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媒體動態

[人民網]杜絕校園欺淩需全社會共同守望

2016-05-11 10:57:42  |  來源: 人民網

近年來,性質惡劣的校園欺淩事件頻繁在網路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園欺淩,已成為社會話題。日前,官方發文要求在全國中小學校針對校園欺淩現象展開8個月的專項治理。(5月10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校園欺淩案例頻發,引發輿論聚焦。據媒體統計,僅2015年,媒體報道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發生在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居多。校園欺淩案件的多發性、結果惡化、涉事人員低齡化等趨勢,引發公眾對學生安全的擔憂,決策層部署全國範圍內的專項治理行動,是積極果斷的應對之策。

今年4月22日晚,網路平臺曝光數名女生輪流多次掌摑一名女生視頻。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縣政府官網通報稱,掌摑女生事件係瑣事引發,目前已對涉事的多名學生進行處理,其中,3人被處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4月28日重慶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學持刀捅死的事件,持續引發社會關注。治理校園欺淩,突擊性的專項治理固然及時必要,但要從源頭根除校園暴力的頑疾,必須多措並舉,全社會共同守望。

“破窗理論”啟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人們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戶。這便是犯罪心理的最初動因。“破窗理論”啟示,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玻璃”。道德與法治教育,呵護好“第一個窗戶”,就是從娃娃抓起。

整治校園暴力,從家庭開始、家長主動承擔孩子的公德教育,學校扭轉重教書輕育人的應試模式,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決定,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與開展重在知行合一法治知識課。加強小公民的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規則意識,倡導信義團結,弘揚文明禮貌。教育工作者應義不容辭的擔當起育人的責任。

更重要的是職能部門與全社會一起走進中小學校園,開展有針對性的道德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最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司法部門要善於、精於、巧于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安全文化與法治資訊資源,尤其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鮮活生動的事例、案件,第一時間向學校源源不斷地提供道德與法治教育素材,進而使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得更加活潑,富有質感,接上地氣。

普法與司法部門可將已審結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涉及未成年的民事調解案件、治安行政處罰案件及時送到老師手中,讓他們在授課中貼近實際,講出“幹貨”,有聲有色,使中小學生身臨其境,喜聞樂見。還可以邀請一線警察、起訴審判人員等,走進學校,走進課堂,以案説法,以身説德,進而提升道德法治教育課的實際效果。

教育部門加大力度專項整治校園欺淩的效果值得期待,但風暴式整治能否達到釜底抽薪還有待觀察。校園安全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我認為,遏制校園欺淩問題必須建立長效機制,應立即出臺“學校安全法”,通過立法,使各方義務、職責、責任具體化,教育、監管、督查與問責常態化。政府與全社會都應將校園安全當作頭等大事,細化責任,強化投入,常抓不懈,動員社會力量監督校園安全,堵塞各種漏洞,防患于未然,方為治本之策。

 

 

作者: 梁江濤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