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南方日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企業自生力

2016-05-17 09:44:48  |  來源: 南方日報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企業自生力

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有特殊之處,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性失衡,生産過剩和短缺並存,有效供給不足。這種結構性失衡源於三點:一是全球産業鏈分工的“路徑依賴”,許多出口型企業是典型的“訂單生産”模式,如果國外需求萎縮,生産過剩危機立顯。二是政府隱性擔保,包括財稅補貼、融資便利和穩定市場份額等。這類型企業缺乏市場“硬約束”,容易盲目擴大生産規模。三是需求結構性變化,居民需求從數量轉向品質。

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關鍵點放在提高企業自生力上。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經濟改革是”供給改革“成功的一個範例,其特點有兩個:一是改革的落腳點為企業,致力於提高企業生存力;二是改革措施,包括為企業減負、推動資産重組和放鬆生産管制等。改革的邏輯是,企業是市場主體,企業發展就意味著就業增加和居民收入增長,進一步帶動需求增長。因此,抓住企業,就抓住經濟增長的命脈。實踐證明,這次改革成效突出。

增強企業自生力,要做好加法和減法。減法是消除企業生産的各種束縛和負擔,加法是為企業生産創造各種便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減負。這是增強企業自生力的前提。重在減掉其政策性負擔,主要集中在稅費、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社會責任等方面。首先,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據估計,“營改增”能實現減稅5000億元,但對於全國4000萬中小企業而言,平均減稅約為1萬元,明顯力度不夠。因此,需要在“營改增”的基礎上,推行出口退稅等所有減稅政策。同時,要將普適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相結合,對需要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行業採取特殊的稅收減免政策。其次,降低企業生産性負擔,特別是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強制性、過高的社會保險繳費率是企業用人成本上升快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兩年,土地成本也成為沿海地區企業迅速上升的負擔。改革開放初期處於招商目的而簽署的土地租賃合同紛紛到期,土地所有者紛紛提高土地租賃價格,快速上升的住宅價格更是推高了工業用地價格。再次,減輕企業社會負擔。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是一個長期性改革任務。一些國有企業承擔了解決社會就業、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協助政府融資等不屬於企業正常生産營運範圍內的職責。地方政府的這種做法開始推廣到非國有企業。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後,必然要求政府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補貼。長此以往,這種合作模式必然異化企業自身定位,導致企業發展對政府補貼形成依賴性,進而弱化其自生力。

其二,鼓勵創新。政府著重在三方面努力:首先,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合理設計有利於企業研發的稅制結構,支援企業研發相關設備進項抵扣,支援企業靈活處理研發固定資産折舊。提高政府對産業研發投入力度,為戰略性新興産業提供創新補貼,充分利用國際貿易規則通過研究補貼的形式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大産業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其次,鼓勵企業創新型人才建設。尊重企業家個人財産權,激發企業家精神。保護知識創新參與分配的權利,暢通科技人才進入企業的渠道。降低企業用人成本,為企業引進人才提供方便。再次,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

其三,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市場退出機制是企業自生力的外在壓力。要嚴格執行《企業破産法》,鼓勵企業之間進行資産重組。當前而言,資産重組的重要內容是淘汰“僵屍企業”。“僵屍企業”資不抵債,自生能力差,但由於銀行等借貸者和政府的支援而避免倒閉。這類企業佔有大量的實物資源、金融資源和市場空間,但資源利用效率極低。淘汰“僵屍企業”,推動資産重組,需要堅持市場主導。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成本由誰來買單?這就需要配套推進相關改革,特別是財政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與事權劃分。在經濟下行階段,地方政府稅源縮減,可支配財力在同等事權下捉襟見肘。例如,為企業減負,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勢必進一步弱化地方政府財力。解決思路主要有兩種:一是中央將部分地方統籌的事權承接過來;二是賦予地方更多的財力。第二種思路需要進行財政體制改革。如果短期內不能進行重大財政體制改革,那麼至少要在稅收分成方面有所行動,提高地方政府的分成比例。同時,要重建改革激勵機制,為積極改革者保駕護航。

 

 

作者: 朱名宏 陳劍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