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消協秘書長購物維權難暴出多少尷尬?
2016-07-14 10:44:11 | 來源: 工人日報
在家點擊滑鼠下單,國外的商品就會漂洋過海進家門。本來快捷的海外購,卻讓江蘇南京玄武區消協秘書長孫先生感到氣憤。因為,他4月9日在中國亞馬遜“海外購”平台下單購買的美國電池,至今沒收到。3個多月的漫漫等待讓這位平時替他人維權的消協秘書長深感無助。孫先生呼籲,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對海外購市場的監管。(見7月11日《揚子晚報》)
在公眾看來,消協秘書長熟識有關消費者保護的法律法規,掌握的資訊較多,自我保護意識強,且維權經驗豐富。然而,在面對跨境電購的難題時,這位消協秘書長同樣遭遇“踢皮球”“閉門羹”和“拖延術”,且非常被動,至今維權無果。這實在有點黑色幽默。如果換成其他普通消費者,豈不是更加“蒙圈”、更加被動和沒底氣?
這位消協秘書長在維權過程中已經使用了與經營者多次協商、要求經營者提供相關物流證據、向監管維權部門投訴等手段,維權努力不可謂不夠,維權措施不可謂不硬,維權嘗試不可謂不多,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他已經做得夠好了,卻依然無法獲得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維權結果。其實,這位消協秘書長的消費、維權體驗就是一次真刀真槍的維權調研和檢驗,檢驗出了跨境電商領域的消費隱患、經營漏洞和維權短板,也揭了維權機制的短,讓某些消費領域的維權機制很難堪。
由於跨境電商的商品産地、經營主體、物流、售後等環節中有一個或多個關聯境外,而多數消費者對與這些環節有關的法律、維權責任主體、維權路徑、維權流程等非常陌生,缺乏維權經驗和信心,所以在權益受損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
一些跨境電商也容易自恃實力雄厚,有境外因素,利用法律差異和消費者的維權弱點,模糊概念,打擦邊球,不提供必要的資訊,導致購物流程不透明,甚至搞霸王條款,減輕或排除己方責任,侵犯消費者權益。
面對方興未艾的跨境電購或準跨境電購(電商在中國,只是購物的部分環節涉及境外),面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維權需求,相關監管部門的管理職責、維權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準顯然沒有跟上——觀念落後,本領不強,經驗不足或者責任感匱乏,沒有對經營者起到督促、規範、倒逼作用,也沒有對消費者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消協秘書長遭遇維權難既是一個教訓,也是一個啟示。消費者、經營者、監管部門以及相關維權組織都應該以此為鑒,照一照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增強維權意識和責任意識,堵住各種漏洞,完善維權機制,推進履職到位,讓涉及跨境購物的維權更到位、更快捷、更高效。
作者: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