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中國青年報]對“勞動碰瓷”的指責沒有道理

2016-05-25 10:16:24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對“勞動碰瓷”的指責沒有道理

對勞動者利益保護不足,最終也會損害企業利益。經濟的轉型,某種意義上,就是從“低人力成本”的經濟模式中走出來。

關於《勞動合同法》的爭論再趨激烈。據記者調查,極少數勞動者會利用勞動法“搏炒”,目的是為了從企業獲得經濟補償。業內稱為“職業維權”,但也有人將其稱為“勞動碰瓷”。(《第一財經日報》5月24日)

坦率地講,所謂“勞動碰瓷”的指責並無道理。慣常認知中的“碰瓷”,被“碰瓷”者大多規規矩矩、遵章行事,而“碰瓷”者卻借機覓事情,謀取利益;但“勞動碰瓷”顯然不是這樣的,既然你企業違法在先,勞動者憑什麼不能依法索取賠償?

沒錯,“職業維權”者在道德領域,或有值得指摘之處,但相較于企業的違法行為,道德瑕疵幾可忽略不計。與其抱怨別人“碰瓷”,為什麼不想著完善企業制度,杜絕勞動風險呢?一方面想用違法的行為降低企業成本,另一方面卻轉頭指責別人,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依我看,指責聲中的“勞動碰瓷”者或“職業維權者”,在本質上與王海等職業打假人是一樣的。為什麼輿論大多對王海等職業打假行為頗多讚揚,對勞動合同中的“職業維權”行為卻頗為不屑?原因或在於,社會已經形成了抵制假冒偽劣的氛圍(實際效果如何姑且不説),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不管合理不合理,企業當然有指責與抱怨的權利,但政府卻需要平衡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的利益。如果承認“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保護十分不足,最終會損害勞動者的利益”,那麼同樣,對勞動者利益保護不足,最終也會損害企業利益。經濟的轉型,一個角度就是從“低人力成本”的經濟模式中走出來。

2008年《勞動合同法》開始施行時,中國的經濟大環境,依然處於一路向上的趨勢之中,經濟轉型的壓力沒有現在這麼大,社會普遍認為,所有的問題都能在發展中解決。現在則不同,L型的經濟新常態基本已成定局,企業開始迷戀“人口紅利”,指責《勞動合同法》對企業保護不夠就是一種必然。

依據不同的情勢,在科學合理的範圍內對《勞動合同法》作一些修訂,使之更加契合社會需求,實屬應該。但需要警惕的是,以此為藉口,開經濟轉型的倒車,重新將低成本的“人口紅利”經濟模式,再次堂而皇之地提到主流位置。

對企業來説,負擔不僅是人力成本,更在於生産成本、稅費成本等等,不要總將目光盯著勞動者身上。所以,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要慎言“勞動碰瓷”,《勞動合同法》扛不起所有的“罪惡”。

 

 

作者: 曹旭剛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