塔爾族最具代表性民族節日撒班節搭建平臺等。

2015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頒布了《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又確定今年為“民族團結進步年”,採取了多項措施推動,其中明確提出,要保護各民族特別是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鼓勵使用本民族語言創作,重點要對瀕危少數民族文化遺産進行搶救性保護。委員們認為,保護好人口較少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豐富的傳統文化,不僅關係到我國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也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團結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要軟硬並舉

“我們文化站的圖書室裏有多種民族語言的書籍,村民閒時會來閱讀。”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文化站,委員們在書架前仔細查看後,對圖書的豐富種類點讚。文化站佔地面積不大,卻“五臟俱全”,既有展示烏孜別克族文字、服飾、刺繡等文化形態的展廳,還設有烏孜別克族傳統摔跤的場地,配備了教練,特別受群眾歡迎。

人口較少民族居住地區大多經濟發展總體水準不高,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對於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長期播出錫伯語的《察布查爾新聞》,以及反映錫伯民族獨特文化的《箭鄉文化展播》、《跟我學錫伯語》等節目,內容新穎,有力促進了民族語言文字的傳承使用。近年來,黑龍江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陸續建立了各類專題博物館、民俗館。如,2013年,同江市籌資建設了中國赫哲族博物館,全面展示和介紹了赫哲族文化。遜克縣民族博物館、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民俗博物館則被納入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被批准為中國民族博物館分館和鄂倫春文化研究基地。

委員們指出,人口較少民族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一定要重視軟體建設,即管理和人才,從群眾需求出發,才能提高利用率,産生實效,真正有利於民族文化傳承。

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在黑龍江美麗的剌爾濱河畔,居住著一個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族。“庫明拉、讚達仁……”在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學校,委員們穿梭于工藝間、布藝間、木工車間等特色教室,頗感興趣地觀賞著鄂倫春族民族工藝,並向當地教師學習鄂倫春語。

與其他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存在形式相似,鄂倫春族也是有語言無文字,民族文化大多靠師傅帶徒弟、口授相傳、行為相傳的方式來傳承,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機,特別是他們多生活在邊遠山區,生活條件艱苦,沒有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留住和吸引人才,年輕一代走出去後很少回來居住,民族文化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傳承民族文化遺産,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充分發揮現有傳承人的作用,還需注重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新一代傳承人後備軍。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學校從1986年始,自編鄂倫春語教學小冊子,利用國際音標代替文字,開發了校本教材《鄂倫春語》,配備專職教師向在校生傳授鄂倫春族語言。當地政府還創造條件編纂日常用語學習手冊和培訓教材,採取深入民族鄉集中培訓的方式為少數民族群眾傳授和輔導民族語言、舞蹈、禮儀等內容。

人才培養,既包括傳承人的教育培養,也包括相關管理人才方面的培訓,委員們認為,應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幹部的培養力度,通過壓擔子提高其綜合能力,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 謝穎 張麗 責任編輯: 張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