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新華每日電訊]讓甘坐“冷板凳”的人也有“熱待遇”

2016-07-18 09:52:58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讓甘坐“冷板凳”的人也有“熱待遇”

高校與科研機構中的科研人員,為了不讓自己的科研成果“爛在窩裏”,與企業合作幾乎是一種必然選擇。但很多科研工作者與企業打交道時發現,要將一項科研成果對外轉化,自己既要會寫論文,又要會寫專利、會寫合同,還要懂財務、懂談判……多位受訪者認為,應該把科研工作者從他們不熟悉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保證他們能沒有後顧之憂地進行教學和科研。(7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

為解決科研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國務院和相關職能部門曾出臺不少扶持政策,但要讓科研成果順利地走向市場,卻面臨不少問題。近幾年,一些地方響應中央號召,出臺了鼓勵科研工作者當“教授企業家”的方案,但在與企業博弈之時,長期泡在實驗室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明顯處於弱勢地位。因為缺乏市場經驗、缺少專業團隊幫助,他們的很多科研成果都難以“推銷”出去,或只能被“賤賣”。

要讓科研工作者在促進成果轉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要處理好幹部管理制度和鼓勵科研工作者創業的關係。南京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阮錦強指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一系列法規關於離崗創業的規定,與其他規定有一定的衝突,“按組織部管理條例,有幹部身份的科研帶頭人不能經商辦企業,即便是科技成果轉化,也要受到制約。”本來南京工業大學老師創辦、學校參股的企業有100多家,後來有幹部身份的大都退出了,還有少部分人不得不辭職。

為了做好科研成果轉化,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院長紀紅兵辭去了中山大學地方服務與産學研合作處處長職務。之所以辭職,一方面是因為他要在廣州與惠州兩地來回跑,分身乏術;二是如果保留原有高校職務、身份,相關監管機制會對自己正常的市場開拓行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辭職之後,各種負面效應逐漸顯現,比如自己在高校原有的影響力會漸漸弱化,同時也帶來身份認同感方面的困擾。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讓科研工作者既願坐“冷板凳”,又可拿“熱待遇”。一些科研工作者對於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不願意響應離崗創業的號召,有一個原因是,在高校做科研可以名利雙收,但去大亞灣研究院這樣的機構就會就被很多人視為不務正業。紀紅兵説:“如果不是我之前已經拿到了一定的榮譽和科研成果、國家級大獎,恐怕會被説是正路走不通才去走歪路、斜路。”

事實上,原來紀紅兵在學校時,他個人負責的課題經費過千萬元,一年收入幾十萬元完全沒有問題。如果留在中山大學的象牙塔裏,他每年至少可以拿到100萬元的科研經費。“惠州研究院2011年成立,現在我聘用的博士後可以拿到一年18萬元,但我直到去年開始才在研究院每月領5000元的津貼,因為不敢發,怕犯錯誤。”“幹事業不能總靠精神激勵”,紀紅兵的感慨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此外,還要改革職稱考評機制,讓科研工作者既能搞産業化,又無須分心“寫寫寫”。一位新型研發機構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10多年裏,他已經帶領研究院順利完成了近千個項目的合作開發。然而,到研究院工作後,他完全沒有時間埋頭寫論文。“我現在當副教授已經有五六年了,按道理已經可以評教授了,但是我的論文肯定不夠。考評機制不改,論文是最硬的杠杠,現在只能是慢慢寫。”

 

 

作者: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