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滿城找桑葉,生命教育難道非得養蠶
2016-05-17 09:41:43 | 來源: 京華時報
原標題:滿城找桑葉,生命教育難道非得養蠶
家長滿城找桑葉,表面看來是為難了家長和學生,實際上反映的是各種高大上教學理由掩蓋著的教條主義,是素質教育被單一化了的形式主義。
借問家長何處去,滿城都在找桑葉。據報道,養蠶幾乎成了杭州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規定動作”。這個規定動作,最近讓2萬多名小學生家長徹底抓狂了。為了讓幾顆比芝麻還小的蠶卵完成整個生命週期,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偷摘桑葉,有的輾轉找到農業科研單位的朋友要幾片,有的驅車幾十公里去農村找,有的通過淘寶快遞,可謂各種腦洞全開。
杭州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規定動作”,緣于科學教材中有《動物的生命週期》的課程。這個課程以蠶寶寶的一生為例進行教學,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長變化、蛹變成了什麼、生命週期”等等。佈置這個家庭作業的老師,説得非常有道理:開拓孩子的視野,知道勞動的辛勤,認識生死的神奇,感知生命的偉大,鍛鍊責任的意識……
老師簡單動動嘴,學生和家長卻跑斷了腿。並且,現實遠不如古詩舊詞中所描繪的那麼詩情畫意。有的孩子樂此不疲,有的看到蠕動的幼蠶卻是白天吃不下飯、夜裏做噩夢。當然,令學生和家長最頭疼的,還是面對蠶寶寶一日多餐的無可奈何。
從代價與收穫的教育成本來看,這門“規定課程”出發點沒錯。但生命教育的課程,一刀切地以養蠶的方式來體現,對於眾多孩子和家長來説,卻無異於一場持久的身心折磨。而且,所謂家庭作業,只不過是家長作業的另一種表述罷了。家長們不可能讓孩子深夜爬起來給蠶寶寶喂食,也不可能讓孩子為了養蠶而丟了別的課程作業。所以有家長怯怯地建議,能不能學校集中養,能不能根據孩子的興趣各家養不同的動物。然而這些聲音,在老師關於學科領域的探究精神、人文角度的生命教育等諄諄教誨面前,顯得既蒼白又微弱。
讓孩子完整體驗蠶的生命週期過程,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生命教育方式。但施教者照本宣科,就讓這個“科學”課很不科學了。別的不説,僅現代都市中桑葉一葉難求的現狀,就能讓這些蠶寶寶陷入過早夭折的境地。看起來是要讓孩子們在這堂作業課中體會生命的偉大與成功的快樂,卻反而可能讓他們過早地體會夭折和放棄。
動物的生命形態是多樣的。然而對於動物生命的科學教育,卻只有養蠶這一樣,這是杭州這堂家庭作業課最不科學的地方。
家長滿城找桑葉,表面看來是為難了家長和學生,實際上反映的是各種高大上教學理由掩蓋著的教條主義,是素質教育被單一化了的形式主義。
脫離教學實際的施教方式,再好的出發點都會因為不接地氣而淪為折騰。集中養蠶不過癮,一個班養十幾條幾十條總可以吧?養蚯蚓不雅觀,養蝌蚪養蛐蛐總可以吧?都是動物,都是生命,又何必每個學生家裏都得養蠶?不同興趣、不同喜好的學生,養不同的動物,豈不是相互間掌握的知識更多、觀察的世界更大?由此可見,要讓學生的知識豐富,首先需要老師的腦袋開竅。考試的分數已經夠一刀切了,教學的思維還這麼一刀切,這不是啟智,而是圖省事。
作者: 劉雪松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