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熱點聚焦

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五年 體制改革在“深水區”推進

2015-12-11 15:30:19  |  來源: 人民日報

十年藍圖,勵精圖治。

2010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開啟了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征程。2012年11月,教育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與重大任務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成為黨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如今,時間已過半,教育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傳來好消息:綱要實施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在世界上的位置明顯提升,已跨入中等偏上行列。

重大突破,發展水準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教育工作。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階段性目標任務總體實現,教育事業總體發展水準進入世界中上行列,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教育改革全面推進、一些領域取得重點突破,保障水準明顯提升,我國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貴州省思南縣大河壩鎮泥溪村的農民王鳳,不敢想像自己的孩子能在窗明几淨的幼兒園裏學跳舞、學文化。“沒想到老家也有和城裏差不多的幼兒園!”王鳳説,在這所大山裏的幼兒園開辦之前,孩子只能跟著老人下地幹活,玩累了就在田坎邊睡一會兒。山裏的孩子也能上幼兒園,這得益於我國教育公平邁出的鏗鏘步伐。

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弱勢群體傾斜,不斷縮小教育差距。連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學前教育資源大幅拓展,2014年全國幼兒園數、在園幼兒數分別比2009年增長51.9%、52.4%,“入園難”得到緩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大為改善,2014年小學、初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比2009年提高18.9%、56.3%;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國已有超過1/3的縣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擇校熱”逐步降溫,19個副省級以上大城市公辦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7.9%、公辦初中達95.4%;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解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保持在80%左右;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3200多萬名學生。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已覆蓋91.5%的學生,中職吸引力不斷增強。高考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準的差距從2010年的15.3個百分點縮小到2014年的6個百分點,2015年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7.5萬名,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機會明顯增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實現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全覆蓋,2014年全國共資助8500多萬人次、資助總額超過1400億元。

“我選考政治、歷史、化學,揚長避短,不用再為學文科還是學理科糾結了。”浙江省海寧市高二學生范夢燕臉上露出了笑容。從原來“被選擇”到現在“主動選擇”,范夢燕的幸運來自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5年來,教育體制改革在“深水區”平穩推進,取得突破性進展。

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系統推進,實施高校與中小學合作育人、科教協同育人,加快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育人體系,建立健全教育品質監測評價體系,完善初高中學業水準考試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啟動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進並取得重要進展,分類考試、綜合評價的考試製度加快建立,以公平為基本導向的考試招生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高考綜合改革開始“破冰”;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深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初步實現各學段有機銜接,修訂了《中小學生守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全面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體育美育,中小學生體質持續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

我國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職業教育每年為各行各業輸送近1000萬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各類培訓達到上億人次,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産業新業態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計輸送近2000萬專業人才,截至2015年7月,全國學生創業及參與創業42.3萬人,同比增加6.8%,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5年來,高校承擔了79.9%的科學基金項目,近70%的“973”項目,用全國7.6%的研發經費,取得了一大批標誌性、創新性科研成果,並累計提交政策諮詢報告4萬多篇。

我國教育保障能力切實增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推進,明確了中小學教師的10種師德禁止行為和高校教師師德的7條紅線,統一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啟動實施“鄉村教師支援計劃”;教育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2012年,如期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4%的目標,2014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達2.64萬億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

寶貴經驗,優異成績單這樣煉成

教育規劃綱要是一張宏偉的藍圖,涉及中央50多個部門,涉及省、市、縣、鄉多個管理層級,涉及各級各類學校,涉及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利益調整……如此龐大而複雜的“施工圖”,是如何有效運轉、徐徐展開的?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何種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

——優先發展,眾人拾柴形成合力。

推動教育規劃綱要落地生根,關鍵是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貫徹落實機制。2010年7月14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國務院成立了由分管負責同志任組長、黨政群20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將綱要任務分解到國務院數十個部門。在地方,也快速行動起來,各地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其中7個省由省長擔任組長。聯合調研、部門會商、政策協調……多部門攜起手來,中央和地方配合默契,建立國家統籌協調機制、高層專家指導諮詢機制、重大任務分解落實機制、省部共商共推新機制,健全目標任務落地政府主導推進體系。190個分解任務、11個牽頭部門、49個參與部門、425個教育體制改革試點、中央有關部門300多個文件……從戰略層面促進教育領域的深化改革,強化了責任,凝聚了力量,形成了貫徹落實的合力。

——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你是否參加過社會實踐、進行過職業準備?學習過程是讓你感到快樂,還是疲倦、焦慮?……要是以前,你也許會吃驚,這居然是評價學生的指標。評價學生,難道不是一張百分卷嗎?隨著教育規劃綱要的實施,“育人為本”越來越彰顯力量。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教育部等部門修訂和制定了一系列學生和教師守則、公約、行為規範、操作辦法及章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教、依規治校的實踐中,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心繫百姓,著力啃下“硬骨頭”。

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謀劃教育工作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把握廣大群眾的教育訴求,注重從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中尋找教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針對“入園難”,加快公益性、普惠性幼兒園建設;針對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問題,實施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針對貧困家庭教育負擔重問題,及時完善學生資助體系……通過這些舉措,回應了社會關切,得到了群眾的衷心擁護。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不失時機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質性地推動了考試招生、管辦評分離等多項重大制度改革,持續推出一系列改革試點和新的改革探索工程。

——尊重首創,基層成為內生動力。

教育體現著國家意志,教育的大政方針和基本制度必須由國家統一制定,謀劃和發展教育,必須充分調動基層和學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切從實際出發,支援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從基層和學校中吸收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未來5年,教育前行的腳步將更加鏗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教育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科學的教育理念還未牢固確立,單純以升學率考核學校、以分數評價學生的現象仍然不少,社會上仍存在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技術技能人才得不到應有重視;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特別是城鄉、區域之間教育差距仍較大,一些老少邊窮地區教育發展比較滯後;社會力量參與舉辦教育的積極性需進一步調動,多方參與教育治理和評價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教育法治建設需進一步跟上。

站在5年的時間點上,回顧過去,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將迎戰艱巨的任務。“未來5年,要大力促公平、調結構、增活力、強保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教育改革推向前進。”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更加注重人力資源開發的品質和結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內涵發展,加快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行業企業舉辦並參與職業教育,激勵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準,擴大殘疾人受教育機會,為學習者提供靈活便利服務。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繼續擴大辦學自主權、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舉辦教育的積極性,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開展管辦評分離改革,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準。

——以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經費標準,促進資訊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健全中國特色教育督導體制。

“中國已經進入‘教育紅利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通過全面實施教育規劃綱要,我國教育普及水準和人力資源開發水準均邁上了新臺階,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建議,下一步,要在優化教育改革發展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謀劃的同時,充分考慮各地各校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加強分類管理、分類指導,激發教育活力。

教育,一頭牽著國運,一頭連著民生,背負著民族振興的希望,擔當著社會進步的重任,寄託著億萬家庭的期盼。未來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教育前行的腳步將更加鏗鏘!(本報記者董洪亮趙婀娜 張 爍 丁雅誦)

 

 

作者: 董洪亮等 責任編輯: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