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河南人民廣播電臺 呂超

2015-06-23 09:36:36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呂超,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參加工作10年來,我走遍了河南的108個縣。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在蘭考縣的採訪經歷。

在蘭考縣的所有村鎮,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多歲的孩子,沒有不知道當年的縣委書記焦裕祿的。

雙楊樹村是當年焦裕祿樹立的一面紅旗。

出蘭考縣城,向東走5公里,就到了雙楊樹村。在這裡我們找到了和焦裕祿有過多次接觸的姚留學老人,他曾經和焦書記一塊種過紅薯。

在姚留學家的小院,他告訴我們,1963年6月的一天,村裏組織群眾趁下雨天搶栽紅薯,當時他年紀小,只負責丟紅薯苗。大夥幹得正起勁時,他看到兩個騎自行車的人來到地頭,脫了鞋光著腳走到地裏,挽起褲腿開始刨坑栽紅薯。其中一位穿著比較樸素的中年人問:“小夥子,你知道怎麼栽效果好嗎?”姚留學説:“我只負責丟,不管栽。”那人笑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到家裏,叔叔告訴姚留學,和他説話的中年人就是焦裕祿。採訪時姚留學告訴我們: “焦書記沒啥官架子,過去縣太爺可不得了,搖旗吶喊、亂七八糟,他偷偷地騎著車子就過來了。”

在姚留學家的房後,到現在還保留著焦裕祿曾經和群眾拉家常的屋子。説是屋子,其實只剩了個框架,一條房樑、一面磚墻,早就不能遮陽避雨了。後來,姚留學的院子4次翻新,唯獨把這間老屋保留了下來。有人讓他拆了,他説:“焦書記當年在這間屋裏,和群眾打成一片,有磚坐到磚上,沒磚坐到地上,也不嫌臟,留下這間老屋,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忘本。”

50年前,雙楊樹和蘭考的很多地方一樣非常貧困,在莊稼差不多絕收的情況下,大家用賣雞蛋、賣豬的錢買來種子,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就是四面紅旗之一“雙楊樹的‘道路’”。現在雙楊樹紅旗不倒,發展越來越好,用鄰近縣城交通便利的優勢,組織了鄉村集市,市場越來越紅火,村民也富裕起來了。

追尋焦裕祿書記的足跡,我來到了蘭考一個有七八十年曆史的理髮店,60多歲的老闆張金成還沒出生時,他的父親張振祥就開了這間理髮店。從縣裏的幹部到群眾都喜歡在這裡理髮,因為焦裕祿書記也曾經是這裡的一位普通顧客,大家喜歡聽張金成和他老伴段秀榮講焦裕祿的故事。

張金成告訴我這麼一件事。

1963年冬的一天,焦裕祿到理髮店理髮,理完發找不到自行車鑰匙了,沒辦法,他只好扛著自行車走了。張金成的父親張振祥心裏不是滋味,因為鑰匙是在自己店裏丟的。過了一個小時,通訊員跑來店裏説“焦書記讓來告訴一聲,車鑰匙找到了!”在哪兒找到的呢?在棉褲腿裏,焦書記穿的棉褲破了,鑰匙從棉褲兜的補丁破洞裏掉下去了。焦書記是怕群眾為自己操心吶!張金成説,焦書記沒有官架子,跟親人一樣,他心裏裝的都是老百姓,事事處處都為老百姓著想。

張金成的老伴段秀榮説起焦裕祿書記更是滿含深情!。

採訪過程中段秀榮三次流淚。

理髮店離蘭考火車站不遠,這麼多年她一直看著車站的變化。1962年,焦裕祿來蘭考上任第一天,就到了火車站。呼呼的北風刮著,大片大片的雪花飄著,車站的房檐還挂著長長的冰溜子,逃荒的男女老少,擠在候車室甚至站臺上等著扒火車。

段秀榮告訴我,50多年過去了,蘭考火車站變了,車站人來人往,沒有了逃荒的身影,多了到蘭考學習參觀、返鄉就業創業的人群。她還説,50年來,她的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子翻修七次,從以前的3間房到現在的18間,家裏10口人幸福地住在一起。

段秀榮告訴我,焦裕祿不僅是幹部學習的榜樣,普通群眾也能從他身上汲取營養。每年段秀榮都會帶著全家到焦裕祿紀念館、焦裕祿陵墓看看,教育孩子們無論走到哪都要記得自己是蘭考人,這裡曾經是焦裕祿戰鬥的地方。

段秀榮告訴我,焦裕祿在蘭考雖然僅僅工作一年多,但他帶領群眾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除“三害”,讓蘭考人民永遠記住了他。焦裕祿去世後50年間,他的精神在蘭考代代傳承,幹部群眾繼承著焦裕祿的遺志,共同奮鬥,努力改變蘭考貧窮落後的面貌。

段秀榮反反覆復説的一句話就是:焦書記心裏裝著老百姓,老百姓心裏才會一直想念著他。

在蘭考,60多天採訪的日子我一直被感動著,焦裕祿精神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激勵著我、鼓舞著我像戰士一樣努力戰鬥——去記錄焦裕祿精神的永恒,去見證我們時代的變遷。

作者: 責任編輯: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