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首頁> 記者風采

遼寧電視臺 劉彤

2015-05-19 13:24:28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劉彤,遼寧廣播電視臺記者
 

記者節那天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説,記者沒有你想像的酷,想像的美,他們只是你我之中最勤奮的體驗者。我想這就是記者吧,我們沒有光環,有的只是在基層、在現場、在路上的採訪故事。

我曾經在剛剛生完孩子3個多月的時候,背著村裏的學生趟河上學,曾經在遼寧最遠的海島與邊防戰士同吃同住,也曾經與橋隧工共同度過2013年春節。我的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橋隧工,橋梁的橋,隧道的隧。本溪的福金山隧道裏的山泉水到了冬天會形成冰溜,列車一過這些冰溜很容易砸碎列車的玻璃,橋隧工就是專門負責除冰的。他們每隔六個小時進洞一次,每次步行11公里。那天在隧道裏走了不長時間,工友就喊“車來了”,老謝一把把我拉進邊上的避車洞裏,幾秒鐘之後,列車快速地通過,距離我不到半米,颳起的風帶著沙子吹得我臉疼,但他們都習慣了,每天有六十多輛車經過。跟艱苦相比,寂寞更加難熬。他們每天看到太陽的時間還不到4個小時,因為山洞裏不分白天黑夜,永遠漆黑一片。那天是大年三十,我讓他們對著鏡頭跟家人説兩句話,他們迅速地湊到了我的鏡頭前,張開嘴想要説點什麼,又合上了,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沉默。我試著幫助他們,説有沒有什麼要跟妻子説的,可他們還是什麼都説不出來。一分鐘後他們對著鏡頭揮揮手,“不説了”。但我回頭一看,淚水已經順著他們眼角的皺紋慢慢地流了下來。他們把人生中最美的30年獻給了鐵路,卻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其實一開始,他們覺得記者走基層不過就是走走形式、應應景。直到我一遍又一遍走完那11公里,跟著他們一起在零下二十七八度的環境裏喝著冷到骨頭縫裏的冰雪融水,他們才真把我當成了同甘共苦的朋友。對橋隧工的採訪讓我意識到,好故事、好新聞,不一定都是那些重大歷史事件,也不一定都要記錄時代的風雲跌宕,更多的是能夠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跡與感動的人和事。而我要做的就是發現和傳播。所以我的故事裏又有一個叫露露的女孩。

因為車禍,露露已經深度昏迷一個月了,她的媽媽希望我們能喚醒這個孩子,她是我們的忠實觀眾。我和主持人楊悅走進病房的時候沒抱任何希望,醫生説露露的腦損傷到了最嚴重的程度。一個小時過去了,露露沒有任何反應,當時我想:果然世界上是沒有奇跡的。但是我和楊悅説,咱們再試試吧,於是楊悅唱起了京劇,就在這個時候,露露眨眼了,慢慢地手指動了,最終露露醒了過來。從那之後我的鏡頭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露露會唱歌了、認得媽媽了,雖然下肢癱瘓,但這一切已經讓這家人很滿足了。我們的報道為她籌集到四十多萬,這些錢讓這個貧困的家庭多了份保障。後來,她的媽媽告訴我露露的奶奶去世了,老人臨走之前只是説:“幫我謝謝電視臺的記者。”她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有這麼多人幫助露露,這讓她在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候沒有放棄希望。露露讓我堅信,做新聞更應該給人向上的力量以及對社會和國家的信心與認同。

故事講到這兒也許您會發現,他們都是普通人。但平凡的人,可以帶給人溫暖的感動;平凡的崗位,可以展示出善的力量;平凡的舉動,也可以綻放出美的光芒。十一年了,這份平凡帶來的力量讓我出現在記者該出現的地方。在抗洪一線,我蹚著洪水步行一個多小時走進災區,水最深的地方已經沒過了我的腰部,而當時市內的下水井蓋已經全部打開。十一年來不僅僅是突發事件,在汶川、在雅安,黨代會、世博會、全運會、奧運會我都參與其中。直到兩年前,作為家裏唯一的孩子,我得時刻照顧身患重症的母親,我女兒也剛剛出生。説實話,自己確實沒有精力堅持在採訪一線,但新聞之於我是事業而非工作,是追求而非生計。情懷與信念讓我依然選擇了記者這個崗位。而一個好記者的情懷就是來自於人民,心中有人民。這些年、這些人、這些事皆來自於此。

至今為止我為女兒保留著我每一次採訪的證件和採訪本,我想讓她知道,她的媽媽都經歷了什麼。等她問我記者是什麼的時候,我會告訴她,記者是與民同行的人,是堅守人性美好的人,是為社會盡善、人心盡美而努力的人。我們心中有愛,我們的故事有溫度。

作者: 責任編輯: 曾志