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求證社交媒體消息的真偽有多難
2016-07-05 09:45:00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對那些不能確定的資訊,“真實”和“審慎”才是最好的態度,求證更應當成為“規定動作”。而我們每個人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理性和辨別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慎轉發。
為進一步打擊和防範網路虛假新聞,國家網信辦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嚴禁各網站盲目追求時效,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路平臺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報道刊發。
網信辦對虛假新聞的打擊很有針對性,其重點指向了移動新聞客戶端、微網志、微信等網路資訊平臺。“兩微一端”恰恰是虛假新聞的重災區。今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報15家發佈虛假失實報道的媒體,其中13家是新媒體。
為何網路媒體更容易發佈虛假新聞?原因很簡單。就是它們為了求快而放鬆了資訊核實。它們的資訊更多來自微網志、微信、論壇等社交平臺。不少媒體以為獲得了所謂“猛料”“獨家”,急著搶時效性、賺點擊量、導流量,連基本的資訊求證都不做。
未經核實的資訊被傳播後,不僅誤導了公眾的認識,也給當事人帶去了不必要的傷害。比如“東北村莊‘禮崩樂壞’”“上海女孩春節逃離江西農村”等虛假新聞,就人為地製造了城鄉對立。而之所以廣泛傳播,就在於不加核實地採信論壇消息,在特定時間節點刻意製造話題。再比如去年的閻肅老先生“被去世”,消息來源是某名人的微網志,媒體不加核實地傳播,給當事人及其家人帶來了巨大傷害。
不可否認,時效性、獨家消息是衡量媒體優劣的標準,而且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增加了。但更快建立在不失真的基礎上。求證一下社交媒體的消息到底有多難?就像閻肅老先生“被去世”,這種資訊不該謹慎核實嗎?豈能僅憑微網志就將當做事實?只能説有些媒體被“獨家新聞”衝昏了頭腦。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對社交媒體上資訊的核實也越來越有必要。西方主流新聞媒體也早已開始注意。比如2013年,美聯社就重新修訂了員工使用社交媒體守則,嚴禁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未經證實的傳聞,並規定“在確保社交媒體資訊的真實性之前,員工不得對相關資訊進行轉發,即使其他記者或者新聞機構已經進行了相關報道。”在虛假資訊氾濫的網路平臺上,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嚴禁不加核實便將社交平臺上的資訊作為報道刊發,應當是媒體的底線。對那些不能確定的資訊,“真實”和“審慎”才是最好的態度,求證更應當成為“規定動作”。我們每個人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理性和辨別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慎轉發。這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虛假資訊帶來的負面影響,亦是在保護我們每個人。在虛假資訊氾濫的社交平臺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作者: 張松超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