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盤王節(奏鐺)獲省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支援
2016-07-06 14:33:04 | 來源: 光明網
日前,筆者從湖南省文化廳獲悉,我市共有3個非遺項目成為2016年度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支援項目,江華瑤族自治縣盤王節(奏鐺)列入其中。
據悉,奏鐺是流傳在江華瑤族自治縣及附近瑤族地區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化娛樂形式。《評皇券牒》載:“王瑤子孫各戶侍奉盤王大帝、三廟大王,長腰木鼓,吹笛笙歌,鼓板隨唱,男女連夜達天轉地。”王瑤子孫“調踏盤王”,史家謂這種祭祀與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形式為“踏謠”。唐人崔令欽在《教坊記》中雲:“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瑤民不稱這種文化形式為踏謠,而稱之為“奏鐺”。譯成漢語則是做鼓樂,亦為作樂。
“奏鐺”的起源,《評皇券牒》中有較詳細的記載:“奈何盤王雖如黃犬加身,食嘗山豬之味,終朝趨野,逐日奔山,後卻數日不歸家,大男小女尋遍山林,嗷嗷(呼喊)而無應,盲盲而無形跡。尋及于溪、石山之中,見護被羚羊角刺而死,乃不得其善終。”盤瓠子女將死訊報知評王,評王念盤瓠有功,納三宮女。乃賜盤瓠為始祖盤王。並敕賜王瑤子孫“敬奉陰魂。……三年一慶,五年一樂……聚集一脈男女,生熟表散,搖動長鼓,吹笙歌,鼓樂。”顯然,“奏鐺”之始是為悼念盤王的,其後逐漸演變成娛樂形式。整個“奏鐺”活動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祭祀、傳燈接代為主,第二部分娛神、娛人為主,是瑤族歷史和生活的剪影,內容有宗教、神話、傳説、歷史、生産、生活、風俗、歌詞、曲、舞蹈等,是瑤族的百科全書,是瑤族文化的總匯和源泉。瑤族民俗“奏鐺”一般是一寨或多寨聯合舉行。一寨舉行由寨主(頭人)組織,多寨舉行則由各寨頭人聯合組織。其主要任務是請巫師1-2人,男女歌手各二人,並決定舉行日期地點,通知各寨準備長鼓手和歌手。
“奏鐺”始於瑤族初民階段,屬於狩獵文化範疇。後由於道教的滲入和影響,人們混二為一,用“還盤王願”的名稱取代“奏鐺”。“還盤王願”因瑤族遷徙過程中的“漂洋過海”事件,盤王始祖顯靈救了瑤族一脈男女,瑤民為感謝盤王的救命之恩,上岸後就酬謝盤王,才有的祭祀活動,因此,“還盤王願”只是“奏鐺”中的一部分。“奏鐺”是今天瑤族文化的基礎,是一種融祭祀、擊長鼓、唱歌、跳舞為一體的最古老的文化娛樂活動。所以沒有“奏鐺”的舞長鼓,就不會有今天的長鼓文化。沒有“奏鐺”中大量唱的源流歌、遷徙歌就沒有今天瑤族歌謠的基礎。“奏鐺”是瑤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瑤族重要歷史的文獻資料,是瑤族保留著的獨特文化記憶,是維繫整個瑤民族的強大精神凝聚力的紐帶。
“奏鐺”是由瑤族歷代師公口傳心授的表演形式延續,傳承極為困難。加上師公從業人員的驟減,瑤族奏鐺幾近湮沒,搶救和保護迫在眉睫。2012年8月“奏鐺”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作者: 陳愛岌 吳遠婭 | 責任編輯: 張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