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地方傳真

一路走 一路聽 一路情——青藏鐵路通車10週年採訪手記

2016-08-03 09:31:09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2016年6月20日淩晨5時,拉薩城中大雨,我們準時出發。“我們”是5個人:在休假中被召回的總編室主任周波,記者王曉莉,兒子正在填報高考志願關鍵時刻的林芝記者站站長麥正偉,剛結束拉日鐵路沿線採訪還未來得及休整的司機胡傑,還有我。

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格爾木,距離拉薩約1200公里,按照計劃,晚上7時可以抵達。可當時正值青藏公路養護期,全線多處路段都在整修,致使我們抵達格爾木時已經是次日的淩晨5時。也就是説,我們在車上整整待了24個小時。

經過幾個小時的休整,儘管筋疲力盡,我們還是迅速進入了採訪模式。第一站便是青藏鐵路格爾木車務段,在那裏,我們認識了見證青藏鐵路10年的老臧。

老臧是個老實人。也許是從來沒有跟記者打過交道,接受採訪時,他十分緊張,不停地冒汗。可就是這樣,我們還是深深地被打動了:因為工作繁忙,老臧根本無暇顧及兒子,兒子高考成績出來那天,因為成績不理想離家出走,可老臧正在開往拉薩的火車上。兒子最終找回,可這卻是老臧心裏一道過不去的坎兒,他經常埋怨自己對孩子虧欠太多。

老臧的妻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去一趟拉薩,可因為身體不好,一直未能實現。為了給妻子圓夢,老臧工作之餘就用手機拍很多照片,發給妻子看。

老臧就要退休了,可他還盼著拉林鐵路儘快開通,有朝一日能坐上火車去林芝看看。我們真誠地邀請他:“就算是退休,也請你一定來西藏看看,不僅是林芝,還有山南、那曲、昌都……看看這一片你為之奉獻了10年的雪域大地。”

結束了在西寧和格爾木的採訪,我們開始進入西藏境內。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開啟了“眼淚”模式,常常聽著聽著,淚水就不住地往外涌。

那曲地區通天河護路大隊位於雁石坪鎮布日卡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護路大隊,全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最冷時達零下40攝氏度,最大風力可達12級。護路隊條件艱苦,他們的取暖設備僅僅是一件警用防寒服,天氣冷得受不了時,只能通過不停地走動來取暖。因為需要長期堅守,這些小夥子連對象都很難找。全大隊149人,大都到了結婚的年齡,可已婚的不超過30人。

旺青是通天河護路大隊的指導員,今年26歲。2007年,他開始成為一名護路隊員,因為長年聚少離多,妻子離開了他,他成了“單身漢”。

“總要有人來守護天路。”儘管十分辛苦,可這些小夥子的臉上不見一絲愁容,笑容時刻盪漾在他們黝黑的面龐上。臨走時,他們為我們表演了特意排練的節目《天路》。他們演得格外賣力,我們看得特別認真,只是不知不覺,淚水已經滑過臉龐。

“向有限的生命打張借條,把無限的忠誠獻給祖國。”這是那曲地區武警支隊第七中隊指導員魏海峰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如果説在通天河護路大隊收穫的是濃濃的感動,那麼在那曲地區武警支隊第七中隊,我們則是被深深地震撼。

七中隊負責守護的是青藏鐵路138公里的無人區段,這裡平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最低氣溫零下42攝氏度。戰士們巡邏遇到風大時,為了防止被風吹走,都是幾個人用背包帶綁在一起,手拉手一起往前走。

這樣惡劣的環境,我們猜想人員流失現象一定很嚴重。可事實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這裡的每一名戰士無一例外都要求繼續堅守在這裡。25歲的劉濤來自湖北荊州,在一次訓練中,不慎受傷骨折,右腳打上了鋼釘,按規定可以申請調到條件更好的中隊去。可劉濤執意不肯:“腳總會好的,我不想離開這裡。”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百餘人的中隊,有著百餘個感人故事。他們的年齡也就20余歲,唐古拉之巔的雪和風已經在他們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們黝黑的臉龐、青紫的嘴唇就是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

震撼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為鐵路默默奉獻的人們,還有那些生活在鐵路邊的群眾。

那曲縣一帶盛産山羊,但現在到鐵路沿線幾乎難覓山羊的蹤影。原來,因為山羊體積較小,容易鑽入護欄,影響鐵路安全運營,村民們就自發決定棄養山羊。“鐵路帶給我們幸福安康,我們也要保證鐵路安全運營。”一位村民這樣説道。

那曲縣羅瑪鐵路護路聯防大隊共有156名隊員,有一半都是黨員、團員,這在全區鐵路護路隊中都十分罕見。是什麼原因?羅瑪鎮12村村主任白瑪曲扎為我們解了密。原來,護路隊員工作艱苦,待遇偏低,村裏的黨員自發帶頭參加護路隊,為護路作貢獻。

一路走,一路聽,一路情。十幾天的採訪,我們能記錄的只是和青藏鐵路相伴10年的那些人、那些事的冰山一角。很慶倖能作為一名記者,用筆記錄下這些點點滴滴。他們是“天路”的忠誠守護者。守護,他們在路上;記錄,我們在路上,我們也將一直在路上。

作者: 王雅慧 責任編輯: 張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