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京華時報]楊絳先生辭世為何如此受關注?

2016-05-27 11:24:24  |  來源: 京華時報

原標題:楊絳先生辭世為何如此受關注?

5月25日淩晨,楊絳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5歲。作為中國最著名的人瑞、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以及身為錢鐘書先生的夫人,被稱為“最賢的妻”,與錢鐘書的一生是彼此成全的典範。在有關部門發佈正式消息之前,社交媒體及自媒體人便爭先恐後地發佈資訊、表達哀思、抒發文化之情愁,一是轉發先生辭世新聞,二是表達對於楊絳“我們仨”在另外一個世界團圓的感嘆,三是喟嘆“斯文一去兮,舉世皆渾濁”。在我的閱讀中,楊絳和錢鐘書的文字帶給我諸多快樂和反思,當然我也不諱言他們在現實和文壇上也有敵人,他們不似魯迅先生的宣烈筆戰,而多迂迴和反諷。楊絳先生的辭世,在我看來,確實是民國學人又一段風流的湮滅。人生如寄,浮游天地。長壽如楊絳,短命若李賀,同歸大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説得好,既然是行人,他人議論紛紛,或有不稱意,也是當然事。

媒體早從《楊絳全集》的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了解到,楊絳生前就曾對責任編輯胡真才説過:“如果去世,則不想成為新聞,不想被打擾。”人文社亦透露,楊絳生前有遺言“火化後再發訃告”。容我有些冒犯的評説,除非楊絳先生至親和有關部門堅決徹底地採取保密措施,否則無論如何也難以做到消息遮罩,尤其是中國人在朋友圈中向來以緊張的面孔追逐著一切,楊絳先生的存在,從某種角度上講是不由自主的網紅,她沖淡、睿哲的文章(包括很不少的偽作)在流轉,她老人家的辭世定然是網路大事件。果不其然,5月25日華語網路的關鍵詞便是楊絳。當事人試圖“悄悄地離去”這一至臻念想,也難以阻擋民間一浪又一浪的悼念。與民間滔滔的喧囂不同,官方媒體在相當長時間內難以發出新聞稿,受制于楊絳本人的意願和有關部門的正式公佈。不過,坊間都清楚地知道,如楊絳這般大家公認的知名人物,他們的訃告和深度專題等,早有預案文本,否則便是新聞機構的不稱職,且看網路媒體已經在第一時間推出大塊文章便可證明。天下新聞,唯快不破,楊絳辭世作為公眾事件,應該儘快被大眾所知,哪怕當事人別有要求,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絕對是不對等的、無法完成的“單方向精神契約”。

1997年獨女錢瑗、1998年丈夫錢鐘書先後離世後,楊絳一直閉門深居,她曾經寫下“我們仨,再無生離與死別”的文字。如今,楊絳終於和錢鐘書、錢瑗團圓。楊絳生前有向組織要求“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至多七八至親送送”,顯然與魯迅先生的七條醫囑很有些相似,我們難以揣測追思儀式如何操辦,相信民間一定會有規模不一、連綿不絕的活動,以閱讀為名的紀念,才是符合楊絳先生文學人格的追憶範式。魯迅要大家忘記他,卡夫卡讓老朋友燒了他的著作,楊絳説至多七八至親送送,真正有良心的作品和他們的讀者,都難以做到彼此忘卻。當前的社會人,依然需要通過外在形式來表達內心精神訴求時,楊絳希望自己的去世“不想成為新聞,不想被打擾”的願景,便難以實現。朋友圈的緬懷(即便有部分人不過是跟文化的風,也至少是媚雅),是民意流動的江河。如楊絳先生般高山流水,知音如何能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也是一種美好。

 

 

作者: 雲飛揚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