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原始社會的“黑牙”德昂族人
2016-07-19 09:41:57 | 來源: 中國網民族頻道
德昂族是德宏州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史書中被稱為“茫蠻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德昂族是一個直接由原始社會末期過渡到現代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
由於地處偏遠,目前很多德昂族人仍然不習慣刷牙,他們護齒的的秘訣就是喜歡嚼一種叫“阿魯”的煙。“阿魯”是用煙絲、沙基、檳榔、蘆子和紅石灰等共同放于一個精緻的銀煙盒中。每次可嚼10余分鐘,再吐出。經常嚼煙,牙齒呈黑色,有防蟲蛀、保護牙齒的功用。凡親朋好友來到家中,主人就拿出煙盒,請客人“嚼煙”,以示熱情。
這就是“阿魯”的原材料,在德昂族的山村集市,“阿魯”至今可以隨便買得到。因為好奇,我嘗試嚼了幾口,感覺又苦又澀。
“嚼煙”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德昂族生活的社會裏沒有“牙膏”,“嚼煙”是保護牙齒最好的方式,但隨著現代文明進入德昂族生活,“嚼煙”這種現象也只能出現在老一代的德昂族人群裏了。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他們主要生活在中緬邊境,目前居住在德宏的德昂族大約有一萬多人,佔國內德昂族總人口的75%。
德昂族的婦女都不留頭髮,剃光頭,繞包頭,包頭兩端如髮辮垂在背後。而男子則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腳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動植物圖案,作為裝飾。
德昂族人民一般居住在深山,現代交通工具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便捷。
德昂族婦女的裙子多為彩色橫紋長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並織有鮮艷的彩色橫線線條,不同支系在色彩、條紋上有顯著的區別。
德宏州三台山出冬瓜村是德昂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村裏的德昂族民居通常是一家一院,主房樓上住人、煮食、貯藏糧食,樓下關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裝舂米用的腳碓。
德昂族居民居住的房子就是這種正方形的幹欄式竹木樓,它外形酷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頭上戴的儒巾,德昂族人説這是模倣孔明帽子式樣建成的。
傳説當年諸葛亮發兵南征,七擒孟獲,平定了孟獲的反叛,各族人民已和睦相處,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這時有個敗類點燃了諸葛亮駐軍的寨子,頓時濃煙滾滾,使諸葛亮迷失方向,幸遇德昂人搭救,諸葛亮為了酬謝德昂族人,把自己的帽子脫下給德昂族人留作紀念。後來,人們就建起與諸葛亮帽子相倣的竹樓。因此就有了德昂族房子是由諸葛亮帽子變來的傳説。
附房裏舂米用的腳碓,雖然現代工藝可以大大提高舂米的效率,但是在重大的節假日,德昂族居民仍然願意用這個石腳碓來加工食品。
民居周圍隨便用竹籬笆圍圈起來,就是自給自足的菜園,裏面會栽種各種瓜果、蔬菜和各種香料。
腰箍,是德昂族婦女們最精美的裝飾品,採用藤篾編制而成,上面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漆成紅、黑、綠等顏色,有的還鑲上銀環,象徵著美麗和勤勞,是德昂族婦女們最為鍾愛的飾物。
在民間傳説裏,德昂族婦女都是由羽毛幻化而成的,德昂族男子為了防止姑娘們“飛走”,就用藤篾編制圓箍,箍住自己心愛的女人腰...所以這種腰箍也是男孩想女孩表達愛意的一種信物,女孩身上的腰箍越多,説明她受歡迎的程度就越高。
德昂族大姐告訴我,這是她們由小玩到大的玩具,一種植物果實,叫“拉核”(音譯)。後來發現,在國內很多景區,在表面進行一些雕刻裝飾後,被取名為“平安豆”出售給遊客。德昂族婦女向我演示敲取果核及遊戲的過程。
在德昂族村落裏,“寨樁”的存在充滿著各種神奇的色彩,充分的體現了德昂族族民們自己的信仰及追求。據説,在“寨樁”附近,絕對不可以做出任何不尊敬的事情,否則必...
德昂族幾乎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出冬瓜村”這個德昂族村寨裏,同樣見到其標誌性物體:佛塔、經幡。
在有奘房有和尚的村寨,就會有一個用來蒸齋飯的“值日甑”,“值日甑”用木材雕刻而成,專為和尚做齋飯用,這個甑子轉到誰家,誰家就得提供和尚當天的齋飯,週而复始,迴圈以至無窮,和尚也就不會受餓了。
大水鼓,是德昂族獨特樂器之一,中間留有小孔用來裝水,裝水後的“水鼓”敲擊起來音色低沉悠遠,猶如德昂族悠久的文化在歷史的山谷中回音。一般只有在舉行盛大節日是時候才擊鼓。
由於語言不通,所以對於她説的很多話只能是半猜半看半理解。
他們的農家菜必須嘗嘗。本來想嘗嘗這裡的農家雞,可他們説,這雞都是放養的,必須得提前預定,想吃現成的根本就不可能,因為山裏開闊,雞都是四處跑的,到了晚上才會自己回籠,只有此時才能抓到,白天根本就無法找到它們。
作者: 楊幫慶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