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師級工匠是怎樣練成的
2016-04-19 15:36:48 | 來源: 人民日報
工匠精神在中國具有深厚的底蘊,是我們要珍視併發揚光大的寶貴財富。然而,現代化工業中,在短平快的工作節奏和社會價值多元化的多重衝擊中,原本“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精一行”的傳統理念在人們的思維中開始動搖,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業之宗師、國之巨匠寥若晨星。對於更多的中國製造領域,我們仍然缺乏響噹噹的“中國名片”,其背後所折射的是優質技術人才的缺失,其本質是“工匠精神”的缺失。
在我們的導彈總裝廠裏,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工件裝配過程中要麼裝不上去,要麼裝上去拆不下來。這時候,我就點名找一位技師來,他來之後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設計出專業的工裝,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有了他們,裝配加工中的“疑難雜症”就能迎刃而解。在我們航太企業,特級技師的待遇和研究員的待遇一樣高,就是因為他們難能可貴。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看似是非常普通的鉗工、電焊工等,卻用精湛的技藝、專注的精神,參與我國最尖端的科技項目。
在中國航太科工三院33所,就有一位大師級的鉗工——鞏鵬。説起鞏鵬,單位的同事都會説同樣一句話:“他的手可真巧!”可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這雙巧手可不是隨隨便便練成的。
1988年,18歲的鞏鵬從技校畢業後,進入33所精密機械廠做鉗工,遇到了對他影響至深的老師傅秦井芳。秦師傅對徒弟要求非常嚴格,在剛參加工作的一兩年裏,鞏鵬在秦師傅的指導下,幾乎天天練習使用大鈑銼。上班期間,相應的工作任務一完成,他就拿起銼刀開始練習;業餘時間,同事都出去玩了,他依然貓在車間裏堅持練習。
練銼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差事。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是常事,寒來暑往,多少把銼刀都被鞏鵬銼得不能再用了。一根直徑為50釐米的45號鋼鋼棒,在鞏鵬手裏反覆地銼,到最後銼成一小條。
在一次技師技能競賽中,要將一隻直徑為30釐米的鐵棒銼成一個厚27釐米的六方體,這樣的考試讓各單位選拔的好手們都放棄了,整個賽場只留下鞏鵬一人。他用銼刀在産品上成千上萬次地銼著……整整8個小時,最終産品品質完全符合要求。鞏鵬用一雙猩紅、皮肉模糊的手掌捧回了鉗工組第一名。
憑著對鉗工無限的熱愛,鞏鵬深入琢磨加工手法,發明或改進加工設備。其發明的“鞏氏攻絲機”、改進的“鞏氏研磨法”等享譽行業內外,保證了國防裝備、嫦娥任務等航太關鍵任務産品的精度和産能,為單位創造的效益以千萬計。
技藝和精神都需要保護和傳承。為此,中國航太科工集團聯合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設立了首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並以鞏鵬的名字命名。通過工作室的組建,加快培養一批青年高技能骨幹,建立技術技能創新成果和絕技絕活代際傳承的機制,並將技能革新成果和絕技絕活加以推廣。
一名優秀的工匠,只有在欣賞工匠作風、崇尚“工匠精神”的環境中才能擁有強大的從業自信,才完成精細的磨礪和穩步的提升。因此,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國家必須在人才成長機制、文化建設、保障條件等多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使有志於踐行“工匠精神”的人才安下心、紮下根,成為具有堅定從業理想和恒久價值追求的行業先鋒。
(本報記者 余建斌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9日 20 版)
作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三院科技委顧問 黃瑞松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