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爾夫球場經營困難無奈降價:年虧2000萬
2015-12-29 11:14:11 | 來源: 廣州日報
廣東某高爾夫球場,一名工作人員無所事事蹲在草地上。
高爾夫球場會籍動輒數十萬元,但這樣的收費仍難支撐球場的運營。
廣東海南多地球場經營困難 無奈降價 專家建議摘掉“貴族帽”
“現在基本上都是虧損的,少的虧幾百萬算好的,多的每年虧幾千萬,據我所知很多高爾夫球場都快撐不下去了。”在廣州×湖高爾夫球場,老闆陳國忠邊彈煙灰邊向記者訴苦。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中央對高爾夫行業進行嚴格調控後,省內的廣州、深圳,省外的海南等地,高爾夫球場堪稱慘澹經營,一些球場每年虧損達2000萬元。有高爾夫球場老闆表示,客源銳減六成,而有八成的球場都處於虧損狀態。
為此,球場方面也想盡各種辦法謀求轉型,比如降價走平民化路線,或者把球場的一部分推平,開闢成足球場出租。轉讓也是辦法的一種,但在當前形勢下,很難找到人“接盤”。
陳國忠在廣東從事高爾夫球行業已經有十多年,最早從事高爾夫球場的商業推廣,後來轉行做運營。他説,廣東是全國高爾夫球場最多的城市,全國第一個高爾夫球場就出現在廣東中山。
廣州
會籍每人120萬元
一年仍虧2000萬元
根據陳國忠掌握的數字,廣州現在約有20家高爾夫球場,玩高爾夫球的大概有2萬人左右。
記者在某高爾夫球場了解到,鑽石會籍價格是120萬元/人,如果3個人以上同時辦會員,則大約100萬元/人。此外會員每年要交2萬元年費。
某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數量有限,幾年前,該球場的會籍還經歷過一輪爆炒,曾經被炒到150萬元一個,最近3年價格才降下來。
而説起經營,陳國忠算了一筆賬,行業資料顯示,國內18洞球場的投資成本平均為1.53億元,一家高爾夫球場一般需要購買1200畝左右的用地,加上場地建設費、會館建設費、球場維修費等約需要3億元。而球場一年的固定運營費用在2000萬元以上,“一個18洞的球場每年需水量大約在40萬~50萬噸,每年光水費就需要800萬元,還要人工成本。球場每年至少要接納4萬人次打球,每次消費要在800元以上,才能保本。”
陳國忠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球場2014年和2015年都虧損2000萬元。據他了解,廣州現在大約八成高爾夫球俱樂部都處於虧損狀態。只不過,經營高爾夫球場的老闆,一般都還從事房地産、金融等行業,藉以補充球場的虧損。
深圳
客源銳減六成
多家球場停業
深圳的高爾夫球場也是慘澹經營。“球場營運和維護成本上升,已經難以為繼。”深圳一家高爾夫球場負責人趙鴻林告訴記者,自2010年起,球場員工工資逐年提高,草坪、果嶺維護保養用水、電、肥料、燃油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價格大幅度升高。
趙鴻林表示,為吸引客源維持人氣,許多二線球場促銷價格從800元降至300元以下,部分一線球場也放下“身段”,千元以上的套餐打出500元以下的促銷低價。儘管如此,接待量和往年相比仍減少約60%。
“高爾夫球投入太大,只要沒客源,就是燒錢,而那些草皮,每兩個月就要修一次,我現在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損失3萬塊。”趙鴻林邊説邊撓頭。記者在他的球場看到,雖然是週末,但球場空空,球童們圍坐在一起打撲克。
“高爾夫從民間引入卻並非面向草根,且場地要佔用大量水土資源等,一開始便埋下了畸形發展的種子。其實我是不贊成把高爾夫球搞成一個曲高和寡的小眾運動的。”趙鴻林説,深圳高爾夫球與廣州不同的是,來自香港的客源比較多,雖然打一場球要800元,但比起香港還是要便宜得多,深圳的客源中有20%來自香港。
可即便如此,據他介紹,目前深圳私人經營的高爾夫球場仍然八成以上有經營困難,2013年以來已有多家球場停業。
海南
七成球場虧損
今年超十家關閉
借著國際旅遊島的東風,海南成為內地除了上海、北京、廣東之外高爾夫球場最多的省份,其高爾夫球場數量一度超過上海,排名內地第三。海南省旅遊委國際市場開發處處長周平介紹,海南省目前有60家高爾夫球場,島內約有5000名高爾夫球員,“70%左右的球場虧損”。
海南省政協委員鄒斌告訴記者,內地沿海地區和周邊省市來海南打球的人數2013年同比下降24%,2014年同比下降35%。如今,海南島幾乎所有的高爾夫球場都處於虧損狀態。“2013年和2014年虧損1000萬元以上的球場有5家以上,虧損1000萬元的球場有35家以上,另有4家球場即將宣佈停業或時段性停業。”
鄒斌發現,2014年以來,由於國內外客源的銳減和球場經營成本的大幅上漲,為吸引客源維持人氣,二線球場促銷價格降至300元以下。即便如此,還是難掩頹勢。今年以來,海南已經有超過10家高爾夫球場因為經營不下去而關張。
鄒斌表示,海南各球場運營成本基本在1000萬元~1500萬元/年,營業稅及各項附加高達23%。當年,海南對高爾夫行業徵收20%的高額稅負,表明政府對高爾夫行業的態度,希望控制高爾夫球場的數量。
政策調控是表像
經濟環境是主因
在陳國忠和趙鴻林看來,高爾夫球場如今出現“寒冬”,中央政策的調控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他們在實際經營活動中,都感受到有關政策的出臺對實際經營的影響,“我想每個經營高爾夫球場的人都能明顯感受到。”
在趙鴻林看來,高爾夫球慘澹經營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下行,尤其是房地産市場不景氣。趙鴻林的高爾夫球場周圍建著幾百棟別墅,價格都在800萬元以上。但最近兩年,這些別墅有價無市。以前,到球場來打球的很多都是別墅的買家,但最近幾年別墅銷售很不景氣,去年一年才賣出5套。
陳國忠也表示,這個行業受到一些指責,比如浪費水。“實際上,我們搞高爾夫的人都知道,並沒有那麼費水。”他説,從經營的角度看,肯定是保證草坪正常生長條件下,盡可能少用水。所以球場能幹的話還是幹的好,澆水只是最低限度保證草坪的正常生長。水都是要錢的,沒有哪家球場會傻到毫無節制不計成本地澆水。
陳國忠和趙鴻林都表示,打球的人銳減,經營成本卻不斷提高,球場只要開著,每天都在燒錢,球場也成了“燙手山芋”,不少球場都打算將運營權轉讓,卻不打算將地出手。但在這種背景下,根本沒有人願意“接盤”。
裁員降價場地出租
仍難維持基本經營
在高爾夫球行業遭遇寒冬的背景下,球場方面也想出各種辦法,謀求轉型。
首要的措施就是“放下身段”,轉走平民路線,搞降價促銷。花都一家高爾夫球場負責人表示,之前週末打一場球要1000元,現在只要700元,平時打一場要800元,現在只要500元。他們甚至派出工作人員,到附近的小區居民樓中派發宣傳單張,發展會員。
經過降價後,前來打球的人的確比之前多了一些,但依舊難掩頹勢,只有頂峰時期的四成左右。“打價格戰肯定會有問題,三四個人才能同打一場有時會變成15個人同打一場,體驗感非常差,這邊的草地上經常會看到有球從那邊飛過來,打得提心吊膽,非常不安全。”
趙鴻林的高爾夫球場也不得已降價了,打一場球的價格降到了600元,但降價對客流的拉升十分有限。“我們不敢貿然漲價,如果把客源減少的損失轉嫁到客戶身上,風險更大,球場可能就垮了。”
儘管經營慘澹,但趙鴻林並沒有關掉高爾夫球場的意思。“投資3個億,我還是想扛一扛。”他向記者表示,高爾夫別墅的價格高出周邊地段同類別墅價格30%以上,如果周圍的別墅賣得好,球場不盈利也還是可以堅持。
深圳一家高爾夫球場還在自己球場內的一塊平地種上了足球草皮,將其改建成足球場,對外出租。由於環境幽雅,對外出租價格達到400元/小時,每到週末,預訂十分火爆。
陳國忠採取的辦法更為直接——裁員。去年以來,球場一半的員工和球童都被他辭退了。但從目前看,裁員只是無奈之舉,並無法根本改變虧本的現狀,“根本上就是客源不足,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其他都是徒勞。”
業內人士:摘掉“貴族運動”帽子才有出路
原中國高爾夫球協會秘書長崔志強告訴記者,高爾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當時主要作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潤滑劑”,如果一個地方建有高爾夫球場,通常在招商中會作為城市名片而為城市加分。在這種背景下,地方對高爾夫球場的態度是鼓勵的。
但隨著高爾夫球運動的消費主體逐漸確立為“富人”、“有閒”階層,要求限制高爾夫球場的聲音也漸漸出現。隨著中央有關規定的出臺,高爾夫球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高爾夫球場的命運,是跟相關政策由鼓勵、限制、禁止的變遷直接相關的。”
他認為,高爾夫球場要有出路,首要是努力摘掉其“貴族運動”的帽子,讓更多的人進入球場,只有讓高爾夫接地氣,擴大參與人群,“可以嘗試推出廉價的符合普通群眾需要的産品,或者建設小型的、適合社區和面向公眾的廉價球場。網球一開始也是貴族運動,現在經過幾十年發展,也成為了平民化運動。”
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馬宗仁教授表示,高爾夫球場完全可以建造在荒地、灘塗、山坳、垃圾掩埋場等不宜耕地的土地,通過投資“變廢為寶”,進而提升地塊的價值。也可以通過“目標型設計”以及選用抗旱草坪等技術手段,規避水資源消耗或者農藥的過度使用,使得球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少。 (記者肖歡歡)
作者: 肖歡歡 | 責任編輯: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