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地方傳真

探訪石柱非遺傳承人 浙大學子體味特色土家文化(圖)

2016-08-02 09:04:31  |  來源: 中國網

    弘揚非遺文化,探索美麗石柱。近日,記者從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獲悉,自20日起,浙江大學材料學院學子來到石柱縣,開展為期5天的“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們在體驗石柱風土人情的同時,還尋訪了當地“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土家婚俗”、“玩牛”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傳承人。

    依山傍水 吊腳樓展民族智慧作為土家族世代棲息的場所,吊腳樓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土家吊腳樓多依山而建,傍水而修,建造完全依靠椽垣巧妙穿插,不曾使用一顆螺絲。吊腳樓大致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用來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上層則是生活區,供人住行。可以説土家族吊腳樓帶有鮮明的民族物質文化標識,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也體現了百姓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石柱縣僅剩兩位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人之一的劉成柏,一方面肯定了政府在非遺文化保護方面的努力,同時也表達了對吊腳樓現狀的擔憂,“維護傳統吊腳樓費時費力,傳承人們僅憑這門手藝尚無法維持日常生計,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技藝的傳承。”

    歡歌樂舞 土家婚俗顯民族韻味遠處,合著喧囂的鼓點,喜氣的婚轎伴隨轎夫扭動在空中輕快地搖擺。身著艷服的媒婆手持長煙桿,不時候地叫喊著討喜的祝福語……土家婚俗根植于每一戶土家族人生活中。對歌、拋繡球、認親、訂親、合八字、娶親,土家婚嫁有著繁雜的流程。其中娶親是最為精彩的部分,極富土家風情,需經過“哭嫁”,“迎親”,“發親”等多項儀式,在近四十多分鐘的喜慶演出中,土家族傳統婚俗得到原汁原味地展示。“土家婚俗”非遺傳承人秦文洲老先生,講述了其創作的“轎夫號子”,以哭嫁為主體,融合了“土家婚俗”,“啰兒調”,“鬥啰”和“斷頭鑼鼓”等多項民間技藝,堪稱傳統民俗創新的典範。

    嬉笑怒罵 耍“玩牛”耍出美好希冀穿上牛服道具,領唱者用語言示意,“牛”便隨著唱腔和鑼鼓節奏的變化不停舞動。這就是“玩牛”。牛身的誇張舞動,旁人打俏的幫腔,“玩牛”現場不禁讓捧腹開懷。樸實地唱詞音調唱出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景,也將舊時艱辛生活勞作的場景原原本本的還原。“玩牛”是一種流傳于石柱民間的傳統舞蹈。已近花甲的傳承人余長英介紹,將牛的日常習性一一記錄並改編為舞蹈融入到玩牛之中便是她的日常工作,從牛道具的製作到玩牛技藝的傳承,她幾乎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據了解,“玩牛”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是繼“土家啰兒調”、“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第三個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據石柱文化委相關人士介紹,源於民眾、惠於民眾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最大特色。作為土家族自治縣,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旅遊文化發展的助推劑,不失為上上之策。二者相輔相成,既可以維護文化的傳承性,也可以扶持當地的旅遊及文化産業經濟發展。

    據悉,浙江大學材料學院調研團一行七人,已結束為期5天的“尋蹤‘一帶一路’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主題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今日返程。

作者: 曾志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