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南方日報]署名問題原本可以成為美談

2016-06-27 10:34:18  |  來源: 南方日報

原標題:署名問題原本可以成為美談

因為論文署名問題,復旦大學“70後”海歸副教授鄭磊這幾天備受輿論點讚。起因在於,他與研究生合寫的論文擬被國內一家核心期刊採用,但對方提出碩士生不能與導師聯合署名,即使名列第二也不行,“除非是博士生”。鄭磊認為這是對學生成果的不尊重,“只能撤稿了”。

那家核心期刊為何有這種署名要求?假以時日會得其詳。這些年我們已見識了不少署名問題,與這種大異其趣。那是接連曝光的論文“抄襲門”的一個共性:敗露之後,原本與學生共同署名的導師類人物都縮起了頭,要麼聲稱只是幫助學生發表,要麼聲稱自己是“被署名”,並不知情。這裡面有幾個名牌大學的副校長,甚至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但那些導師究竟竇娥與否,沸沸颺颺之後便如泥牛入海,變成了“你懂的”。

署名問題原本可以成為美談。宋朝張邦基認為,歐陽修是“本朝第一等人也”。空口無憑,他舉了四件事用以佐證,其中第二件就是《新唐書》(時尚稱《唐書》)的署名問題。《新唐書》由歐陽修領銜編纂,但列傳部分是宋祁執筆。編纂這種“大部頭”,署名“向有舊例”,即“只列書局中官高者一人姓名,雲某等奉敕撰”。因為歐陽修的官階高過宋祁,所以循例沒有宋祁的份兒,但歐陽修説:“宋公于列傳,亦功深者,為日且久,豈可掩其名而奪其功乎!”於是《新唐書》破天荒地將兩人姓名同時署上,宋祁感慨地説:“自古文人不相讓,而好相陵掩,此事,前所未聞也。”

今天我們見到的《新唐書》正是這樣署名,而如《舊唐書》就是“劉昫等撰”、《晉書》就是“房玄齡等撰”,這一“等”,等掉了不少幕後英雄。比如《晉書》就“等”掉了20人,實際上呢?光監修就有三位,房玄齡只是其一,另外還有褚遂良、許敬宗;其餘18個動筆的人,如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風、李義府等,就只好屈居“前言”“後記”之列,一筆帶過了。鄭磊不知了解這些前事與否,行動上是暗合的。他拒絕了將學生名字寫進論文“致謝”部分的建議,認為“把學生名字拿掉,我良心上過不去”。

房玄齡官至宰相,當時的位階最高,署名遵循的正是“舊例”,但那些東西畢竟拿得出手,表明不虛。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遼史》《金史》,署名脫脫等編纂,“等”掉了多少不論,然三史品質著實參差不齊,尤其《遼史》,按中華書局的出版前言來説,“既沒有認真蒐集和考訂史料,再加上紀、志、表、傳之間相互檢討也很不夠,因此前後重復,史實錯誤、缺漏和自相矛盾之處很多。甚至把一件事當成兩件事,一個人當成兩個人或三個人”。這就説不過去了。因此也不難推斷,同樣身居相位的脫脫雖然署了名,在編纂中所起的作用恐怕就是給項目立項、爭取經費而已,其他兩眼一抹黑。果真的話,這種署名問題,跟前幾年曝光的那些便“何其相似乃爾”了。

鄭磊之所以堅持給學生署名,因為在這篇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不是幫忙蒐集整理資料那麼簡單,而是緊密合作的關係”,而“學生致力於研究,應該被鼓勵,學生時期能成功發表一篇有價值的論文,對激勵其學術發展,培養學術自信都意義深遠”。在他看來,這不是人情論文,像別人那樣捎上個學生以提攜,而是事實如此。那家核心期刊的擔心,估計也正在這裡,他們想來見識了太多的人情論文,不小心搞了株連,“假做真時真亦假”嘛。

那麼歸根到底,如果大家都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論文署名又如何會成為一個問題?不僅不會成為問題,如我們所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還都能成為美談。推而論之,凡事實事求是的話,又豈止論文署名如此?

 

 

作者: 潮白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