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推“無手機課堂” “低頭族”如何才能抬頭
2015-12-30 10:07:26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2015年12月21日,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教室內,上課學生將各自的手機放入前排的收納袋中,集中精力聽課學習。武俊傑 攝
拿手機刷微網志、玩微信、看新聞……這已成當前眾多大學生每日的生活習慣,然而,這樣的習慣被許多學生帶進了課堂。於是,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類特殊人群,即課堂“低頭族”。
為了讓課堂“低頭族”能抬起頭來認真聽課,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都在推行“無手機課堂”。那麼,手機止步課堂,能否讓“低頭族”重新抬起頭來認真聽課?
“無手機課堂”進校園 “手機依賴症”會緩解麼?
如今,課堂“低頭族”群體越來越龐大,學生“手機依賴症”越來越嚴重,這也成眾多高校特別想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國已有多所高校推行“無手機課堂”。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梳理髮現,近些年,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蘇州大學、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廣西大學等高校都在推行“無手機課堂”。其中,去年11月,廣西19所院校更聯合發起承諾推行“無手機課堂”,也引發了不小的社會關注。
今年11月底,“無手機課堂”也現身太原理工大學。據了解,此項活動由該校團委網路資訊中心發起,活動面向全校各學院開展,無專業年級限制,採取自願報名的方式參與。
太原理工大學大一學生孫月告訴中新網記者,她11月底就自願參與了此次活動。她説,自己以前的“手機依賴症”很嚴重,上課時,總會有意無意地去翻手機,要麼玩微信、手遊,要麼看小説,而有時上課忘帶手機,便會感到魂不守舍。如今,適應近一個月,她已然習慣了,聽課效率也有所提升。
據相關調查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生每天用在智慧手機上的時間約為5小時17分鐘,佔一天全部時間的22%,且存在年級越低、花費時間越多的現象。
孫月説,“以前,手機一天不在身邊,我就容易抓狂,有事沒事就看一下手機。但現在,經過‘無手機課堂’的考驗,我玩手機少了,反而多了些時間做其他事情。”
如今,“手機依賴症”有所緩解的孫月每天都會多花點時間在看書上,在她看來,這樣的學習生活比以前更輕鬆自在了。
資料圖:2014年11月20日,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專業14級的學生在教室裏進行課間休息,他們的手機統一關機並放置在學生會提供的手機框裏。中新社發 陳勝偉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個別“低頭族”改為低頭睡覺:“無手機課堂”難讓學生抬頭?
和孫月想法不同,太原理工大學大一學生李恬就不願意加入這個活動。在她看來,上課交手機並不能確保學生認真聽課,課堂應該更多樣化一點。
李恬告訴中新網記者,她的“手機依賴症”很嚴重,只要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感覺不舒服。上課時,她常常會不自覺地翻手機、聊微信,有時上課容易走神的她,會因和朋友聊開了,“走神”特別久。
“玩手機其實對我的上課效率影響並不大。”李恬認為,學生課堂上玩手機並非完全不好,有時也可適度緩解聽課的疲勞。
在李恬眼中,交手機確實能讓“低頭族”不再那麼依賴手機,但卻不能保證他們抬起頭來認真聽課。“有些同學交了手機,犯睏了,就選擇睡覺,並且一睡就是一節課。但以前,他們可以選擇看下手機,調試一下精神狀態。”
李恬表示,聽課效率一方面取決於學生自己,另一方面則取決於老師的講課水準,當前有些課程實在太枯燥,學生玩手機也是無奈之舉。
清華大學研究生左蘭也不贊成推行“無手機課堂”。她對中新網記者稱,手機越來越像人們身體上的一個器官,很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開始使用,尤其學生群體,不自覺地在任何場合玩手機更是普遍現象。
左蘭認為,學生只要能夠自控,上課無聊時刷刷手機,轉化一下心情,然後再更好地投入課堂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覺得,現在學校應該推行的不是‘無手機課堂’,更應該推行的是教導學生提升使用手機的自控力。”左蘭説。
資料圖:2014年10月30日,廣西民族大學推廣“無手機課堂”。 中新社發 宋漢濤 攝
專家稱“無手機課堂”只具有限象徵意義 關鍵看教師水準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選擇推行“無手機課堂”,相關報道層出不窮,這也引來了不少輿論的好評。但同時,公眾也有疑問,手機止步課堂能堅持多久?
記者注意到,眾多高校推行“無課堂手機”絕大部分只是一種倡議,而不是規定。因此,有個別學校剛開始推行“無手機課堂”因獲得眾多學生響應,實施效果很不錯。但過了一階段,由於許多學生選擇退出,致使實施效果大不如前。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分析,許多高校發出 “無手機課堂”的倡議,這抓住了當前課堂教學的普遍問題,從而能夠引起共鳴。但推行“無手機課堂”只是作為學校倡議的話,對當前還未養成良好手機使用習慣的中國學生而言,只具有有限的象徵意義,並不能堅持多久。
“其實,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規劃,這比外部要求更管用。”熊丙奇表示,學生之所以成為課堂“低頭族”,這也和老師的課堂教學有關。有些老師實行灌輸教育,不引導學生參與,而有些老師對課堂教學投入不夠,只管把內容講完,不管學生能否接收。
熊丙奇建議,如果老師課堂上採取互動式、探討式教學,學生們自然也會抬頭認真聽講。在互動式課堂上,手機也可派上教學的用場,諸如學生發微信提問,微信交流討論等,這類舉措利用得好,手機也能成為課堂學習、討論的工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如果學校以行政手段來推廣“無手機課堂”,這並不恰當,但若作為一種倡議,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這樣的方式對課堂教學還是能到一定作用的。
“手機止步課堂,能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比較安靜的外在環境,但至於課堂教學效果如何,根本還在於老師的教學水準。”儲朝暉説。(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呂春榮)
作者: 呂春榮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